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9

第十九课


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说大乘之本体; 二、广说彼之自性。

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分二: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云何得名为菩萨?乘大乘行度众生,
大乘体相如虚空,菩萨由得安隐乐。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把它取名为菩萨的大乘呢?

行者驾驭着大乘,能使一切所化众生抵达涅槃果位,为此,以坐骑的意思而称为“乘”,因为通过此道,能把自他通通运载到究竟果位。此大乘的本体,给无量众生提供良机,宣说二十空的自性法界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本性,好似无量宫一般具足等持、总持、波罗蜜多等无量广大庄严;趋入大乘法理的作用是以无漏之乐令无量有情获得暂时的心喜身乐和究竟果位——不住有寂二边之寂灭涅槃的安乐。为此,称为最胜乘或者大乘。

至于“乘”佛家有五乘归一乘说、三乘归一乘说、亦有究竟三乘说等。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云:

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

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声闻心亦然,相风所漂激。

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引<助道法>曰:

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毕竟得至佛;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

大家还应明白,本颂之所以讲让无量众生获得安乐,其原因也在于: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人天乘、梵乘、声闻乘与辟支佛乘皆以自我为中心。令自己疾至生死彼岸获得涅槃,而远离生死苦海。我们在选择三乘法教时,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就让龙树菩萨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序品》中云:

[问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萨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

答曰:若有人行声闻、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无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当具足修行十地。

问曰:行声闻、辟支佛乘者,几时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行声闻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过是数;随根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1]

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万、亿,或过是数,然后乃得具足修行菩萨十地而成佛道;亦随根之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问曰:声闻、辟支佛、佛,俱到彼岸,于解脱中有差别不?

答曰:是事应当分别。于诸烦恼得解脱是中无差别,因是解脱入无余涅槃,是中亦无差别,无有相故。但诸佛甚深禅定障解脱、一切法障解脱。于诸声闻、辟支佛有差别,非说所尽,亦不可以譬喻为比。

问曰: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槃,若无余涅槃中无差别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

答曰: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诸菩萨效汝小心、无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三乘差别。所以者何?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僧。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2]。所以者何?世间有四种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饶益于他,名为上人。[3]如说:

世间可愍伤,常背于自利,

一心求富乐,堕于邪见网;

常怀于死畏,流转六道中;

大悲诸菩萨,能极为希有。

众生死至时,无能救护者,

没在深黑闇,烦恼网所缠。

若有能发行,大悲之心者,

荷负众生故,为之作重任。

若人决定心,独受诸勤苦,

所获安隐果,而与一切共。

诸佛所称叹,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

世间有常言,家不生恶子,

但能成己利,不能利于人;

若生于善子,能利于人者,

是则如满月,照明于其家。

有诸福德人,以种种因缘,

饶益如大海,又亦如大地。

无求于世间,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为贵,寿命第一最。

如是声闻、辟支佛、佛,烦恼解脱虽无差别;以度无量众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萨十地故,有大差别。]

所以,进入大乘,普度一切众生是修佛者最好的选择。

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大乘之乘不可得,乘涅盘往诸方所,
行已不见如火灭,是故名为入涅盘。

胜义中,任何行者驾驶着大乘而去往果位的方所实不可得。

如果有人问:那么,为什么说“依靠此乘将去往涅槃果位”呢?

那只是说在名言中,而在真实义中,所谓的“趋涅槃”也实不可得或者一无所得。比如,木柴用尽火焰熄灭时,它所去的其他方处一无所有。同样,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念灭尽的这种原因,而称说“彼行者趋入涅槃”。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二、彼之摄义。

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所行不可得,初后现在三清净,
清净无畏无戏论,是行最上般若行。

修道的那位菩萨,在前际——过去时或者轮回阶段,后际——未来时和无学位,现在正处于学道时期,不管是哪个阶段都不可得,因为行者自本体原本未生、以后不生的缘故。三时之相清净,以任何法也不可立其差别。所谓的菩萨,他在真实性中是无为法,并无有将他安立为修道者或得果者等的名言戏论。通达了此理,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时品》中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作了详细的破斥,令行者通达三时之相清净离戏的空性之理。以下我等就用青目论师的《中论·观时品》的注释,来走进三时空性的般若境界。

《中论·观时品》云:

[问曰:应有时以因待故成:因有过去时,则有未来、现在时;因现在时,有过去、未来时;因未来时,有过去、现在时。上、中、下,一、异等法,亦相因待故有。

答曰: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何以故?随所因处有法成,是处应有是法。如因灯有明成,随有灯处应有明;如是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若过去时中,有未来、现在时者,则三时尽名过去时。何以故?未来、现在时,在过去时中故。若一切时尽过去者,则无未来、现在时,尽过去故。若无未来、现在时,亦应无过去时。何以故?过去时因未来、现在时故,名过去时。如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如是亦应因未来、现在时成过去时,今无未来、现在时故,过去时亦应无。是故先说,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若谓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

若未来、现在时,不在过去时中者,云何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三时各异相,不应相因待成,如瓶、衣等物,各自别成不相因待。而今不因过去时,则未来、现在时不成;不因现在时,则过去、未来时不成;不因未来时,则过去、现在时不成。汝先说过去时中,虽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不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而有何咎?

答曰:

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

不因过去时,则不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不因过去时,有现在时者,于何处有现在时;未来亦如是,于何处有未来时。是故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现在时。如是相待有故,实无有时。

以如是义故,则知余二时,

上中下一异,是等法皆无。

以如是义故,当知余未来、现在亦应无,及上、中、下,一、异等诸法亦皆无。如因上有中、下,离上则无中、下;若离上有中、下,则不应相因待。因一故有异,因异故有一;若一实有,不应因异而有;若异实有,不应因一而有。如是等诸法,亦应如是破。

问曰:如有岁、月、日、须臾等差别故知有时。

答曰:

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时若不住不应可得,时住亦无。若时不可得,云何说时相?若无时相则无时。因物生故则名时,若离物则无时。上来种种因缘破诸物无故何有时?]

经与论都已经讲明了万法皆空了不可得,其实也可分为法了不可得与人了不可得两种。首先讲行者菩萨了不可得。虽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说:这个菩萨以前如何修持、现在如何修持,以后还会通过不断修持而获得佛果;但在胜义中,行者菩萨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萨的前际——以前的整个过程了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现在的行者也了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观察时就能了知,它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将它抉择为微尘,最后也了不可得。至于后际的菩萨,他也了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儿子和空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也了不可得。而这就是所谓的三时清净了不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坛经》云:

[“次日,祖潜至碓坊[4],见能腰石舂[5]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6]在。’祖以杖击碓[7]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8]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

 ‘何期[9]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大智度论·序品》云:“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已广说。”

[2] 听察:拼音 tīng chá,意思是探听审察。

[3] 《大智度论·平等品》云:

[问曰:如余处菩萨自利益,亦利益众生,此中何以但说利益众生,不说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

 答曰:菩萨行善道,为一切众生,此是实义;余处说自利,亦利益众生,是为凡夫人作是说,然后能行菩萨道。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为亦为他;上者,但为他人故行善法。

 问曰:是事不然!下者,但自为身;中者,但为众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不能自利,云何言上?

 答曰:不然!世间法尔,自供养者不得其福,自害其身而不得罪;以是故,为自身行道,名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为他;若自为身行道,是则折减,自为爱著故;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与一切众生异故。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

[4] 碓坊:拼音duìfāng,释义为舂米作坊。

[5] 舂:拼音chōng,〈动〉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6] 筛:拼音shāi〈动〉 用筛子过物。

[7] 碓:拼音duì,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8] 三鼓:拼音sān gǔ,三更。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直第二天1:00。

[9] 何期:拼音hé qī,意思是指表示没有想到。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