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42

第四十二课


二(获得三身之功德)分三:一、获得法身之功德;二、获得报身之功德;三、获得化身之功德。

一、获得法身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
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
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
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
譬如人往[1]观大海,先见大山大树林,
见此所爱祥瑞境,必达大海知非远。
菩萨若发最上心,闻此般若波罗蜜,
虽未授记于佛前,此证菩提亦非远。

    比如,一个人为了观海水而前往,假设他看见前方有树木森林高山,就会知道离大海仍然还遥远,当不再见到山峦等那些相距大海遥远的相征,所有地带渐渐下倾、趋向平坦,一眼望不到边,就会想到:现在我已经靠近大海。对此无有怀疑,而且从远处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大海一望无际、广阔平坦的缘故,它的范围内不可能有高山等,此等相距大海尚遥遥无期的诸迹象,从远处既能得知。

    我们应当知晓:如同此喻一样,已经趋入胜妙菩提者,通过拥有听闻如来此般若波罗蜜多的缘分,已经靠近离一切边的法身智慧大海。

由此,如同山林般的所有分别念相逐渐断除,一切妄念运行接近寂灭,进而无欺获得无缘智慧。所以,不离此般若波罗蜜的行者,纵然没有得到导师——佛陀亲口授记说“你将成佛”,但是可以知道自己不久将证得佛菩提,因为从无欺的因果道理中足能推知。

唐·玄奘大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不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有人欲观大海,渐次往趣经历多时不见山林便作是念:‘今观此相,大海非远。所以者何?近大海岸,地必渐下无诸山林。’彼人尔时虽未见海,而见近相欢喜踊跃。如是菩萨得闻般若波罗蜜多深心信敬,当知不久受菩提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已得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上菩提之前相故。”]

姚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不可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有人欲见大海,稍稍前行若见树、若树相,若见山、若山相,当知是中去海尚远,若不见树、无树相,不见山、无山相,当知大海去是不远,大海深故无有山树,是人虽不见海知必近之。世尊!菩萨亦如是,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虽未于现在诸佛前受记,自知必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我得见闻供养深般若波罗蜜故。”]

二、获得报身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
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
如见春生诸草木,知有华实而非遥,
若人手得此般若,得证菩提亦非远。

春季的大好时节,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花果。同样,作为行者,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因为:自从得到真实的教授时起为胜乘发心的果,也就是具有大悲茂密绿叶之凉荫、竞相绽放的相好之花、饶益他众之硕果好似如意树般的色身——受用圆满的报身终将获得。

唐·玄奘大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不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春时华果树等,故叶已堕枝条滋润,众人见之咸作是念:‘新华、果、叶当出非久。所以者何?此诸树等新华、果、叶先相现故。’如是菩萨得闻般若波罗蜜多深心信敬,当知不久受菩提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时,众会中有诸天子,见已欢喜作是念言:‘先诸菩萨得此相已,不久便受大菩提记,今此菩萨亦得是相,不久当受大菩提记。’”]

姚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不可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春时树叶零落,当知此树华、叶、果实将生不久。何以故?本相现故,阎浮提人见树本相,皆悉欢喜作是念:‘是树不久当生华、叶、果实。’世尊,菩萨亦如是,若得见闻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善根成就宿世善根因缘故。今得见闻深般若波罗蜜。会中曾有见佛诸天,皆大欢喜作是念:‘先诸菩萨亦有如是受记本相,是菩萨不久当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三、获得化身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犹如孕妇受苦逼,彼谓已至分娩时,
菩萨听闻如来智,生喜求疾证菩提。
亦如女人怀其妊,十月满足必诞生,
菩萨若闻宝德藏,速成正觉之祥瑞。

比如,怀胎的某位孕妇,当胎月圆满以后感受临产的病苦所逼迫,那种症状就意味着已经到了分娩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某位菩萨得以听闻如来的这一智慧波罗蜜多,并生起清净的欢喜之情和渴望的希求之心,将迅速证得大菩提,因为,由经这一正道使佛性的种子复苏,到资粮已经圆满,就像孕妇生子一样,化身势必直接显现于世间。

唐·玄奘大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不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女人怀妊渐久,其身转重,动止不安,饮食睡眠悉皆减少,不喜多语厌常所作,受苦痛故众事顿息,有异母人见是相已,即知此女不久产生。如是菩萨得闻般若波罗蜜多深心信敬,当知不久受菩提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尔时,佛赞舍利子言:“善哉!善哉!汝今善说菩萨譬喻,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姚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不可思议品》云:

    [“世尊!譬如女人怀妊,转转不便,身体疲极不乐事务,眠卧不安食饮转少,苦恼在身不欲语言,厌本所习不复忆乐,本相现故,当知是女将产不久。菩萨善根成就亦复如是,若得见闻思惟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不久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三(暂时加行本体功德)分二:一、虽不分别增减等却不证一边涅槃;二、虽无分别亦能利生。

一、虽不分别增减等却不证一边涅槃: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行胜般若瑜伽者,不见色之增与减,
不见非法法法界,不证涅槃彼住智。
若行般若波罗蜜,见色非增亦非减,
见法非法如法界,不求寂静即般若。

    在如理行持最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意义之时,胜乘的瑜伽行者,不见色等染污清净的一

切法产生及相续累积胜进的增相和灭亡及较前下降的减相,安住于一切法在真实义远离增减盈亏的平等性中。同样,也不以耽著的方式而见善的法和不善的非法、诸法的法性或法界,尽管灭尽一切所缘并安住于无戏论中,然而也不以唯一寂灭的法界方式而证得一边的涅槃,那位菩萨安住于不住有寂之边的等性智慧中。

    所谓‘涅槃’,龙树菩萨在《中论·观涅槃品》中有较详的解说。我等当依之解悟。

    《中论·观涅槃品》云:

    [问曰: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若一切法空,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者,何所断、何所灭名为涅槃?是故一切法不应空,以诸法不空故,断诸烦恼灭五阴,名为涅槃。

  答曰: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若一切世间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所断、何所灭名为涅槃?是故有无二门,则非至涅槃。

  所名涅槃者,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

  无得者,于行于果无所得。无至者,无处可至。不断者,五阴先来毕竟空故,得道入无余涅槃时,亦无所断。不常者,若有法可得分别者,则名为常,涅槃寂灭无法可分别故,不名为常。生灭亦尔,如是相者名为涅槃。

  复次,经说,涅槃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一切法不受内寂灭名涅槃。何以故?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眼见一切万物皆生灭故,是老死相。涅槃若是有,则应有老死相,但是事不然,是故涅槃不名有。又,不见离生灭老死别有定法。若涅槃是有,即应有生灭老死相;以离老死相故,名为涅槃。

  复次,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涅槃非是有。何以故?一切万物从众缘生,皆是有为,无有一法名为无为者。虽常法假名无为,以理推之,无常法尚无有,何况常法不可得见、不可得者?

  复次,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3]

  若谓涅槃是有法者,经则不应说无受是涅槃。何以故?无有法不受而有,是故涅槃非有。

  问曰:若有非涅槃者,无应是涅槃耶?

  答曰: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4]

若有非涅槃,无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无,若无有,云何有无?如经说,先有今无则名无,涅槃则不尔。何以故?非有法变为无故,是故无亦不作涅槃。

复次,

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5]

  若谓无是涅槃,经则不应说不受名涅槃。何以故?无有不受而名无法,是故知涅槃非无。

  问曰:若涅槃非有非无者,何等是涅槃?

  答曰: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6]

  不如实知颠倒故,因五受阴往来生死。如实知颠倒故,则不复受因五受阴往来生死;无性五阴不复相续故,说名涅槃。

  复次,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有名三有,非有名三有断灭。佛说断此二事故,当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问曰:若有若无非涅槃者,今有无共合,是涅槃耶?

  答曰: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若谓有无合为涅槃者,即有无二事合为解脱,是事不然。何以故?有无二事相违,云何一处有?

  复次,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是二从受生。[7]

  若有无合为涅槃者,经不应说涅槃名无受。何以故?有无二事从受生,相因而有,是故有无二事,不得合为涅槃。

  复次,

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有无二事共合,不得名涅槃。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是故有无非是涅槃。

  复次,

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

  有无二事,不得名涅槃。何以故?有无相违,一处不可得,如明暗不俱。是故有时无无,无时无有,云何有无共合,而名为涅槃?

  问曰:若有无共合非涅槃者,今非有非无应是涅槃。

  答曰: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若涅槃非有非无者,此非有非无,因何而分别?是故非有非无是涅槃者,是事不然。

  复次,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汝分别非有非无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无成者,然后非有非无成。有相违名无,无相违名有,是有无第三句中已破。有无无故,云何有非有非无?是故涅槃,非非有非非无。

  复次,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若如来灭后若现在,有如来亦不受,无如来亦不受,亦有如来亦无如来亦不受,非有如来非无如来亦不受;以不受故,不应分别涅槃有无等。离如来,谁当得涅槃?何时、何处、以何法说涅槃?是故一切时、一切种,求涅槃相不可得。

  复次,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此义先已说。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

  复次,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

  复次,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后,有如来,无如来,亦有如来亦无如来,非有如来非无如来;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三种十二见,如来灭后有无等四见,依涅槃起;世间有边无边等四见,依未来世起;世间常无常等四见,依过去世起。如来灭后有无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如世间前际后际、有边无边、有常无常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是故说世间、涅槃等无有异。

复次,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一切法、一切时、一切种,从众缘生故,毕竟空故无自性。如是法中,何者是有边?谁为有边?何者是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谁为非有边非无边?何者是常?谁为是常?何者是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谁为非常非无常?何者身即是神?何者身异于神?如是等六十二邪见[8],于毕竟空中皆不可得。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戏论灭故,通达诸法实相得安隐道。从<因缘品>来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是故如来无时无处,为人说涅槃定相。是故说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


[1] 往:往【CB】【碛-CB】【宋】【元】【明】【宫】,住【大】

[2] 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3] 一、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若涅槃是有,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

  二、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涅槃若有体,云何是无因?

亦无有一法,离因而得有。

[4] 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5] 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

[6] 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

[7] 藏文版《中论·观涅槃品》云: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是二从依生。

[8] 隋·吉藏《中观论疏·涅槃品》云:

“开六十二者,一阴四句,五阴二十──常无常二十,边无边、如去不如去亦二十──故成六十;一、异为本,成六十二。”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