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课 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后得所为;二、入定修法。 一(后得所为)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 二、不损福之因——回向;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 二、意义。 一、比喻:
在这个世界上,能明的发光体流星、灯盏等,及萤火虫、持灯者等所有含识[1],为了照亮诸方的缘故,片面性放出各自身体和物体的所有光芒,而太阳的唯一光芒一经放射,是超群绝伦,而能明群体的其余所有光,通通比不上太阳照亮和普及的情形。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静虑波罗蜜多分》云: [尔时,佛告满慈子[2]言:“是故如来、应、正等觉唯赞菩萨不赞声闻。观此众中诸阿罗汉无如是念,亦不能成如是事业,当知一切声闻乘人无如菩萨摩诃萨众所作事业。是故我说:‘譬如日轮与赡部洲作光明事,萤不能办。’所谓日轮放无量光,普照赡部诸有情类,萤光唯照自身非余。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调伏自身烦恼恶业,亦能度脱无量有情,令离一切烦恼恶业,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或证无上正等菩提;声闻乘人唯能调伏自身所有烦恼恶业,不能饶益无量有情,故声闻人非如菩萨所有事业皆悉殊胜。] 二、意义: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所有声闻众虽然尽其所有发放布施、持戒及修行产生福德三事的资粮,可是与菩萨的一念随喜心相比,声闻众的福德不及它的一分。因为声闻的善根不管有多么巨大,也是所缘行相狭隘、分别念垢不净、没有以善巧方便的回向摄持,以至于果微乎其微。 《俱舍论》云: 三福称为福德业,彼事如同业道也。 [布施、持戒、修所生慧三种可以称为福德或者业,也可称为福德之事,此中差别就如同业道。 布施、持戒以及修所生慧三者被称为福德,因精进行持此等必会产生悦意之果报;属于业的一种本体,故也称为业;此三者均是通过思维后产生之戒体或智慧,故而称为福德之根本。虽有三种不同名称,但就如同身语七业既是业又是道,意之三业唯是道,因此将所有的业均称为业道一样,上述三者虽各有差别,但均可称为福德之事。] 《大智度论·释嘱累品》云: [复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 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过去时,先前的佛陀俱胝[3]那由他[4]数,安住于无量众多千俱胝的刹土中,以此为例,过去的无数佛陀,超离轮回的忧苦(涅槃)而堪为世间的一切怙主,现今住世,为了灭尽痛苦,而开示珍宝正法。对于所有佛陀都是最初发殊胜菩提心,自相续中生起以来,直至诸位导师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的那些如来所有意乐发心的福德,行为上具足六波罗蜜多,获得十力等佛陀之法的果,此外一切佛子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一切有学无学、有漏无漏的善法,某位菩萨,用自己的心观想合集为一,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并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为了成办利益无边众生之因、获证无上大菩提,而把自他的这一切善根归集一处作回向。世俗中,缘于真实回向的对境,怀着希求心,如同射箭般能够转变善根,就是回向的本体。 《普贤行愿品》云: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云: [问曰:汝已说忏悔、劝请,云何名为随喜? 答曰: 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 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 习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 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 布施福者,从舍悭法生。 持戒福者,能伏身、口业生。 禅行者,诸禅定是。 从身、口生者,因身、口、布施、持戒、迎来送去等;因意生者,禅定、慈悲等。 去、来、今所有者,一切众生三世福德。 行三乘者,求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 具足三乘者,成就阿罗汉乘、辟支佛乘、佛乘。 一切者,皆尽无余。 凡夫者,未得四谛者是。 福德者,有二种业:善及不隐没无记[5]业是。 随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欢喜、称以为善。 问曰:汝以说忏悔、劝请、随喜。云何为回向? 答曰: 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 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 我者,己身。 所有福德者,若从身生、若从口生、若从意生、若因布施生、若因持戒生、若因修禅生、若因随喜生、若因劝请生、如是等及余所有善,皆名所有福德。 一切皆和合者,心念诸福德,合集称量,知其广大。 诸众生者,三界众生。 正者,如诸佛回向、如真实回向,回向菩提。 回向菩提者,回诸福德,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随喜、回向,此二事,佛亦自说: 有菩萨摩诃萨,欲随喜、回向、应念诸佛断三界相续道,灭诸戏论,干烦恼淤泥,灭诸刺棘,除诸重担,逮得己利,正智解脱,心得自在,尽诸有结。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诸佛出已灭度。从初发心乃至得佛,入无余涅槃,至遗法未尽,于其中间,是诸佛所有善根福德,应六波罗蜜及所受辟支佛记所有善根。又、声闻人善根,若布施、持戒、修禅,及学、无学无漏善根。 及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6]、解脱知见品,大慈大悲等无量功德。 及诸佛有所说法,于此法中,有人信解、受学,得此法利,是诸人等所有善根,于此法中,及凡夫所种善根。 及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7]、紧那罗[8]、摩睺罗伽[9],得闻法已生诸善心,乃至畜生闻法生诸善心。 及诸佛欲入涅槃时,众生所种善根。 是诸善根福德,一切和合称量使无遗余,以最上、最妙、最胜,无上、无等、无等等随喜。 随喜已,以是随喜所生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来、现在诸佛亦如是。 是三世诸佛福德,及因诸佛所生福德,心皆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偈说: 罪应如是忏,劝请随喜福, 回向无上道,皆亦应如是; 如诸佛所说,我悔罪劝请, 随喜及回向,皆亦复如是。 无始世界来,有无量遮佛道罪,应于十方诸佛前忏悔,劝请诸佛、随喜、回向亦应如是。 如佛所知、所见、所许忏悔,我亦如是忏悔;劝请诸佛、随喜、回向,亦复如是。若如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是名正回向。 问曰:云何名为诸佛所知、所见、所许“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答曰:忏悔、劝请,如先说。 随喜、回向,如《大品经》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及诸弟子,一切众生所有福德善根,尽和合称量,以最上随喜。世尊!云何名为最上随喜?”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不取、不念、不见、不得、不分别而能如是思惟:‘是诸法皆从忆想分别,众缘和合有。一切法实不生,无所从来。是中乃至无有一法已生、今生、当生,亦无已灭、今灭、当灭。诸法相如是,我顺诸法相随喜。’随喜已,亦随诸法实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最上随喜、回向。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欲谤佛者,应以善根如是回向。应作是念:‘如诸佛心、佛智、佛眼,知见是善根福德,本末、体相,从何而有?我亦如是,随诸佛知见随喜,如诸佛所许,我亦如是以善根回向,若菩萨如是回向,则不谤诸佛亦无过咎。’深心、信解如实回向,是名大回向、具足回向。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诸善根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诸贤圣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以不系三界故,是回向亦如是不系,所回向处亦不系。若菩萨能如是得心,信解如实,是名不失回向、无毒回向、法性回向。 若菩萨于此回向取相贪着,是名邪回向。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诸佛所知法相,以是法相回向,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正回向。”] 随喜善根与嫉恶功德的功过是相当严重的。通过以下的公案就能明了是非善恶。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云: [昔舍卫国王名波斯匿[10],来至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11]、拱手、直进,五体[12]投地稽首[13]足下长跪白佛:“愿以来日于四街道施设微食,欲使国人知佛至尊,愿令众生远鬼妖蛊[14],悉奉五戒[15]以消国患。”佛言:“善哉!夫为国主宜有明导,率民以道求来世福。”王曰:“至真请退严办。”手自为馔[16],身往奉迎佛与众僧,俱至四衢[17]。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18]。佛饭食毕,于四道头为王说法,观者无数。时有两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犹忠臣,佛陈明法,弟子诵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尔为国王将复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牛牵车东西南北,佛亦如是,子[19]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20]共饮平论属事。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21]辙[22]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23]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还国见疑杀人取物去。”不义轻身,委财逝至。他国国王崩亡[24],无有大子,谶书[25]云:“中土有微人当王斯土。”故王有神马,任王必屈膝。即具严驾[26]神马印绶[27],行求国主,观者数千。商人亦出,国太史[28]曰:“彼有黄云之盖,斯王者气也。”神马屈膝舐[29]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汤澡浴,拜为国王,于是遂处位听省国事。深自思曰:“余无微善何缘获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与群臣向舍卫国遥稽首曰:“贱人无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国,明日愿与应真[30]众俱垂意顾[31]斯,一时三月。”佛告阿难:“敕[32]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33],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34],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35]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 通过这一则公案,大家不难看出随喜善根的功德与嫉恶善法的歹毒。寄望大家多做随喜、回向,永绝嫉恶他人的善根功德! [1] 含识:所谓含识,指一切六趣众生。本颂所讲的含识,指持撑灯火者,或自身能发光的萤火虫之类的生命。《大方广佛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如来兴出世,寂静大慈悲, 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 [2] 满慈子: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迦毗罗卫人,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说法第一者。 [3] 俱胝:数名。译曰亿。《玄应音义》曰:‘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言亿。而甚不同,故存本耳。’ [4] 那由他:梵音nayuta,亦作那庾多,指“千亿”。 [5] 不隐没无记:即“无覆无记”。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云: “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意根。此有二种,谓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有覆无记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一切烦恼俱生作意相应意根。 无覆无记者,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俱生作意相应意根。” 无覆无记可分为两类:(一)有为无记;(二)无为无记。 (一)有为无记,即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更分为五种,即: (1)异熟无记,又作异熟生,为由过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异熟果体;以其不覆障圣道,故为无覆无记。 (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因其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故其性无记。 (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心,有身工巧、语工巧二种。刻镂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歌咏等之语工巧,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处为体,其性皆为无记。 (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指天眼、天耳二种神通自在及其变化;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其性亦为无记。 (5)自性无记,即前四种以外其余一切无记性之有为法皆称为自性无记。 (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亦称胜义无记,例如三无为中之非择灭无为及虚空等,皆属于无为无记。 [6] 解脱品:原文此处无“解脱品”,当有。因为此处是在宣讲佛陀的五分法身。一般而言,五分法身都是离一余亦无的关系。所以当有“解脱品”。望诸位善知识明鉴。 [7] 迦楼罗:汉译“大鹏金翅鸟”。 [8] 紧那罗:汉译“人非人”。 [9] 摩睺罗伽:汉译“大蟒蛇”。 [10] 波斯匿: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古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子祗陀、毘琉璃。 [11] 履:拼音lǚ,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12] 五体:拼音wǔ tǐ,指四肢及头。 [13] 稽首:拼音qǐ shǒu,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14] 妖蛊:拼音yāo gǔ,谓以邪术蛊惑害人。 [15] 五戒:拼音wǔ jiè,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16] 馔:拼音zhuàn,陈设饮食。 [17] 四衢:拼音sì qú,四通八达的大路。 [18] 斟酌:拼音zhēn zhuó,倒水。 [19] 子:拼音zǐ,人的通称。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20] 沽酒:拼音gū jiǔ,市中买来的酒。 [21] 宛转:拼音 wǎn zhuǎn,身体转动,翻来覆去。 [22] 辙:拼音zhé,车轮压的痕迹:覆辙。车辙。南辕北辙。 [23] 轹杀:拼音lì shā,轧死,轧毙,碾死,碾毙。 [24] 崩亡:拼音bēng wáng,指帝王去世。 [25] 谶书:拼音chèn shū,记载谶语的书。即记载预言应验的书。 [26] 严驾:拼音 yán jià,整备车马。 [27] 印绶:拼音yìn shòu,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丝带。 [28] 太史:拼音tài shǐ,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29] 舐:拼音shì,以舌舔物。如:老牛舐犊。 [30] 应真:拼音yìng zhēn,是指一种佛教语。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佛教罗汉之别名。意为上应乎真道者。 [31] 顾:拼音gù,访问,拜访。 [32] 敕:拼音chì,告诫。 [33] 俨然:拼音yǎn rán,形容整齐。 [34] 核:拼音hé,〈名〉因,种子。 [35] 太山地狱:即众合地狱。在众合地狱里有数不胜数的地狱众生,被关在大如地域般的铁臼内,狱卒们挥舞着须弥山般的铁锤锤打它们。所有的众生哭哭啼啼,在无法想象气息分解的痛苦和万分恐怖的状态中死去。当阎罗卒们举起铁锤时,它们又再度复原,依然如故感受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