sbrssgs14

第十四课


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一、所立: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善友方便令知觉,使闻佛母不惊怖;

由于一切菩萨具足外内摄持的缘故,于胜乘之道中不会退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既具备外摄持——以智慧指明万法无有自性,并以善巧方便宣说将一切善根回向于一切智智之理的具慧善知识;又具足内摄持——自己渴求获得遍智的心和三轮清净的胜观,这样的行者,听闻到一切佛陀之生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全无畏惧,完全能接受般若真如义。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破见品》中云: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中云: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执品,应知为摄持。

作为因的内摄持具有善巧方便与智慧双运的特点,也就是说,依靠智慧而对甚深空性心不惊惶、毫不畏惧等,间接引出依靠善巧方便的大悲而对广大利他事业不惊不惧,身体力行。作为缘的外摄持,智慧的差别:上师要宣讲无本性等,间接引出不离开善巧方便差别的大悲,如此宣讲殊胜的善巧方便。彻底抛弃这两种摄持的违品——远离内在的方便智慧以及外在的魔知识。我们应当知晓以上就是所有内外摄持的特点。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增上慢品》云: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增上作意,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常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真善知识。”

尔时,善现即白佛言:“何等名为诸菩萨摩诃萨真善知识?”

佛告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是诸菩萨真善知识,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亦是菩萨真善知识。诸有声闻及余善士,能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开示、分别显了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义趣令易解者,亦是菩萨真善知识。

复次,善现,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是诸菩萨真善知识,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是菩萨真善知识,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亦是菩萨真善知识,八解脱[1]乃至十遍处[2]亦是菩萨真善知识,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是菩萨真善知识,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亦是菩萨真善知识,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亦是菩萨真善知识,五眼[3]、六神通[4]亦是菩萨真善知识,如来十力[5]乃至十八佛不共法[6]亦是菩萨真善知识,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亦是菩萨真善知识,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是菩萨真善知识,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亦是菩萨真善知识,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是菩萨真善知识,永断一切习气相续亦是菩萨真善知识。

复次,善现,苦、集、灭、道圣谛是诸菩萨真善知识,诸法缘性亦是菩萨真善知识,诸缘起支亦是菩萨真善知识,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是菩萨真善知识,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亦是菩萨真善知识。]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

《十住毗婆沙论·四法品》云:

菩萨当亲近,四种善知识;

[菩萨爱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亲近恭敬供养四种善知识,当深远离四种恶知识。何等为四种善知识?一、于来求者生贤友想,以能助成无上道故。二、于说法者生善知识想,以能助成多闻智慧故。三、称赞出家者生善知识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于诸佛世尊生善知识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是诸善知识,汝应知略相,

知足慈悲戒,智慧能灭恶,

善友应教汝,汝知敬顺行。

二、所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恶友同行及化他,坏器盛水非坚牢。

与刚刚所说的内容恰恰相反,任何初学者,依止诽谤胜乘义的恶友,自己的智慧尚未成熟而依赖仰仗他者,这种人就如同没有入窑焙烧[7]的新土罐一经接触到水即刻毁坏一样,将从胜乘道中退失。

《月灯三昧经》云:

若有欲得寂灭定,趣向无上菩提者,

慎勿习近恶知识,恒常亲近于善人。

又莫愿欲声闻地,亦勿爱彼所修行,

勇猛志乐佛功德,速得成佛当如我。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8],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十住毗婆沙论·四法品》云:

[亦应当远离,四种恶知识。

何等为四种恶知识?一、求辟支佛乘心,乐少欲少事。二、求声闻乘比丘,乐坐禅者。三、好读外道路伽耶经,庄严文颂巧问答者。四、所亲近者,得世间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萨应亲近四善知识,远离四恶知识。若菩萨能远离四恶知识,亲近四善知识者则得四广大藏[9],过一切魔事法,能生无量福德,尽能摄取一切善法。]

明·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云: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杂譬喻经》中就有一则值遇恶知识,闻‘此事都无所有也。’因而投生到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后又来投生作老母猪的公案。

《杂譬喻经》云:

[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10],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11]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12]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

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

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

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

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13],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尠少[14],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

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人为恶应堕地狱,遇善知识能灭其罪,得生人天。

我昔曾闻,有婆迦利人至中天竺,时天竺国王即用彼人为聚落主。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15],又《婆罗他书》[16]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17],投火死者亦生天上,又说天上种种快乐,辞章巧妙而作是说,使聚落主心意骇动[18],谓必有是。即作火坑,聚香薪𧂐[19]作婆罗门会,诸人云集来至会所,时聚落主将欲投火。此聚落主与一释种比丘先共相识,尔时比丘来至其家,见聚落主于其家中种种庄严,比丘问言:“欲作何等?”聚落主言:“我欲生天。”比丘问言:“汝云何去?”寻即答言:“我投火坑便得生天。”比丘问言:“汝颇[20]知天道不?”答言:“不知。”比丘问言:“汝若不知,云何得去?汝今行时,从一聚落至一聚落,尚须引导而知途路,况彼天上道路长远?忉利天[21]上去此三百三十六万里,无人引导,何由能得至彼天上?若天上乐者,彼上座[22]婆罗门,年既老大贫于财物,其妇又老面首丑恶,何所爱乐?何不将去共向天上?”时彼聚落主既闻语已,作是思惟:“若投火坑得生天者,彼婆罗门应共我去。所以者何?彼婆罗门贫穷困苦无可爱恋,应当舍苦就[23]彼天乐;若其不去,徒作欺诳欲杀于我。”作是念已,即便前捉上座婆罗门手,欲共投火俱向天上。时婆罗门格[24]不肯去。何以故?婆罗门等但为钱财来至会所。时聚落主见婆罗门不欲入火,即说偈言:

“如所闻上天,众乐不可计,触物生贪著,视东而忘西。

计其家所有,一切众乐具,比方于天上,犹若以芥子,

以方于太山,若其必少欲,而无贪著者,我今观察汝,

贪欲剧炽火。若不用妇女,看守丑老妻,而来至此会,

贪求于钱财,用供给其家。若爱恋其子,不欲生天者,

计彼生天力,过足护汝子。若不知天道,何故使我往?

设知天道者,何故格不去?云何喜教人,欲使我投火?

 或贪我财物,欲得分取用?云何无悲愍,苦酷[25]乃如是?

或是先世怨,必是大欺诳,与死作伴党,劝令我生天。

劝奖我令死,强逼我入火,教人远家居,修于苦行法。

投渊及赴火,自饿示断食,观其教旨意,欲令门断绝。

斯诸婆罗门,乐为杀害事,是故我舍离,当入于佛法。

佛法大慈悲,终不伤害物,大火焚山野,麋鹿[26]皆避走。

 由其爱性命,求觅清凉处,我今亦应尔,归诚求救护。”

尔时比丘见婆迦利心已厌患诸婆罗门,于三宝所深生信敬,赞言:“善哉!善哉!慧命!汝于今者始在天道。”

即说偈言:

“佛语至天道,及以解脱道,此语决定至,中间终无错。

一切智说道,广略之别相,无害实语等,施及伏诸根。

是道与天道,斯非诸苦行,投渊赴火等,之所能获得。

此可作死缘,非天解脱因,往古人寿长,诸仙寿亦长。

厌患此身故,不欲久住世,先习诸禅定,断于欲界结,

自知舍是身,必生于梵天。无由得丧命,投渊而赴火,

由此丧命故,得生梵天中。禅定断结故,而得生梵天,

不由投岩火,得生于天上。彼有同伴仙,以天眼观察,

此死生何处?见生梵天中,先见投渊死,谓以此生天。

余者愚不见,谓为投渊火,得生梵天上,是故生倒见。

诸余婆罗门,愚痴无智慧,不观修禅定,断除诸结使,

但睹投渊火,谓得生天上。由是倒惑故,遂生诸经论,

愚者皆信受,投渊而赴火。智人善观察,舍弃而不为,

修行诸善法,以为天道因。投渊赴火等,非是修善行,

可得脱死缘,亦非生天因;身心依佛法,是名寂灭道。

   用是外道为?无果徒受苦,钻水求醍醐[27],虽劳永难得。”]


[1] 八解脱:即八背舍。《大智度论·序品》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故名背舍。”

[2] 十遍处:即十一切处。《中阿含经·第一得经》云:“复次,有十一切处。云何为十?有比丘无量地处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无量水处,无量火处,无量风处,无量青处,无量黄处,无量赤处,无量白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

[3] 五眼:《大智度论·释初品》云:“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 六神通:《长阿含经·增一经》云:“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

[5] 十力:《大智度论·序品》云:“问曰: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答曰:诸佛虽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说十力,足成办其事: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先所从来;以生死智力,分别筹量众生生处好丑;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

[6] 十八佛不共法:《大智度论·序品》云:“十八不共法: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7] 焙烧:拼音bèi shāo,对矿物质等施以灼热,以驱除其中的挥发性组分。

[8] 路伽耶陀:梵名路伽耶Lokayata,即顺世外道,是古印度的一哲学流派。Carvaka,路伽耶·迦尔瓦卡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路伽耶陀经典,是古印度唯物主义顺世论的根本经典。

[9] 四广大藏:一、值遇诸佛。二、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三、以无碍心视说法者。四、乐远离行心无懈怠。

[10] 肫子:拼音zhūn zǐ,猪仔,小猪。

[11] 膊:拼音bó,上肢,近肩的部分:胳膊。赤膊(光膀子)。

[12] 髀:拼音bì,大腿,亦指大腿骨。

[13] 懅:拼音jù,惶恐,恐慌。

[14] 尠少:拼音 xiǎn shǎo,释义为很少。

[15] 《罗摩延书》:即《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16]《婆罗他书》:即《摩诃婆罗多》又称“第五吠陀”,是婆罗门教的作品。在印度享有神圣地位。由于体大事繁,括罗宏富,宗教、哲学、历史、政治、军事、外交、伦理、天文、地理、民族、语言、传说、神话、寓言、族谱、民谚、仪礼、习俗等无不涉及,它在事实上已成为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17] 阵战死者命终生天:《中观四百论·明破我执方便品》云: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认为供养?

[18] 骇动:拼音:hài dòng,释义:惊动。

[19] 𧂐:拼音jī,古同“積”。一、 聚集:積少成多。處心積慮。積攢。二、《大正藏》中作[卄/积]。指积薪。

[20] 颇:拼音pō,指很,相当地。

[21] 忉利天:拼音dāo lì tiān,意译为三十三天,是佛教世界观中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因此天有三十三个天城而得名。

[22] 上座:指主持或德高望重的僧人。

[23] 就:拼音jiù,〈动〉靠近;走近;趋向。赴,到。

[24] 格:拼音gé,〈动〉抗拒;抗御 [resist]

[25] 苦酷:拼音kǔ kù,凶恶残酷:暴虐无道。

[26] 麋鹿:拼音mí lù,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蹄子似牛、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杈。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27] 醍醐:拼音tí hú,意思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