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32

第三十二课


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喻略说; 二、以太阳与龙王喻广说。

一、以苗芽喻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世间无种不生树,枝叶华果悉无有,
无佛谁指菩提心,亦无释梵声闻果。

比如,没有苗芽,世上本来就不会生长树木,既然树不存在,那它的枝叶花果又岂能生出?不会生出的。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中所宣说犹如苗芽般的胜义与世俗菩提心,那么世间原本就不会有树木般的佛陀出现。假设没有佛陀,那又怎么会产生如同枝叶般的帝释、梵天与声闻这些佛陀说法的果呢?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

《入中论》云: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欲自世间众,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云: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

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因缘、正义因缘、三十七助道法因缘,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为大善,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众生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有五事: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心,即能摄取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能习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发心名为根本。发菩提心故行菩萨尸罗,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枝、名叶,亦名华、名果,亦名为子。]

    《大丈夫论·发菩提心品》云:

[施事已足为一切众生亲者,未曾一念不与悲心相应。菩萨悲心遍缘一切无不缘者,以悲心遍故,后成佛时得一切种智无有障碍。以悲心故,舍声闻解脱发菩提心。此初一念之心,唯佛知其边量,况菩提行解脱乐?方初一念发菩提心,犹如大地金,大地土不相方喻。初发心时以能净诸结,使招一切功德。菩提是发心果,为一切众生求乐。菩萨发菩提心竟,未发愿者问:“解脱云何?”以何因缘故问?以发心者如从解脱中来,是故问言:“云何为解脱相?为往到解脱故知?为解脱来耶?”已发愿者答言:“发菩提心时欢喜快乐犹如解脱,是故得知。”欲供养一切佛者,当发菩提之心;欲报佛恩者,当发坚牢菩提之心。除发菩提心,更无有法能至菩提。若无菩提心则不得佛果,若不得佛果则不能救度众生。欲与一切众生无量大乐,当发菩提之心。何以故?菩提心者是一切众生乐因。一切诸色不离四大,一切乐事不离菩提心。怪哉!云何迺[1]不畏生死之苦,乃畏无畏菩提之心?若欲止息一切众生苦者,无过发菩提之心。发菩提心者是初止息因,初止息得无上止息。得财宝利不如得功德利,得功德利不如得智慧利,得智慧利不如得菩提心利。若放逸废忘不念菩提心者,如禽兽无异。汝今云何不发悲心?当知悲心者即是大菩提。欲趣向佛智,应发菩提之心。为结使所障者不能发解脱之心,为业报障者不能发菩提之心。云何邪趣?云何正趣?为有爱所牵,以四空[2]为解脱者,名为邪趣;发菩提心,修八正道[3],名为正趣。为得富报者修行于施,为得乐报者修行悲心,为欲救济安乐众生者当坚发菩提之心。不修福者有三事难得:一者、不得亲近善友;二者、不能悲心厌离;三者、不能敬尚佛慧。未发菩提心者应当发心,若发菩提心者得一切种智。]

二(以太阳与龙王喻广说)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如日舒光照诸天,普使成就种种业,
佛智菩提心亦然,从智生诸功德法。

什么时候太阳高挂,光芒普照或放射十方,当时所有众生都勤勤恳恳做各种各样的事,同样,如果智者们为了获得如来般若波罗蜜多遍知智慧于世间发起、生起愿行菩提心,那么从中就会出生如来无上智慧的果。依靠这一智慧无误照见一切所知,从而向一切所化有情放射出能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拥有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功德法。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多劫佛深思,见此最饶益,

众生依于此,顺利获胜乐。

《宝积经》云:“假使众生充满三有,各各造作如来塔庙,其量高广如须弥卢山,于殑伽沙劫,各以种种上妙供养。若菩萨以不舍一切智心,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获福蕴复过于彼。”

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如无热池无龙主,即无河流阎浮提,
无河华果悉不生,亦无大海种种宝。
世间无佛无大智,无智功德不增长,
亦无佛法诸庄严,无菩提海等等宝。

    比如,无热恼海中若没有龙王,那么这个赡部洲依靠龙王威力所生的百川怎么能流淌?

不会流淌。倘若没有江河,就没有湿度,由此不会生出所有花、果。此外,水源头与支流相遇而形成的大海奇珍异宝各不相同的众多形色,也都不复存在。与此比喻相同,这个世界上,假设没有犹如龙王般的两种菩提心双运的空性大悲藏,那么能使菩提种子得以增长等、犹如河流般的一切善逝的智慧在所有世间中又岂能产生?不该产生。如果无有河流般的智慧,那么也就不存在依其讲经说法,一切所化众生通过听闻等而行持、增长成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好似美花般善妙功德的情况,倘若不具备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三菩提的果。如同充满珍宝的大海般十力等不可估量的佛陀之法都将化为乌有。可见,如果具备空性大悲藏二谛无别的菩提心宝,那么道果的一切功德也随之具足,假设菩提心宝不存在,则其余一切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唯一菩提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发起之相,具在众经,大事因缘莫过于此,欲正修觉不可不知。”

《大唐西域记》云:

[健驮逻国[4]迦腻色迦王[5],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6],王风远被[7],殊俗内附[8]。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诸异议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脇尊者[9]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10],弟子部执,师资[11]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楯[12]。”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13]以余福,聿遵[14]前绪[15],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16],绍隆[17]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脇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资福祐,留情[18]佛法,是所愿也。”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凑[19],万里星驰,英贤[20]毕萃,叡圣[21]咸集。七日之中,四事供养[22]。既欲法议,恐其喧杂[23]。王乃具怀白诸僧曰:“证圣果者住,具结缚者还。”如此尚众。又重宣令:“无学人住,有学人还。”犹复繁多。又更下令:“具三明[24]、备六通[25]者住,自余各还。”然尚繁多。又更下令:“其有内穷三藏[26]、外达五明[27]者住,自余各还。”于是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于本国,苦其暑湿[28],又欲就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石室。脇尊者等议曰:“不可。彼多外道,异论纠纷,酬对[29]不暇,何功作论?众会之心,属意此国。此国四周山固,药叉守卫,土地膏腴[30],物产丰盛,贤圣之所集往,灵仙之所游止。”众议斯在,佥[31]曰:“允谐[32]。”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建立伽蓝[33],结集三藏,欲作《毘婆沙[34]论》。是时尊者世友[35],户外纳衣[36]。诸阿罗汉谓世友曰:“结使未除,净议乖谬[37],尔宜远迹[38],勿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施化,方集大义,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亦沈研[39],得其趣矣。”诸罗汉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40],疾证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涕唾[41],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时诸罗汉重诃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谓也。无学果者,诸佛所赞,宜可速证,以决众疑。”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而请曰:“方证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42]攸赖,如何于此欲证小果?”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决焉。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旧曰《优波提舍论》,讹也)。释《素呾缆藏》(旧曰《修多罗藏》,讹也)。次造十万颂《毘柰耶毘婆沙论》,释《毘奈耶藏》(旧曰《毘那耶藏》,讹也)。后造十万颂《阿毘达磨毘婆沙论》,释《阿毘达磨藏》(或曰《阿毘昙藏》,略也)。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43]写论文,石函缄封[44],建窣堵波[45],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周卫其国,不令异学持此论出,欲求习学,就中受业。于是功既成毕,还军本都。出此国西门之外,东面而跪,复以此国总施僧徒。]

若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那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就不会选择盲目追求自我寂灭的自私自利的声闻道,即使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也不会去希求。正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世友尊者的发心那样。我等也要随学这样的发愿。

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1] 迺:拼音nǎi,同“乃”。是,为:乃大丈夫也。

[2] 四空:拼音 sì kōng,佛教谓无色界的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四空天、四空处。

[3] 八正道:《劝发诸王要偈》云: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命,

正念正方便,及正三摩提,

八分圣贤道,寂灭当修习。

[4]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位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意译为香行、香遍、香风国等。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5] 迦腻色迦王:月氏国国王,贵霜王朝(梵Kuṣāna)之第三世王。生卒年不详。迦腻色迦王不仅皈依佛教且予以保护,更极力支持当时盛行的说一切有部,除了建造大寺院外,还完成了《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200卷的集结。

[6] 抚运:拼音fǔ yùn,是指顺应时运。

[7] 王风远被:拼音wáng fēng yuǎn bèi,意思是王者的教化远及;传布远方。

[8] 殊俗内附:拼音shū sú nèi fù,指风俗不同的远方他国也前来归附。

[9] 胁尊者:为中印度人,原为外道梵志,年纪极大,头发皆白之后,才从佛陀蜜多出家。出家后勤修头陀行,终身不曾躺卧睡觉,胁不至席,故称胁尊者。他曾为四《阿含经》作注释,在龙树时代广大流通,在《大毘婆沙论》中多处引用其言论,在当时是极为知名的佛教僧人。

[10] 逾邈:拼音yú miǎo,意思是遥远。

[11] 师资:拼音shī zī,犹师生;师徒。

[12] 矛楯:拼音máo shǔn,“矛盾”。

[13] 猥:拼音wěi,〈动〉假借为“委”。委曲;积聚。

[14] 聿遵:拼音yù zūn,遵循。

[15] 前绪:拼音qián xù,意思是前人的事业。

[16] 庸鄙:拼音yōng bǐ,平庸鄙俗。

[17] 绍隆:拼音shào lóng,继承发扬。

[18] 留情:拼音liú qíng,用情、动情。

[19] 辐凑:拼音fú còu,车辐会聚于毂。形容人物的聚集和稠密。

[20] 英贤:拼音yīng xián,意思是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21] 睿圣:拼音ruì shèng,明智通达,德才超凡。古代多用作对帝王的颂词。

[22] 四事供养: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23] 喧杂:拼音xuān zá,喧哗嘈杂。

[24] 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25] 六通:是六种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26] 三藏:拼音sān zàng,佛教经典的总称。即经藏、律藏、论藏。

[27] 五明: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28] 暑湿:拼音shǔ shī,炎热潮湿。

[29] 酬对:拼音chóu duì,应酬答对。

[30] 膏腴:拼音gāo yú,肥沃。

[31] 佥:拼音qiān,众人,大家。

[32] 允谐:拼音yǔn xié,和谐一致。

[33] 伽蓝:拼音qiélán,“众园”或“僧院”。佛教寺院的通称。

[34] 毘婆沙:毘婆沙(梵语:vibhāṣā),是一种佛教注释书名称,主要用于对阿毘达摩论书的注解。《大毘婆沙论》主要是《发智论》的注解书,故称毘婆沙。

[35] 尊者世友:佛教称谓,说一切有部之初祖,与法救世主、妙音、觉天等被誉为婆沙四评家和婆沙四大论师。约一、二世纪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

[36] 衲衣:拼音nà yī,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衲”。

[37] 乖谬:拼音guāi miù,荒谬。

[38] 远迹:拼音yuǎn jì,踪迹远离尘世。谓隐居。

[39] 沈研:拼音shěn yán,即亦作“沉研”,有深入研究之意。

[40] 屏居:拼音bǐng jū,意思是退隐;屏客独居。

[41] 涕唾:拼音tìtuò,擤鼻涕﹑吐口水。常用以表示鄙薄和轻视。

[42] 四生:四生为众生出生的四种方式:一、卵生、从卵壳而生,如禽类;二、胎生、从母胎而生,如人及动物;三、湿生(因缘生),从湿气而生,如蚊、虫;四、化生,无所质对的依托,借业力而生,如天神、饿鬼及地狱道众生。

[43] 镂:拼音lòu,雕刻:镂花。镂刻。

[44] 缄封:拼音jiān fēng,释义为封闭。

[45] 窣堵波:即佛塔。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