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25

第二十五课


二、宣说无边: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妄想本性无彼岸,众生之界亦复然,
虚空自性亦同然,智慧世间解亦尔。

所缘或所取的色、声、香、味、触等自性不偏住于仅此为止的缘故无有边际;思量或执取它的有情自性也是法界的本体,而无有边际;堪当表示法性的譬喻虚空界的自性也无有边际;证知这所有对境的世间解——佛陀的智慧也无有仅此为止的边际。关于这一点,如佛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无边……”一切法均成为法界之本体的缘故,法界包容一切,无边无际,包含在其本性中的所有法也不存在境的边缘和时间的边际,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平等一味法性大清净的这种自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无品》云:

[“如舍利弗所言,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舍利弗,色如虚空,受、想、行、识如虚空。何以故?舍利弗,如虚空边不可得、中不可得,无边无中故,但说名虚空。如是,舍利弗,色边不可得、中不可得,是色空故,空中亦无边、亦无中;受、想、行、识边不可得、中不可得,识空故,空中亦无边、亦无中。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灯炷深奥品》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数、无量、无边有何等异?”

“须菩提,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若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

须菩提言:“世尊,颇有色亦无数、无量、无边?颇有受、想、行、识亦无数、无量、无边?”

“须菩提,有因缘,色亦无数、无量、无边,受、想、行、识亦无数、无量、无边。”

“世尊,何等因缘故,色亦无数、无量、无边,受、想、行、识亦无数、无量、无边?”

佛告须菩提:“色空故无数、无量、无边,受、想、行、识空故无数、无量、无边。”

“世尊,但色空、受想行识空,非一切法空耶?”

“须菩提,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

须菩提言:“世尊,佛说一切法空。世尊,诸法空即是不可尽、无有数、无量、无边。世尊,空中数不可得、量不可得、边不可得。以是故,世尊,是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义,无有是异。”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法义无别异。须菩提,是法不可说,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所谓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无著、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涅槃,佛种种因缘以方便力说。”]

寒山大师赋诗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三、宣说不可思议: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智慧无色佛所说,离一切想到彼岸,
若人得离诸想已,是人语意住真如。

什么时候存在着有实、无实等相执之想,那么在此期间就不超离世间,所以称为此岸,这是导师善逝言说的。如经云:“何时起想,彼时流转。”所以,依靠妙观察的智慧,破毁想和成为所缘的一切,进而断除所有相执之想,那就趋向一切世间的彼岸。何人凭借这种道理,远离一切所缘之想,得到超越分别心的这种法性,达到道的彼岸,他们即安住在佛陀经典的密意中。要知道:尽管他们已经安住在诸法自本体原本无生的离障自性中,但为了灭尽以颠倒想假立种种我和法的分别心染污,而凭借随同法性的无分别智慧灭尽一切想,入定于真实际法界中,即是以无破无立的本性护持的究竟般若波罗蜜多。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顶现观品》中说: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亦说:

此无何所破,亦无少所立,

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龙树大士在《因缘心论》中说:

此中无可见,亦无少安立,

于真以观真,见真而解脱。

四(宣说原本清净)分二: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彼人住世恒沙劫,不闻佛说众生声,
众生不生本清净,是行最上般若行。

假设堪为正量的佛陀善逝在恒河沙数劫中住世,普遍传扬“众生存在”的音声,可是自本体原本住于无生清净的自性中,有情又怎么会存在或产生呢?诸法的法尔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它产生谁也无能为力。即便是佛陀宣说“有”,菩萨们尚且不行持有,更何况说其他人说有了?如此见到本来无生的意义,这就是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中论·观涅槃品》云: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我们应该依靠以上认清般若的这四个偈颂[1],受持超越心识行境的无二智慧之理,抉择真正的甚深般若瑜伽。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善达品》云:

[佛告善现:“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皆入法界无差别相,不由佛说。所以者何?善现,若善法非善法、若有记法无记法、若有漏法无漏法、若世间法出世间法、若有为法无为法,如是等一切法,无不皆入无相、无为、性空法界。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欲学法界,当学一切法;若学一切法,即是学法界。”]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法界品》云:

[尔时,胜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通达甚深法界?”

尔时,佛赞胜天王言:“善哉,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唯然愿闻。”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勤修精进,离诸障惑,心得清净,恭敬尊重,乐习空行,远离诸见,修如实道,能达法界。”

“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欢喜恭敬犹如佛想,以亲近故不得懈怠,灭一切恶诸不善法,生长善根。既灭烦恼,远离障法,即得身、口、意业清净。由清净故即生敬重,以敬重心修习空行,修空行故远离诸见,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见法界。”

胜天王白佛:“世尊!何等为法界?”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大王!是为法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修此法界百种苦行,令诸众生皆悉通达。大王!是名般若波罗蜜如如实际,无分别相,不可思议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种智不二界。”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证至此法界?”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以出世般若波罗蜜证,后无分别智至。”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证与至有何差别?”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以般若波罗蜜如实见名为证,以智通达名为至。”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闻、思、修慧,通达般若波罗蜜,非是出世后无分别智。”

佛告胜天王言:“不尔,大王!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闻慧粗浅不能得见,第一义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大王!般若波罗蜜如是甚深,凡夫、二乘所不能见。何以故?譬如生盲不见众色,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尚不能见,况复修行。”

“大王!譬如夏热,有人西行在于旷野,复有一人从西往东,问前人言:‘我今热渴,何处有水、清凉树荫?’彼人答言:‘善男子!从此东行则有二路,一左一右,当从右路,有清泉水及树荫凉。’”

“大王!于意云何?虽闻此名,思惟往趣,能除热渴得水味不?”

“不也,世尊!此人至彼,入池洗浴、饮水,息树,方离热渴,得知水味。”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不可以三慧通达真实般若波罗蜜。”

“大王!所言旷野,即是生死;人谓众生;热名烦恼,渴是贪爱;东来人者即是菩萨;其右路者萨婆若道——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知生死及出世路;清冷水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树荫凉者即是大悲。菩萨摩诃萨行二法故,远离凡夫及二乘道。”

“大王!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无形无相,种种巧说,令诸众生得入其中。”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实知力空,无畏空,不共法空,戒聚空,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空,空空,第一义空,而空相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见,不执空相,不依止空。如是不取著故,于空不堕。”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远离诸相,不见内外相,离戏论相,离分别相,离求觅相,离贪着相,离境界相,离攀缘相,离能知所知相。”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是观无相;诸佛世尊复云何观?”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诸佛境界不可思议。何以故?离境界故。一切众生思量佛境,心则狂乱,不知此彼。何以故?同虚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离觉观境。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有凡夫境界可得思量,况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诸愿,虽行布施不著施报,持戒、忍辱、精进、定、慧亦复如是,一切功德乃至涅槃亦不依著。何以故?离我、我所,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说是般若波罗蜜法门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2],须弥山王[3]、目真隣陀山[4]、铁围山、大铁围山、宝山[5]、黑山[6]、大黑山,皆悉震动。无量百千亿诸菩萨摩诃萨,脱上分衣为佛敷座,高如须弥。无量百千释、梵、护世诸天王等,合掌恭敬,散诸妙华——曼陀罗华[7]、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8]、摩诃曼殊沙华、白莲华、赤莲华、红莲华、青莲华——耆阇崛山[9]纵广四十由旬,积华遍满至于佛膝。无量天子作诸天乐,不鼓自鸣,空中叹言:“再覩佛兴世,再见转法轮。善哉!阎浮提一切众生,勤修功德,多种善根,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况复来世有能信者,如是众生悉行诸佛如来境界。”复有无量百千诸大龙王,即以神力普兴大云,降注香雨洒耆阇崛山及三千大千世界,诸听法者唯觉香润不见沾濡[10]。无量龙女,悉于佛前合掌赞叹。无量乾闼婆,以妙音乐而供养佛,其夜叉众散诸妙华。十方无量无边国土诸佛世尊,皆放眉间白毫光明,照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其三千大千世界幽暗之处,日月不照,悉蒙光明。照世界已,还至佛所,右绕三匝,从佛顶入。无量百千婆罗门、刹利、居士长者,以涂香、末香、幡、华、幢、盖而供养佛。尔时,众中七十二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得远尘垢法眼净,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 认清般若的这四个偈颂:《圣般若摄颂》云: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2] 六种震动:《大智度论》云:“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3] 须弥山王:佛教的宇宙论中,世界之最底为风轮,此风轮依止虚空。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以须弥山为中心,往外有八山七海,第七山之外围第八大海中,有人类所居住的四大部洲,此八海和八山、须弥山合称九山八海。最外层以铁围山为界限,围成一个空间,再加上诸天所居住的天界,共同构成有情居住的外器世间。

[4] 目真邻陀山:又作目邻山。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慧苑音义下曰:“目真或作牟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谓有龙于此窟中因闻法解脱龙苦,故名解脱处窟。”

[5] 宝山:即“十宝山”。《十住经·法云地品》云:“诸佛子!是诸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譬如因大地故,有十大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轲梨罗山王、仙圣山王、由乾陀罗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迦婆罗山王、众相山王、须弥山王。”

[6] 黑山:《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云:“复次,妙吉祥!如日光明行阎浮提,从东方出,先照须弥山王,次照铁围山、大铁围山,次照余诸大山,次照黑山,次照一切高显地方,次照一切此阎浮提低下地方,然彼日光悉无分别、不离分别,非思惟、非不思惟,离心意识。”

[7] 曼陀罗华:白色彼岸花。

[8] 曼殊沙华:红色彼岸花。因曼陀罗华、曼珠沙华盛开在阴历七月,长于夏日,却在秋天结花,花后发叶,花叶不相见,犹如修佛成正果,即“波若波罗密”,意思:智慧到彼岸,后来人们就称曼陀罗华——白色彼岸花,曼珠沙华为——红色彼岸花。

[9] 耆阇崛山:即鹫头山。就是世尊开演《圣般若摄颂》的地方。

[10] 沾濡:拼音zhān rú沾湿。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