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8

第十八课


二(宣说披甲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一、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幻化四足俱胝数,多人众前悉截首,
一切世界皆幻化,菩萨知已得无怖。

关于披上菩萨之盔甲的方式,就是无所畏惧、无所怯懦的自性,比如说,魔术师在十字街头幻变出各式各样的形象,表演把许多人的头颅斩断多达千万数的魔术。当时,所杀的那些人只是魔术的幻变,因此不管他们受怎样的苦,为数多么可观,也都如此被看作是虚假的,同样,菩萨完全知晓遭受漫无边际巨大痛苦的这所有众生均无有成实如同幻化的形象,从而那些菩萨尽未来际,肩负起无边无际众生的利益而毫无畏惧。

《大乘庄严经论·神通品》云:

世生成坏事,见彼犹如幻,

种种他所欲,自在随意成。

《大乘庄严经论·随修品》亦云:

善行于生死,如病服苦药,

善行于众生,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如调未成奴,

善行于欲尘,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恼他,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如钻火不息,

善行于三昧,如财与信人。

善行于般若,如幻师知幻,

是名诸菩萨,善行诸境界。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譬如幻化像,生灭尚可见,

此像及生灭,实义捡非有。

世间如幻化,生灭可见尔,

世间及生灭,约实义皆虚。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譬如幻师以此阴身作种种戏,能令智者见即解悟。

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昼暗山[1]为僧设食。供养已讫,幻[2]尸陀罗木[3]作一女人端正奇特,于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唼[4]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5],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6]。”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既行欲已,闻诸比丘讥呵[7]嫌责[8],即便以刀斫刺[9]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我等若当知汝如是,宁饮毒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而作是言:“尔众比丘见我行欲便致瞋忿,见我断欲杀彼女人复致嫌责;我当云何奉事众僧?”时诸比丘见其如是,纷纭称说扰动不安。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用示众僧,合掌白言:“我向[10]所作即是此木,于彼木中有何欲杀[11]?我欲安于众僧身故设是饮食,欲令众僧心得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岂可不闻?佛于修多罗[12]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我今为欲成彼语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无寿、无命;识之幻师运转机关,令其视眴[13]俯仰[14]顾眄[15],行步进止或语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实无我。”即说偈言:

“先观彼相貌,想像起倒惑,

 横生女情想,入于欲网羂[16]

深实观察者,知身都无我,

如彼善幻师,以木为女人。

意行于颠倒,愚谓为众生,

于此幻伪中,妄起男女想。

智者善观察,阴界及诸入,

缘假成众生,分分各别异。

和合众分故,能作于诸业,

诸行无男女,亦无有寿命。

色欲及细滑,威仪并处所,

 如此四种欲[17],回转婴愚心。

一切智亦说,幻伪欺世间,

如彼幻网中,化作诸色像。

生死网亦然,现五道差别,

忧喜与瞋忿,愁恼及斗诤。

如彼众扰乱,犹如鬼遍身,

心起诸作业,同彼鬼无异。

从心起于风,因风造作业,

众生见造业,种种诸色像。

于此业行中,起威仪形色,

 不解其容止[18],便横计我想。

此身名机关,脂髓皮肉发,

  三十六物[19]等,和合以为身[20]

愚者计众生,而实无宰主,

但以风力故,俯仰而屈伸。

 以依于心故,则能起五识[21]

然此心识者,念念皆迁灭。

愚者起痴觉,计此身有我,

口业若干种,身业亦复然。

言笑及威仪,皆如幻所作,

 此中无有我,用[22]离宰主故。

而斯虚伪法,无寿无知见,

  妄起于想像,陷没诸凡夫。”

如彼幻师所说之事真实无异,时诸比丘闻其说已皆得见谛,是故当知诸法如幻,能知是者,则便能断诸行之源。]

二、意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色受想行识缠缚,知不实已不求解,
行菩提心无所著,此名最上诸菩萨。

一切众生犹如魔术幻变的原因也是如此:所谓的有情单单是依靠这个五蕴而假立的,在真实性中,色、想、受、行、识,谁也不曾束缚它,谁也未曾解脱它,因为这些五蕴在胜义中本不存在的缘故。自本体不存在,无缚无解犹如虚空。了达此理以后对仅仅在世俗名言中实际修行、行持菩提,无有怯懦之心,这实堪为所有真正行者最殊胜的铠甲。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缚解品》中,对相关的缠缚与解脱,作了较为细致的解析,以下我等就依止龙树菩萨的般若智慧,并根据天竺梵志宾伽罗——青目论师的注释来解说。

《中论·观缚解品》云:

[问曰:生死非都无根本,于中应有众生往来、若诸行往来,汝以何因缘故,说众生及诸行尽空,无有往来?

答曰: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

诸行往来六道生死中者,为常相往来?为无常相往来?二俱不然。若常相往来者,则无生死相续,以决定故,自性住故。若以无常往来者,亦无往来生死相续,以不决定故,无自性故。若众生往来者,亦有如是过。

复次,

若众生往来,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

生死阴、界、入即是一义。若众生于此阴、界、入中往来者,是众生于<然可然品>中、<五种品>中五种求不可得,谁于阴、界、入中而有往来者?

复次,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若众生往来,为有身往来?为无身往来?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来,从一身至一身,如是则往来者无身。又若先已有身,不应复从身至身。若先无身则无有,若无有,云何有生死往来?

问曰:经说有涅槃灭一切苦,是灭应诸行灭?若众生灭?

答曰:二俱不然。何以故?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汝说若诸行灭、若众生灭,是事先已答。诸行无有性,众生亦种种推求生死往来不可得,是故诸行不灭,众生亦不灭。

问曰:若尔者则无缚无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汝谓诸行及众生有缚解者,是事不然。诸行念念生灭故,不应有缚解。众生先说五种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缚解?

复次,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若谓五阴身名为缚,若众生先有五阴,则不应缚。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无身亦不应缚。何以故?若无身则无五阴,无五阴则空,云何可缚?如是第三更无所缚。

复次,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若谓可缚先有缚,则应缚可缚,而实离可缚先无缚,是故不得言众生有缚。或言:“众生是可缚,五阴是缚。”或言:“五阴中诸烦恼是缚,余五阴是可缚。”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离五阴先有众生者,则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别众生。若离五阴别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恼。复次,如<去来品>中说: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时不去。如是未缚不缚,缚已不缚,缚时不缚。

复次,亦无有解。何以故?

缚者无有解,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缚者无有解。何以故?已缚故。无缚亦无解。何以故?无缚故。若谓缚时有解,则缚解一时,是事不然,又缚解相违故。

问曰:有人修道现入涅槃得解脱,云何言无?

答曰: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若人作是念:“我离受得涅槃。”是人即为受所缚。复次,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23]

诸法实相第一义中,不说离生死别有涅槃。如经说:“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诸法实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

龙树大阿阇黎在《因缘心论颂》中亦云:

此中无可见,亦无少安立,

于真以观真,见真而解脱。


[1] 昼暗山:也称为耆阇崛山,即摩揭陀国都舍卫城外的灵鹫峰。

[2] 幻【大】,幼【明】

[3] 尸陀罗木:似乎是‘佉陀罗木’。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佉陀罗木者,木名。在密教修法中,作为护摩木、金刚橛之用,材质坚硬。意译为坚硬木、空破木等。《长阿含经》卷十八、《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等诸经论亦记载有佉陀罗山,即因其山多产佉陀罗木而得名,或因其山宝树之形状类似此木,故以此木之名为山之名称。

[4] 呜唼:拼音wū shà,亦作‘呜咂’,意指亲吻。

[5] 嫌忿:拼音xián fèn,怨恨;仇恨。

[6] 鄙亵:拼音bǐ xiè,指鄙陋轻慢。

[7] 讥呵:拼音 jī hē,讥讽责难。

[8] 嫌责:拼音xián zé,意思是谓因不满而加责备。

[9] 斫刺:拼音zhuó cì,意思是砍击刺杀。

[10] 向:拼音xiàng,〈名〉、〈副〉刚才;旧时,以往。

[11] 欲杀:即指行贪欲之事与斩杀之业。

[12] 修多罗:拼音xiū duō luó,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契经”。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13] 视眴:拼音shìxuàn,凝神注视。

[14] 俯仰:拼音fǔ yǎng,是指低头与抬头,泛指随便应付。

[15] 顾眄:拼音gù miǎn,意思为回视;斜视。

[16] 羂:拼音juàn,1.绳套。2.张网捕捉。

[17] 四种欲:一、情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起贪欲,谓之情欲。二、色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娇美等之色起贪欲,谓之色欲。三、食欲,欲界众生多于美味饭食起贪欲,谓之食欲。四、婬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之相互染著起贪欲,谓之婬欲。见《法苑珠林》卷二。

[18] 容止:拼音 róng zhǐ,仪容举止。

[19] 三十六物:(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见《大疏演义钞》三十。

[20]《中观四百颂·明人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云: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

彼等极明显,能趣于胜位。

[21] 五识:拼音wǔ shí,指五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识身、五转识、前五识。

[22] 用:拼音yòng,〈介〉因,因为。

[23] 藏文版《中论·观缚解品》云:

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

岂可谓轮回?便横计涅槃?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