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29

第二十九课


二(诠说其比喻)分二: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譬如大地植诸种,得和合生种种色,
五波罗蜜及菩提,皆从般若所生出。

    成为道果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比喻是怎样的呢?

犹如种子播植于地上,将长出绿色的苗芽等,它们各自因缘得以聚合,就会生出众多的色法。

同样,五波罗蜜多道和菩提果的一切功德,也都是由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如果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以三轮无分别的般若智慧所摄持,那么就成为真实之道,彼道与究竟之果这两者之间则成立离一余亦无的关系。此外,依靠证悟真如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依靠这一切智智正确无误地宣说因果的所有法则,由此将直接或间接出生一切善根果报。

《大明度经》中,世尊也以大地喻般若,种子譬余五度,五度也从般若度而得生。

《大明度经·天帝释问品》云:

[阿难白佛言:“无举名布施、重戒、忍辱、精进、弃定,但举明度名。何以故?天中天!”

佛言:“明度于度中最尊。云何,阿难!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者,当缘为六度无极一切知乎?”

阿难言:“唯然,天中天!不行六行,不为六度,诚非大明度无极,一切知之明矣。”

佛言:“然!大明最尊。譬如地,种散其中,同时出生,众生得命。如是,阿难!明度如地,五度如种,从中生成。”]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譬如大军无健将,不能成办其事。又如人身余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无命根,则余根皆灭;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则不得增长;得般若波罗蜜故,余波罗蜜得增益具足。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1]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成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宋·永明寺延寿智觉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

[离般若外,更无一法。如众川投沧海,皆同一味;杂鸟近妙高[2],更无异色。或不谓般若,但习有为,秖[3]成生死之因,岂得涅槃之果?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4]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5]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6]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7]、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8]、惊昏识之迅雷[9]、抉愚盲之金鎞[10]、沃[11]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印光大师亦云:

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般若如心,五度如身。

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又如轮王出行时,七宝四兵为导从,
若依佛母最上行,一切功德法集聚。

再比如,转轮王常常从哪条道路行进,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轮王七宝及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四种兵也行经那条道路,同样,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在行者相续或道位哪里存在或由经何处往行,那么作为因的三轮清净的所有善根和作为果法的道果一切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也就是说,证悟般若中能摄集、增上一切白法,并臻至[12]究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多问不二品》云:

[“善现当知,如日月轮,周行照烛四大洲界,作大事业;其中所有若情非情,随彼光明势力而转,各成己事。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照烛余五波罗蜜多,作大事业;布施等五波罗蜜多,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势力而转,各成己事。

善现当知,布施等五波罗蜜多,皆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乃得名为波罗蜜多;若离般若波罗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为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如转轮王,若无七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要具七宝,乃得名为转轮圣王。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非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不得名为波罗蜜多;要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乃得名为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无强夫所守护者,易为恶人之所侵凌[13];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无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摄护,易为天魔及彼眷属之所沮坏[14]

善现当知,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有强夫所守护者,不为恶人之所侵凌;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有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摄护,一切天魔及彼眷属不能沮坏。

善现当知,如有军将临战阵时,善备种种铠钾[15]刀杖,邻国怨敌所不能害;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不远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天魔眷属、增上慢人乃至菩萨旃荼罗[16]等皆不能坏。

善现当知,如赡部洲诸小王等,随时朝侍转轮圣王,因转轮王得游胜处;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随顺般若波罗蜜多,由彼势力所引导故,速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赡部洲东方诸水,无不皆趣殑伽[17]大河,与殑伽河俱入大海;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无不皆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引故,能到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人右手能作众事,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能引一切殊胜善法。善现当知,如人左手所作不便,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能引生殊胜善法。

善现当知,譬如众流若大若小,皆入大海同一咸味;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皆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引故,同至无上正等菩提,由此皆名能到彼岸。

善现当知,如转轮王欲有所趣,四军导从,轮宝居先。王及四军念欲饮食,轮则为住;既饮食已,王念欲行,轮则前去。其轮去住随王意欲,至所趣方,不复前去。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与诸善法欲趣无上正等菩提,要因般若波罗蜜多以为前导,进止俱随不相舍离;若至佛果,更不前进。

善现当知,如转轮王,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女宝、将宝、如意珠宝。其转轮王欲有所至,四军、七宝前后导从。尔时轮宝虽最居先,而不分别前后之相。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与诸善法欲趣无上正等菩提,必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其前导,然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于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前导,彼随从我。’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不作是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居我等前,我随从彼。’何以故?善现,波罗蜜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镜中像等,其中都无分别作用真实自体。”]

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一、真实宣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帝释有疑问佛曰,恒河沙数等佛刹,
佛界圆满如芥子,能受佛刹般若力。

帝释天提出疑问请求佛陀答复,帝释问:“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陀刹土中,都密密麻麻盈盈充满了佛陀的舍利,但是舍利与缮写般若经函作为两部分,您选取其中何者?”佛答:“帝释,我取受此缮写般若经函。”

在解说此偈颂文时,本释论的作者,宁玛派的大德迷旁仁波切从帝释天王发问,世尊佛陀答问的角度而作论释的,但在《大明度经》当中,却是世尊提问,帝释天王答问的方式而呈现的。

这里所提出的问题就是佛问帝释天王,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佛身舍利作为一分,以诸般若经函作为另一分,在此二者之间,若要二选其一,该当如何如理取舍呢?

《大明度经·功德品》云:

[“复次,帝释!是天下如来舍利满中施与,有持智度无极书施与,尔取何所?”

释言:“我取智度。何以故?我不敢不敬舍利。天中天!舍利由斯明度出,天人所尊矣。如我与诸天共坐坐,持异床。我未至,诸天子为坐作礼绕以去。是坐尊故。吾于斯受经,诸天于彼为礼。如是,天中天!明度出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之舍利,一切智从中生身。用是故,两分中取明度。正使三千复大千国土满中舍利为一分,明度书为二分。取书。何以故?从中出舍利供养所致。譬如负债人与国王参正,无复问者,亦无所畏。何以故?在王边有力故也。譬如无价明月珠,有是宝者,其德无等。所着处,鬼神不得其便,不为所中。若士女持明月珠所著,鬼神即去。若中热风寒,持明月珠著身,热风寒皆除去。夜著,冥中即明。热凉寒温众毒向已,持珠示之,诸毒即灭。如是,天中天!明月珠尊。若人目痛冥,近之即愈。其德巍巍,在着何所,便随珠色。正使持若干种缯[18][19]珠著水中,水故如珠色,水浊即为清。是珠德无比。”

阿难问释:“云何独彼有珠耶?斯土亦有乎?”

释言:“亦有,不足言。如我所说者,异天下宝轻,不如彼德尊十百千万亿倍,若以著箧[20]函中,其明彻出,正使出去,处明如故。天中天!一切知德至如来灭度后,是一切知舍利遍布供养如故。置是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如来舍利,正使恒边沙佛刹满中舍利为一分,是经为二分,我于两分取是经。”

佛语释:“过去如来皆从中出,自致成佛。甫[21]当来及十方无数佛刹现在诸佛,亦从中出,为人中将,自致成。”

释言:“一切众生心所求,如来从明度悉了知。”

佛言:“用是故,闿士大士[22]昼夜求明度。”

释言:“惟求大明,不求余度乎?”

佛言:“六度无极皆求,闿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分诸经,不及求明度。譬如是天下种树若干色,种种叶、花、实各异,其影无异,影影相类。如是五度从明度出,一切知种种相成无异。”]

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如是了知般若已,此界云何不供养? 譬如人王人所重,住般若者合亦尔。

    问曰:为什么将对其供养等能出生无尽福德的许多舍利置之一旁,而偏偏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呢?

答曰:我并不是不恭敬佛舍利子,我恭敬舍利却取受般若的原因是,由于般若熏修才使那些舍利成为应供处,犹如依靠国王的人们也得到别人敬重一样,佛陀的舍利有着巨大功德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才成为如此的。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佛界般若摩尼宝,具一切德价无比,
经函安处经有无,供养悉获宝功德。

    如果问:那么,佛陀灭度以后现在已远离行持般若的缘故,怎么会由般若的威力,舍利成为应供养处呢?

具有赐予所欲的一切功德、无价之宝的摩尼珠,装在秘箧等任何器皿里,那个器具就成了世间应礼处。即便宝珠已从中取出,可是对于先前放宝物的秘箧,人们依旧认为这是放摩尼宝珠的器具,所以与众不同,而欢喜爱重,那个器具得到这些功德,实际上就是摩尼宝珠的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佛灭供养于舍利,不及供养于般若,
若乐受持供养者,是人速得证解脱。

同样,依靠般若的最上珍宝的功德,尽管佛陀已经灭度,然而器具般的舍利子也受到供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任何人满怀欢喜,希望受持佛陀的无量功德,理应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能解脱一切相之束缚和障碍——最无上的解脱本体。

《中观四百论·教诫弟子品》云:

若法本性有,见空有何德?

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供养般若经卷的功德实乃难以估量,我等就用一则公案来了解这个道理吧。

《金刚经持验录》云:

[法藏,唐朝鄜州[23]宝室寺的和尚,戒行高远淳厚,普行慈悲。他曾在隋朝开皇十三年[24],于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座,佛殿讲堂数座,僧房二十余间,所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倍极庄严,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也非常精妙,书写佛经达八百余卷。

唐朝武德二年[25],法藏染患重病,昏迷不省人事,忽然看到金刚神手持一卷佛经,对他说:‘你一生造寺写经的功德虽大,但互用三宝之物,获罪无量。我现在授你一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果能够书写读诵,广为流通,互用之罪就能消灭,身上的疾病也能痊愈了。’

法藏于是发愿,决定书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将他的衣钵变卖,并书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读诵,说罢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26],冥王问他说:‘你一生曾作甚么功德?’

法藏回答说:‘曾修造塔寺佛像、书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百卷施与道俗读诵,兼写其他经典八百余卷。’

冥王闻言,合掌称赞说:‘师父您的功德极大,不可思议。’

冥王命令左右取来功德簿,亲自详查,与法藏所述相符,说:‘师父您的功德圆满,故放你返阳,盼您多劝大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广修一切功德。’

法藏九十九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日,他延请大众诵《妙法莲华经》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七卷,升座端坐而作偈:

‘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

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

然后与大众告别,俄而[27]化去。这时,全寺缁素[28]都看到阿弥陀佛接引法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 坏:拼音pī,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

[2] 妙高:即妙高山,又称须弥山。

[3] 秖:拼音zhǐ,古同“祇”,正、恰、只。“近来世俗多颠倒,秖重衣衫不重人。”

[4] 余殃:拼音 yú yāng,留下祸害;后患。

[5] 泥犁:拼音ní lí,亦作 “泥黎”梵语。意译为地狱,其中一切皆无,没有喜乐。

[6] 契:拼音qì,相合,相投:相契。契合。默契。契友。

[7] 檝:拼音jí,同“楫”。划船用具:舟楫。楫师(船工)。中流击楫。

[8] 赫日:拼音hè rì,释义是红日。

[9] 迅雷:拼音 xùn léi,突发而快速的雷声。

[10] 金鎞:拼音 jīn pī,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头,用来刮眼膜。据说可使盲者复明。

[11] 沃:拼音wò,灌溉,浇:沃田。沃盥。如汤沃雪。

[12] 臻至:拼音 zhēn zhì,谓极好;达到极点。

[13] 侵凌:拼音qīn líng,意思是侵犯、欺凌。

[14] 沮坏:拼音jǔ huài,意思是毁坏;败坏;破坏。

[15] 铠甲:拼音kǎi jiǎ,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

[16] 旃荼罗:即旃陀罗,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主要工作是处理人类及动物尸体,担任刽子手或屠夫。

[17] 殑伽:拼音qíng jiā,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

[18] 缯:拼音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缯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缯彩。

[19] 裹:拼音guǒ,〈动〉裹,缠也。

[20] 箧:拼音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藤箧。行(xíng )箧。书箧。箧笥(收藏东西的竹器)。

[21] 甫:拼音fǔ,〈名〉众甫(各位父老)

[22] 闓士大士:拼音kǎi shì dà shì,指菩萨摩诃萨,意译菩萨大士。

[23] 鄜州:拼音fū zhōu,又作敷州。隋朝以后始专作鄜州。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于杏城置东秦州(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改名北华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北华州置敷州,治所在中部县(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隋朝大业二年(606年)改鄜州,大业三年(607年)以州为郡改鄜城郡,寻又改为上郡,郡治迁往洛交县(今陕西省富县)。

[24] 开皇十三年:即公元 593年。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历时20年。

[25] 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余。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有14个之多,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26] 冥府:拼音míng fǔ,即阴曹地府。

[27] 俄而:拼音éér,意思为不久;顷刻。

[28] 缁素:拼音zī sù,黑和白;指僧俗。僧徒衣缁,俗众服素,故称。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