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37

第三十七课


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分三:一、信仰之功德;二、不信之过患;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一、信仰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
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菩萨若行最上行,过去未曾求大智,
今闻般若如佛想,速证寂静佛菩提。

某位菩萨在先前生生世世行持的时候,通过听闻并受持、思维等途径行持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他们诞生于此世间以后,由以往的因缘所感,而对般若的意义无有怀疑了知通晓,刚刚听闻到此教义,那人即刻想到“我已经见到本师”而对般若生起本师想,依此原因将迅速证悟寂灭大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

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二、不信之过患: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过去信佛那由他,不信般若波罗蜜,
或生嗔恨或诽谤,是人少智堕阿鼻。

尽管在往昔修行之际曾经恭敬承事、供养过无量(数多那由他)的佛陀而积累福德,但如果对大乘的密意——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没有生起信心,也从未发愿获得,那么现在听到甚深般若以后,由于智慧浅薄三门的倒行逆施舍弃这一最为深奥的法,不予以恭敬。实际上,舍弃了她,也就舍弃了三世一切佛陀遍知的一切法,自此由于无有圣者之法的救护,这种人将堕落无间地狱,于世间成坏的累劫之中辗转感受痛苦等过患无穷。

《中论·观四谛品》云: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若人钝根,不善解空法,于空有失而生邪见。如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为所害;又如咒术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则还自害;钝根观空法亦如是。

《三圣圆融观门》云:

“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极智。”

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若人乐证诸佛智,不能信重诸佛母,
如商入海欲求宝,返失于本而复还。

    如果对般若起信,功德颇巨;倘若不信,过患严重。为此,假设想要证得佛陀最殊胜的智慧,那么对于此佛母——般若理当生起信心。因为,信心是无则不生的不共因,如今遇到宝洲般的如来法教,此时此刻,务必要使人生有实义,否则,如果犹如商主到了宝洲之后荡尽了以前的商品,新的珍宝利润一无所得而空手返回那样,则不合情理。

尽管手中拥有甚深般若的宝珠,可是对她没有信解而断然放弃,如此一来,以舍法之因将灭尽先前的福德,我们万万不可如此。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大智度论·序品》云:

[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云:

[世尊或有一时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其恶性六群比丘[1]说教诫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形似沙门心常在家,如是沙门无远离行。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若有出家修清净心,不染欲境名心远离。身虽出家,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于是六群恶性比丘,闻是法音得柔顺忍。]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2]人间游行,宿于孙陀利河侧。

  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时,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止,夜起持祠[3],余食不尽,持至河边,欲求大德婆罗门以奉之。尔时,世尊闻河边婆罗门声,闻已,謦咳[4]作声,却衣现头。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诣世尊所,而问之言:“为何姓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莫问所生,但当问所行。

刻木为钻燧[5],亦能生于火,

下贱种姓中,生坚固牟尼[6]

智慧有惭愧,精进善调伏,

究竟大明际,清净修梵行。

而今正是时,应奉施余食。”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吉良日,求福修供养,

遇得见大士,三时最胜尊,

若不见佛者,当更施余人!”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转得信心,即持余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如上因说偈而得食广说。孙陀利河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当置何所?”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隐者。汝持此食去著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时,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7]作声。如烧铁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8],啾啾作声;如是彼食著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心欲恐怖,身毛皆竖,谓为灾变,驰走上岸,集聚干木,供养祠火,令息灾怪。世尊见彼集聚干木,供养祠火,望息灾怪[9];见已,即说偈言:

“婆罗门祠火,焚烧干草木,

莫呼是净道,能却诸灾患。

此则恶供养,而谓为黠慧[10]

作如是因缘,外道取修净。

汝今弃薪火,起内火炽然,

常修不放逸,常富于供养!

处处兴净信,广施设大会,

心意为束薪[11],瞋恚黑烟起,

妄语为尘味,口舌为木杓[12]

胸怀燃火处,欲火常炽然。

当善自调伏,消灭士夫火,

正信为大河,净戒为渡济[13]

澄净清流水,智者之所叹!

人中净天德,当于中洗浴,

涉水[14]不著身,安乐度彼岸。

正法为深渊,福德为下济[15]

澄净水充满,智者所赞叹!

人中天净德,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安乐度彼岸。

真谛善调御,摄护修梵行,

慈悲为苦行,真实心清净,

沐浴以正法,智者所称叹!”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贤首品》云: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净智之本体;二、彼之作用;三、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

一、清净智之本体: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色清净故果清净,果色二同一切智,
若一切智清净时,如虚空界不断坏。

    以诸法原本清净、自性涅槃、正等正觉、自性光明、本来无生无灭平等性本体,而于一切唯一明点法界大光明离障平等一味中修行,即是入定智的本体。

它的道理是怎样的呢?以所谓的“色净”为例,所知对境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万法本来就不成立所取能取、染污清净、自法他法、有实无实等二法的任何自性,法界唯一明点原本已经安住于无生无灭的等性自性清净大离障中,然而,由于没有证悟到这一点导致突然产生迷惑之时,在增益我与法的有垢心识前,对境也似乎不清净,心也这样执取,以至于就有了染污法的垢染和障碍,这就叫做不清净的有情。

为了去除客尘,趋入佛教的三乘道,从而越来越明显见到法性实相自性清净,由此生起声闻四果、缘觉果、菩萨见道、修道九地的证悟,从断除所断一切垢染的角度,称为下品清净、中品清净、上品清净,他们被叫做相应清净垢染的有情[16]。虽然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无不净,可是颠倒执取的所有客尘仿佛是次第清净,所以就像随着眼病消失越来越清晰看见对境一样,有境见到对境的清净,由于见它,有境也称为清净,而并不存在各自他体的其余清净相,我们应当了知,虽然在现相中,似乎有境越来越清净,对境似乎是重新显得清净,但在实相中,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来清净,能见的有境脱离客尘,是果本来清净。这两者原本不存在对境有境二者,而安住于大清净中的要点都是一致清净,要知道这两者(对境、有境)是互不相异的本体。

同样,果清净、色等清净,远离客尘清净达到究竟,也就成了尽断二障的最极清净——遍知智慧的清净。这所有清净,归根到底就是自性清净意义这一要点,正如刚刚所说一样。

究竟的清净就是遍知的清净,暂时各个道位的得果清净,基色等蕴界处的一切法的清净,这三种清净尽管在现相中安立为他体,但在实相中,如同虚空界互不相异一般,法界自性清净唯一的本体中不可分割,心也无法将其分割为他体。如实现量照见法性清净自性的佛陀智慧前,照见一切法是真实正等觉或者本来涅槃的自性,所见无不清净,如此证悟的智慧,也是永久性断除客尘及习气的所有障碍的究竟清净,依其如何照见,了达万法无有对境、有境等二法的自性,于无二大平等本来清净佛陀性中不可分割、一味一体,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最究竟的意趣。以本性之真义护持自然直定的方法,按照: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来理解。

《圣般若摄颂广释》之第二品释终


[1] 六群比丘:在佛教历史上,为释迦牟尼僧团中,六位支持提婆达多的佛教僧侣,分别为难途、跋难途、马宿、满宿、阐那与迦留陀夷六位。这六位比丘中,有五位出身释迦族,为释迦牟尼的亲族,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相传这六位比丘成群结党,在僧团中多做不威仪的事,不被僧团成员敬重。在律藏中,释迦牟尼制戒因缘,多与这六位比丘有关。

[2] 拘萨罗:《大唐西域记》云:“至憍萨罗国。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法,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3] 持祠:拼音chí cí,进行火供祭祀。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祀火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火供,作拜火供牺”。

[4] 謦欬:拼音qǐng kài,意思是咳嗽。

[5] 钻燧:拼音zuàn suì,钻木取火。

[6] 牟尼:拼音mù ní,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为梵语音译,义译作寂默、寂静。

[7] 啾啾:拼音jiū jiū,鸟(如夜莺)发出的鸣叫声。

[8] 涌沸:拼音yǒng fèi,喷涌出沸腾的水。

[9] 灾怪:拼音zāi guài,祸患,灾难。

[10] 黠慧:拼音xiá huì,聪敏灵慧。

[11] 束薪:拼音shù xīn,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

[12] 杓:拼音biāo, <名>勺子的柄。

[13] 渡济:拼音dù jì,是指渡水;过河。

[14] 涉水:拼音shè shuǐ,在浅水中行走渡过。

[15] 下济:拼音xià jì,利泽下施,长养万物。

[16]《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云:

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

有不净杂净,及以善净等。如是次第说,众生菩萨佛,

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