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等染污与清净所摄的一切法有增有减并且是所取的缘故,并非修学,因为所有这些法本不可得,自性清净,为此照见胜义中是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永无所取等的自性本来真义而安住于无作等性中的菩萨行者,不以耽著执取或取受种种万法而以加行修学,或者说以无缘的方式修学;内心(即意乐)以不分辨的方式缘取一切种智;以甚深方便智慧之道的功能,必定出生自己所求的究竟果位。具足这三种法,就是喜爱胜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光明觉品》云: 如来最自在,超世无所依, 具一切功德,度脱于诸有。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 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若有见如来,身心离分别, 则于一切法,永出诸疑滞。 一切世间中,处处转法轮, 无性无所转,导师方便说。 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了知差别法,不着于言说,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 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 众生及国土,一切皆寂灭, 无依无分别,能入佛菩提。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 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说离一体异体;二、宣说无边;三、宣说不可思议;四、宣说原本清净。 一、宣说离一体异体:
如果有人问:所谓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怎样的呢? 色不是智慧波罗蜜多,因为这两者不是一体之故;色中也不存在异体而住的智慧,因为另行存在的智慧不可得的缘故。同样,识、想、受、行都不是智慧,这些当中也没有不同他体的智慧。一切法的法性——基般若,既不可以说与色等是一体,也不可以说是他体。尽管智慧波罗蜜多这一法界,既不是与色等一体,也并非与色等是异体,然而在唯一它的本性中圆满具足一切法,就如同虚空界一样,纤尘许也不存在与独一无二的法界截然分开的他体二法。其原因是:如果一切有法以外存在着不同他体的法性或法界,那么就不是有法的法性了,绝不可能有不成为法界本体的法存在;如果色等有法与法界是一体,那么只要见到色等有法就该现见真谛,而且世俗与胜义不可安立为他体,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如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当从《须菩提品》中寻觅。‘帝释,般若波罗蜜多,莫于色中寻觅,莫从色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相之故……’” 要弄懂世俗与胜义二谛究竟是“一体甚或异体”这个问题,就得参照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翻译的《深密解脱经》甚或唐三藏法师玄奘所翻译的《解深密经》来解读其世尊的金刚密意。其实《深密解脱经》与《解深密经》是同一部佛经的不同译本。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云: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3],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4]犹豫[5],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6]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7]顽钝[8],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以故?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1)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5)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0]。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3)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11]。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6)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12]。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2)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13];(4)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14]。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7)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15];(8)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16]。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 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 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1] 尘累:拼音 chén lèi,1.佛教语。指烦恼、恶业的种种束缚。 2.世俗事务的牵累。 [2] 蠲滌:拼音 juān dí,清除,除去。 [3] 胜解行地:若资粮道、加行道;若但加行道。 [4] 疑惑:拼音yíhuò,怀疑、不明白。 [5] 犹豫:拼音 yóu yù,迟疑不决。 [6] 窃:拼音qiè,〈副〉私下;私自。 [7] 愚痴:拼音yú chī三毒之一。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 [8] 顽钝:拼音wán dùn,意思是愚笨;愚昧。 [9] 婴愚能现见色声等诸世俗法那样,也应成现见胜义实相。 [10] 圣者虽已现见胜义实相,也应成无法从世俗烦惑的缠缚中得以解脱。 [11] 世俗诸法为烦恼之本性与烦恼之法相,同样胜义实相也应成如是。 [13] 世俗诸法有色声等诸多不同的差别那样,胜义实相也应成有诸多不同差别。 [14] 世俗诸行除婴愚所见、闻、觉、知之外余处不可推寻,同样胜义谛也应成如是。 [16] 在一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应成俱时别相成立,杂染相及清净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