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35

第三十五课


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功德; 二、以比喻广说。

一、真实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以功德施佛菩提,菩萨之施皆无相,
此施佛许而印可,如是得名勇猛施。

如上所说,倘若将一切福德回向大菩提,那么作为因的回向是无毒的,不会舍弃或必将获得它的果——成佛,这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无倒大乘法而宣讲的。以如是无缘的方式普皆回向的勇士菩萨,胜过世间中有缘——即有执著的所有菩萨。

《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云:

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

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

《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云: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十住毗婆沙论·分别功德品》云:

[问曰: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应云何作?于昼夜中几时行?

答曰:

以右膝着地,偏袒于右肩,

合掌恭敬心,昼夜各三时。

以恭敬相故,右膝着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应初夜一时礼一切佛。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中夜后夜皆亦如是,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为六时,一心念诸佛,如现在前。

问曰:作是行已得何果报?

答曰:

若于一时行,福德有形者,

恒河沙世界,乃自不容受。

若于一时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者,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三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

如《三支经·除罪业品》中说:“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诸佛;若复有人劝请诸佛转法轮,此福为胜。’”

又佛于《般若波罗蜜·随喜回向品》中说:“善哉!善哉!须菩提!汝能作佛事,与诸菩萨说回向法。若菩萨作是念:‘如诸佛知见是善根福德,本末、体相何因缘故有?我亦如是随佛所知、所见回向。’是人得福多。

譬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成就十善道。菩萨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胜、无比、无等、无等等。

须菩提!置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成就十善道。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得四禅,其福比此亦复最上、最妙、最胜。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是。如法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胜。

须菩提!置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作辟支佛。若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其一菩萨以取相心,供养是诸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恒河沙等劫,以一切乐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一菩萨皆亦如是。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诸菩萨以此因缘,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如是福德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是福德有形,恒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是菩萨为般若波罗蜜守护,以善根随法性回向所得福德,先诸菩萨取相布施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先诸菩萨取相分别布施,皆是有量、有数。”]

有一则禅宗故事中说:有一对信佛的夫妇,很是恩爱。不幸的是,夫人得病先亡。丈夫悲痛之余,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丈夫问禅师:“法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益吗?”

无相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可是,那位丈夫是个小心眼,他想我请禅师诵经超度,既花钱又花时间,其他人却轻而易举获益,很不划算。于是很不满意地说:“法师!你不知道啊?是这样的,我的太太非常娇弱,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否则,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

无相禅师慨叹这位丈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回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你应该用自己的善心点燃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那样,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你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那位丈夫听无相禅师说完后,回答:“这个教义是很好,可是他仍固执地说道:‘但我有一位邻居姓赵,他总是欺我、害我,法师能否破个例,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

这次,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那位丈夫茫然,若有所失。

古人云: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为什么世人常常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却不愿干那些利己利人的事呢?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才应该是人生的真谛。这里虽然讲的也是有所缘执的世俗回向,然所缘一切有情的回向,功德则远远大于所缘某部分有情众生的回向,如果能作到《圣般若摄颂》当中所说的那种无所缘执——三轮体空的回向,那就是锦上添花。

二(以比喻广说)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 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导盲者之喻说明将其余诸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诸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一、以导盲者之喻说明将其余诸度引至遍智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无量盲人不见道,无一得入于城郭,
修六度行阙般若,无力不能成菩提。

比如,没有引路向导、双目失明的天盲,纵然是俱胝那由他(即千万千亿)数聚集在一起,也看不见、不知晓自己前方所在的道路,又怎么可能上路而进入其余城市呢?绝不可能。同样,如果不具备明目般的这个智慧波罗蜜多,那么从本身而言,如同无目般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此五度,就会因为没有以引路向导般的智慧助伴所摄持,而不知晓圣道,为此不能够抵达圆满菩提的城市。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师品》云:

[“复次,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多,超胜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无量倍数。憍尸迦,如生盲者,若百、若千、若多百千,无净眼者而为前导,犹尚不能近趣正道,况能远至安隐丰乐国邑王都?如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诸生盲众,若无般若波罗蜜多净眼者导,尚不能趣菩萨正道,况能远达一切智城?

“复次,憍尸迦,布施等五波罗蜜多,要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引故,名有目者;复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持故,此五方得到彼岸名。”]

    《佛子行三十七颂》云: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碰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你们应想到对盲、聋、哑三种人怎么好说禅呢?假如对盲者振揵槌、竖拂尘,他又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见;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没有方法接引此三种残障人士,则佛法就会被认为不灵验。”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个学人,就将上面玄沙禅师的开示,特地向云门禅师请益。

    云门禅师听后,即刻道:“你既请问佛法,即应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人猛然后退。

    云门说:“汝不是盲者!”

    复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人依言前行。

    云门曰:“汝不是聋者!”

    云门停了一会道:“会吗?”

    学人答曰:“不会!”

    云门曰:“你不是哑者!”

    学人听后当下有省。

    吾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我等精进修习般若力求开明,若能如理思维明了空性实相,朗朗乾坤的法性真如即展现于前,难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不就是在当下的一念之觉吗?

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诸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譬如画像不画眼,因无眼界无功德,
若有受行于智慧,得名有眼及有力。

什么时候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其余善法以三轮无分别智慧完全摄持,那么在当时,它们就已经得到了明目,获得此波罗蜜多的名称,而能得以顺利到达遍知的城市。比如说,人物肖像画中即使其余的事项都已圆满画完,但如果那幅画唯独没有画完眼睛,那么在没有点睛之前,画面尚未完工,为此不会得到它的报酬。这说明,即便其余善法样样齐全,可是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不能得果的道理。如此依靠了达万法真如的智慧,而使一切正道转变到现空无别的境界上,其果现空无别的智慧必定成熟,这种智慧不被他夺,具足无缘趋入果般若的一切种智之心回向,要知道这是大乘道的精华所在。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1],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2],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3]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正如张僧繇画龙点睛,则能飞龙在天那样,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其余五度之龙,若能得到体证真如般若度的“点睛”加持,就能飞龙在天,翱翔于浩瀚无垠的法界虚空当中,有眼有力,疾至无上菩提。


[1] 梁朝:(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又称南梁,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称帝,改国号为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有时亦与南齐合称齐梁。

[2] 张僧繇:拼音zhāng sēng yóu,人名。(西元479~?)​ 吴人,南朝梁画家。善山水佛像。所画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所绘山水,在素缣上,以青绿重色先图峰峦泉石,而后染出丘壑巉岩,不以笔墨先钩,谓之没骨皴;后人将其画法与吴道子并称为“疏体”。武帝时,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张氏。

[3] 梁武帝:(即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近48年,是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