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22

第二十二课


二、彼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

对基、道、果的一切法以耽著而住、有缘取者,就不能证得菩提,依靠无缘才能获得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如果谁想要成为善逝的声闻,欲求成为缘觉以及法王——佛陀,总之不管渴求三菩提的任何一种果位都不例外,不依靠堪忍(即接受)不住或无缘之意的此道,任何一种果位也无法获得,就如同不依靠船只就见不到大海的此岸与彼岸一样。

证悟人我与法我自性不可得的法忍生起了多少,就会得到相应量度的三种菩提:依靠证悟了空性的部分——人无我能获得声闻菩提[1];证悟人无我的全部和法无我的一半[2],能获得缘觉菩提,证悟圆满二无我的究竟等性,就获得佛陀菩提,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般若的威力。所以说,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出现三乘的通衢大道。其余经中也说:如果认为“预流向、预流果是我所得的果”,那就成了他的我执[3]……再者,对于三解脱门[4]的自性空性,声闻由于不具备善巧方便,智慧浅薄,结果以相似之想没有如实证悟,而现前下等的涅槃,但最终将一五一十证悟等性而成佛,所以宣说究竟一乘。诚如《般若经》本身当中也说明了基智、道智和遍智的差别;同样,补处十地菩萨(弥勒)的论典中也有明确阐释。本来,有缘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实修无缘的般若,也因为圆满证悟、未圆满证悟而相距果般若有着远近的差别。了解这些道理至关重要,这些是插叙的内容。

《大智度论·释劝学品》云:

[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当习学?

答曰: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三乘人皆为无余涅槃故,精进习行。

复次,般若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复次,舍利弗自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相,是中三乘人应学成。]

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一、修学之处[5];二、修学者补特伽罗[6];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一、修学之处: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若闻此法彼定得,成等正觉证涅盘,
见于一切如自身,是大智者如来说。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上师讲经说法,弟子听经闻法,通过听受所说的法及勤奋修行而证得声闻四果[7],获得缘觉果位,现前世间怙主佛陀的菩提,对出世间的道轨,依靠聪明才智、敏锐智慧所获得的究竟涅槃,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显现,经不起理证分析,如同幻术一般,这是如来所言说的。

《广般若经》云:“须菩提言:‘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一直到“若有胜过涅槃之他法,彼亦视如幻术”

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诸天子品》云:

[诸天子问善现言:“今尊者为但说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为亦说微妙寂静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梦见耶?”

善现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复宣说微妙寂静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天子当知,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所以者何?幻、化、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无二、无二分故。”]

倘若一切万法,悉皆如幻,云何当修集资粮耶?

诚如《入行论·智慧品》所云: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二、修学者补特伽罗: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佛子当住四众生,是行大智般若行,
真实善法不退心;应供离垢同善友。[8]

    谁会对以上所说的意义恭敬呢?有四种行者,不畏惧刚刚所阐述的甚深意义。是哪四种行者呢?第一种、是通晓甚深谛实义的佛子,也就是说见谛或者智慧纯熟者,第二种、是不退转的大菩萨们,第三种、是诸位圣者阿罗汉。以上这些补特伽罗遣除、灭尽了心的垢染进而对甚深意义断除怀疑,这三者意乐圆满。第四种、虽然是初学者,但由于承侍过先前的如来而被如今能够宣讲真实般若的善知识所摄受。

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大智菩萨如是行,不学声闻及缘觉,
乐学如来一切智,是学非学名为学。

通达三乘道位、了知究竟真谛无别平等一乘道理的明智菩萨,宣说如此行持万法离边平等一味,也与假立的法性(指名言法尔)互不相违,他不修学自己证得声闻阿罗汉之地(指小乘八地),也不修学缘觉地。那在名言中修学什么呢?唯一就是为了获证一切种智,而随学一切佛陀经行获得的正法。如此一来,在胜义中,对所谓的学及与之相反的不学二者都不缘,对任何法一无所学,才是修学真实道。

《入中论·明十地功德品》云: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的,并没什么可学的与什么不可学的,但在世俗中该怎么学、不该怎么学,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在此世俗中我等也应该选择究竟一乘的大乘法修行。

诚如《大智度论·释初品》所云: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

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

头目以布施,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护持清净戒,

如牦牛爱尾,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无上忍,

若有割截身,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惓,

力行不休息,如抒[9]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广修无量定,

神通圣道力,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

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足!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

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虽同不相匹;

菩萨及声闻,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智慧为两轮,

 精进为快马,戒定以为衔[10]

 忍辱心为铠,总持为辔勒[11]

摩诃衍人乘,能度于一切!

佛陀在《杂譬喻经》中也讲了一则公案来说明,只有修学大乘的人,才有资格绍继法王世尊的家业。

《杂譬喻经》云:

[昔有转轮圣王,先生九百九十九子,皆悉成大端正殊好,聪明黠慧兼有身力,或有具二十八相者,或具三十相者,或具三十一相者。末后一子始入母胎,处于恶露[12]不净之间。时有八部大力鬼神,鼓乐弦[13]歌侍卫其母,王亦宣勅[14]左右令具供养,种种严饰参[15]倍于常。时人白王曰:“王先诸子,今皆成大,智慧聪彻身相殊妙,王心平然未常欣庆。今此一子始处母胎,有何奇特供给异常耶?”时王答曰:“吾大子等虽才美过人,未有堪任登大位者,吾末后子若生长大,必当堪任嗣[16]大位也。”时圣王者喻如佛也,诸大子者喻如下二乘也,末后处子喻菩萨也。言菩萨虽杂尘垢,但能发大意者,必为诸佛所念,天龙鬼神皆兴敬爱之也。]

复曰:

大智菩萨发大心,乐学如来一切智,

绍继诸佛大法位,普度芸芸诸众生。

虽度无边众有情,实无众生当得度,

习学无度无所学,是学非学名为学。


[1]《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阴执乃至在,我见亦恒存,由有我见故,业及有恒有。

生死轮三节,无初中后转,譬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从自他及二,三世不有故,证此我见灭,次业报亦然。

[2]《现观庄严论·道智品》云: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3]《中论·观缚解品》云: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4] 三解脱门:即因无相解脱门、本体空性解脱门、果无愿解脱门。

[5] 修学之处:此处的原译科判为“修学般若之理”今根据藏文版校对后稍作改译为“修学之处”。

[6] 修学者补特伽罗:此处的原译科判为“所学修之处”今根据藏文版校对后稍作改译为“修学者补特伽罗”。

[7] 声闻四果: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来果;四、阿罗汉果。

一、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二、一来果: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前六品修所断烦恼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修所断烦恼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

三、不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三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

四、阿罗汉: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8]《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子当住四众生,是行大智般若行,

真实善法不退心;应供离垢同善友。

这一偈颂的原译为:“佛子当住四补特伽罗,是行大智行:一、真实善法;二、不退心;三、应供离垢无烦恼无求;四、善友同等。”但是本经都是以偈颂体呈现的,所以将其改成偈颂。望诸位善知识知悉。

[9] 抒:拼音shū,舀出,汲出。

[10] 衔:拼音xián,马嚼子。

[11] 辔勒:譬喻pèi lè ,意思是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和带嚼子的笼头。

[12] 恶露:拼音èlù,注释:一、佛教上指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二、医疗上指妇人产后阴道排出的秽浊液体。包括瘀血、黏液、坏死的子宫内膜等。

[13] 弦:拼音 xián,<动> 弹奏琴瑟等弦乐器。

[14] 宣敕:拼音 xuān chì,通知传达命令。

[15] 参:拼音cān,〈动〉加入 。参水浸于盂内。

[16] 嗣:拼音sì,〈动〉继承;接续。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