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34

第三十四课


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别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一(分别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菩萨施已不住心,住心即名众生相,
有见有念名著相,非是菩萨之回施。

对于回向,假设能回向的心中生起实执之想,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对回向的对境也有众生想,那么由于被耽著之想束缚的缘故,就是处于有缘的见解中,这种心因为具有实执贪著回向之三轮的有缘法,为此并非入于正确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所以不能归属于清净回向之列。

《现观庄严论·道智品》云:

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

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如是施非无相施,是法当知有灭尽,
若作非法非施心,乃可得名为回施。

假设与有缘的那种回向方式截然相反,如此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谁回向什么的此法,在世俗中是刹那性而泯灭,自然穷尽。回向之处的菩提,它也不是在(回向)之前、同时产生,而会灭尽或者不复存在。胜义中,所回向、能回向与回向这三法是刹那性,微尘许也不成立,其自体无生或者本来灭尽,从来未曾有故。倘若通达了悟,胜义中永远不能以法回向于法或者无所回向的道理,那么就不会贪执回向的三轮,而以完全了知此理的智慧摄持,才称得上是正确的普皆回向。

《现观庄严论·基智品》云: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中般若经》云:“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

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作有相施非真施,无相回施证菩提,
如上妙食杂毒药,自法著相亦如是。

总而言之,尽管以回向于什么等三法作为对境,怀着希求心而回向,但必须要了知它是世俗如幻的道理。设若对于三法执著相而作回向,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回向,倘若了知那三法无相的自性而回向,那才是为菩提而真实回向。如同吃了杂毒的上等食品,即便食物甘美也会被毒所侵害。佛陀说:以实执之想缘于白法也与杂毒之食一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离垢地品》中说:

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

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大智度论·释净佛国土品》云:

[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汝等当行布施,可得饶财,莫恃是布施果报而自憍高!此中无有坚实,皆当破坏,与未布施时无异。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诸法虽清净,大有所益,皆是有为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捉则烧手。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著,亦为众生说无所著;以无著心行檀波罗蜜故,于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谓布施时不取三种相,亦不著果报而自高生罪业,布施果报灭坏时亦不生恼。尸罗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此中佛自说不住因缘有二种:一者、菩萨深入空,不见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为足故不住。是菩萨无有异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六祖坛经》云: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是故回施应当学,如佛众善悉当知,
若生若相若威力,悉皆随喜而回施。

    由于回向有真回向与不是真回向的情况,所以认识到如是功德和过失以后应当修学回

向。依照佛陀所通达或洞悉随喜、回向的无误善法是“如此这般”的行相,也就是说在世俗中回向的本体是这样:于名言中从中如此无欺产生果,这些在胜义中是如此无缘的法相。总之,心里想按照完全领悟二谛无别之自性的佛陀怎么随喜和回向,我也与之相同这般欣然随喜,如此普皆回向,即是依照诸佛如何回向而回向。所以,尽管自己不知到底该怎么回向,但随从其他智者而回向,也就成了相应的真实回向。

诚如《普贤行愿品》所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世俗中行者可以随学佛陀曾经在因地时是如何回向的,我等也可以随学如是作回向。

《菩萨本生鬘论·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缘起》云: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洹精舍[1]坐夏安居,时阿难陀于日中分食毕收钵,与诸比丘共诣林间,经行往来宴坐[2]消息,乃相议曰:“今佛世尊出兴于世,甚为奇特,第一希有,于诸众生多所饶益。今此上首[3]憍陈如[4]等五大比丘[5],最初遇佛成等正觉,趣鹿野苑说四谛法,先得悟解。种何善本?有何因缘?初转法轮便能悟入,始击法鼓而先得闻,地神涌出报虚空神,已至诸天皆为作证,谓憍陈如已得了解。”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具以上事而白世尊。

是时如来语阿难曰:“汝所问者非无因缘。我于往昔怜愍彼故,曾刺身血济活其命,使除饥渴令得安乐,以是因缘于此生中,从我闻法先得悟解。”

尊者阿难复白佛言:“愿以其事开示未闻,令彼众会心得泰然[6]。”

佛告阿难:“乃往古世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其名慈力,有大名称福智深广,相貌端严,威神罕匹,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妃眷属其数十千,二万臣佐共治政事。彼慈力王,久遇先佛植众善本,乐修慈行仁恕[7]和平,于诸众生施之快乐;复起悲心矜恤[8]贫窭[9],有苦众生皆蒙拯拔[10];复生喜心崇重[11]贤者,常以爱语普令忻悦[12];复起舍心不生喜愠[13],于内外财而无悭悋[14],等视众生如一子想。如是修作四平等行[15],于多劫中未尝懈废。复以十善[16]诱掖[17]臣庶[18],各各遵承严持清洁,国土安泰靡不相庆。有诸疫鬼及五夜叉,常噉[19]血气触恼于人,由彼皆修十善之行,净身、语、意众殃消殄[20],诸天善神常为守护,设有邪魅[21]诸恶鬼神,虽怀损害而不得便。

“时五夜叉来诣王所,咸作是言:‘我等徒属[22]仰人血气得全躯命,由王教导一切人民皆修十善,我辈从此不得所食,饥渴顿乏求活无路。大王慈德救诸苦恼,独于我曹[23]不施恩惠。’王闻是说,极伤悯之,即自思惟:‘夜叉之徒唯饮人血,作何方计[24]满其所求?当破我身可能济彼。’乃刺五处,血即迸流[25]。时五夜叉各持器至取之而饮,既饱且喜。王乃语曰:‘我以身血救汝之命,若充足者吾无所希,唯修十善则为报恩,愿未来世我成佛时,最初说法先度汝等,以甘露味除汝三毒[26],诸欲饥渴令得清净。’”

佛告阿难:“欲知往昔慈力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五夜叉者,今此会中憍陈如等五比丘是。由我宿昔本愿力故,今得成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先悟解,得尽苦际成阿罗汉[27],是时始有佛、法、僧宝差别名字出现世间。”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据说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时所作的回向,就是我等平时所念诵的回向偈。

即说偈曰:

此福证遍知,摧伏众患敌,

度众出有海,生老病死浪。

    所以说大家在世俗谛中,要随学世尊而作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疾成无上正等正觉来普度深深沉溺于生、老、病、死四大暴流的芸芸众生。


[1] 祇洹精舍:拼音qíhuán jīng shè,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相传是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向波斯匿王太子祇陀购买他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供作释迦牟尼佛居住说法的场所。而祇陀太子亦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尊。因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

[2] 宴坐:拼音yàn zuò,靜坐,安坐。

[3] 上首:拼音shàng shǒu,佛说法时,于听众中推居首位者,称为“上首”。后泛指寺院首座。

[4] 憍陈如:即阿若·憍陈如。佛教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5] 五大比丘:阿若·憍陈如(火器)、跋提(小贤)、摩诃男(大名)、跋波(播种)、阿说示(马胜)。

[6] 泰然:拼音tài rán,闲适自若的样子。

[7] 仁恕:拼音rén shù,仁爱宽容。

[8] 矜恤:拼音jīn xù,矜怜抚恤。

[9] 贫窭:拼音pín jù,指贫穷的人。

[10] 拯拔:拼音zhěng bá,从困境中拯救或解脱。

[11] 崇重:拼音chóng zhòng,尊重;重视。

[12] 忻悦:拼音xīn yuè,欢喜、高兴。

[13] 喜愠:拼音xǐ yùn,喜悦与不快。

[14] 悭悋:拼音qiān lìn,吝啬。

[15] 四平等行: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6] 十善:拼音shí shàn,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

[17] 诱掖:拼音yòu yè,诱导扶助。

[18] 臣庶:拼音chén shù,犹臣民。

[19] 噉:拼音dàn,同“啖”。吃或给人吃:~饭。~以肉食。

[20] 消殄:拼音xiāo tiǎn,意思为灭绝。

[21] 邪魅:拼音xié mèi,作祟害人的鬼怪。

[22] 徒属:拼音tú shǔ,意思是门徒;部属。

[23] 我曹:拼音wǒ cáo,我们。

[24] 方计:拼音fāng jì,方略,计策。

[25] 迸流:拼音bèng liú,飞溅、急射。

[26] 三毒:拼音sān dú,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27] 阿罗汉:拼音āluóhàn,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