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43

第四十三课


二、虽无分别亦能利生: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行此不计佛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远离分别依加持,行此即行胜般若。
行者若不思佛法,不思力足及寂静,
离思非思无相行,是行最上般若行。

如理行持此般若波罗蜜多者,不以执著而妄加分别佛陀的(十)力等一切法,同样,对于道的五力和四神足等以及果位真如寂静菩提也不予分别,对色等一切蕴界也不加分别。实际上这说明了远离四种分别相的道理,按照《佛说入无分别陀罗尼经》中所说,依次说明了远离对蕴等轮回的一切法分别为有自性、把道般若分别是对治法、将真如分别成法性、将佛陀的诸法分别成所得的一切分别。虽然远离了以上所有的分别,但凭借无分别任运自成之等持的威力、愿力或加持,降伏魔众,无勤之中行持一切他利之事,安住在这一无分别的等持中,依靠法尔获得诸佛也以无二之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他的事业丝毫不虚。这种方式,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无分别智。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与无数百千大众俱。是诸大众恭敬围绕听佛说法,其所演说,谓以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

尔时,世尊普观大会诸菩萨众。即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无分别光,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演说入无分别法门,令诸菩萨闻是法已,如理修学。”

佛言:“善男子,汝等谛听,我当宣说入无分别法门。”

时无分别光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时诸菩萨受教而听。

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得闻增上无分别法,住无分别心,即一切分别相离。此言无分别者,应先了知,从初自性有分别相。分别相者,谓取舍二法,即此取舍是自性分别相。由此即起有漏事相;以有漏相故,即有五取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善男子!云何得离自性分别相?谓不现前别异作意,如是即离自性分别相。若异自性取相是有所行,此不能得无碍相应。是故应知,布施无色、无分别相,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色、无分别相。何以故?谓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若起别异作意,欲离分别相者,即后有无色、无分别相可离;如是即有所行,而不能得无碍相应。是故应知空、无色、无分别相。

真如、实际、胜义谛、法界无色、无分别相。何以故?谓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是故应于无色、无分别相,不异性观、不作意离。若别异作意离者,即于无色、无分别相后有所得。如是乃为有所行,即不能得现前无碍相应。何以故?谓初地所得法,无色、无分别相;乃至十地所得法,亦无色、无分别相;得无生法忍,亦无色、无分别相;得授记别,亦无色、无分别相;得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亦无色无分别相;乃至得一切相智,亦无色、无分别相。如是所说,谓以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

若菩萨于是诸所得法,起异所得、分别相别、异作意者,即于一切无分别相,悉起别异作意,如是即与无分别理而不相应,彼不能入无分别界。若菩萨住三摩地,心入无分别界,而于所入起无所得想,彼正相应,是正所行,是正所修、正所作事,是正作意,住无作行而无发悟,是名真入无分别界所行清净。

善男子!所言无分别界者,以何义故,名无分别界?谓于一切色过诸分别,于一切根过诸分别,过一切分别境界,过一切表了,一切烦恼、随烦恼障无所摄藏,是故说名无分别界。于是无分别界中,无色、无见、无住、无碍、无表了、无种种相,若菩萨如是了知,已如是安住无分别界,是即入无分别智,与虚空等,于一切法无所观而观,得大乐行,增长大心,得大智慧,大说无碍。于一切时、一切相,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得勇力增长,于无发悟佛事得大轻安。

善男子!譬如一处有一大石山,于其山下,有大宝藏众宝充满,所谓银宝、金宝及种种异宝,复有大摩尼宝出大光明。是时,有求宝人,来诣此山,欲求珍宝。彼有一人,先知其宝所藏伏处,见来求者即谓彼言:‘汝求宝人,当知此处,大石山下,有大宝藏众宝充满,复有大摩尼宝出现光明。’时求宝人闻其言已,即时勤力坚固作意,开凿彼山,取大摩尼宝。开已,乃见银宝现光、石无光现。是人见已,不作大珍宝想。时先知宝人亦如前人,开凿彼山而取其宝,开已,乃见金宝现光、石无光现,是人亦复不作大珍宝想。时知宝人,乃作是言:‘汝求宝人,不应勤力坚固作意而求大宝。若不作意者,应得见彼广大珍宝;以作意故,宝不能得。若有得彼大珍宝者,即得大富,如意自在,自他俱利,普遍施作,悉得圆满。’”

佛言:“善男子!如是等事以喻说故,若有菩萨知是义者,即见是义如先所言。一大石山者,即烦恼一法,二处作行增语。山下有宝藏,即无无分别界增语。彼求宝人者,即是菩萨增语。彼知宝人者,即是如来增语。石自性者,即是有分别自性增语。开凿取宝者,即不作意增语。石下有银光者,是自性分别增语。石下有金光者,是空等分别相增语。石下有种种宝光者,是有所得分别相增语。念求大宝者,即是乐入无分别界。

善男子!是义云何?若菩萨如所说能如实观者,即入无分别界。又善男子!诸菩萨当于无分别界,如虚空界住。何以故?若色自性,若分别自性,如是观时相不现前。若行我有色,是行分别相;若行他有色,是行分别相;若行色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是行分别相;若于色自性、若因若果、若业若行,取有、取无者,自为行色行;若如是行,是行分别相;若于色中见所表者,是行分别相。是故当知,色法于一切处,若对碍、若有表、若无表,毕竟无少法可得;即此色法,一切无表、无性可观;异此色法,一切无表、无性可观。彼色对碍表了悉无性可观,于有表中,非一性可观、非异性可观,即彼表了而亦无性。此无性、非无性,若如是观,即平等观。如是观时,一切分别悉无分别,是为无分别界。

诸菩萨应如是观、如是入,入是无分别界者,于有分别、于无分别,悉无分别。如是平等观,是为真入无分别界,是名菩萨得安住无分别界。受、想、行、识,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空,真如、实际、胜义谛、法界,十地所证法,乃至一切相智、出世间行,亦复如是。于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相智,若自性、若因、若果、若业、若行,取有、取无者,即于一切相智等,乃为对碍。若如是行,是行分别相。而彼一切相智等无表了性,若有所表了,即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别相。彼一切相智等,若于表了中有相可行者,是行分别相。若信无相可行者,亦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别相,是故当知此表了法非一性可观、非异性可观。此表了法无性,亦非无性。若如是于一切相智等,若表、若无表悉无分别,即此无分别、不取相者,是无分别界。诸菩萨应如是观、如是入,如是入者,是为真入无分别界,是名菩萨,得安住无分别界。”

尔时世尊复说伽陀曰:

“无分别心若安住,彼从诸佛正法生,

一切分别悉远离,所行即得无分别。

是法寂静无垢胜,名称功德而普集,

无分别法最上乐,菩萨得已成菩提。”]

《入行论·智慧品》云: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入中论·明十地功德品》云: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身虽已久迁灭,明了无杂现一切。

《五灯会元》中记载有一则有关杭州无著文喜禅师,觉悟明了实相后,竟然以搅粥篦打文殊师利菩萨,并口颂:“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断尽一切妄想分别的执念时就是这样无异无分别。

《五灯会元》卷第九中记载:

[杭州无著文喜禅师,嘉禾语溪[1]人也。姓朱氏。七岁,依本邑[2]常乐寺﹝今宗福也。﹞国清[3]出家剃染,后习律听教。属会昌[4]澄汰[5],反服[6]韬晦[7]。大中[8]初,例[9]重忏度[10]于盐官[11]齐峰寺,后谒大慈山[12]性空禅师,空曰:“子何不遍参乎?”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13],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14],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15]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16]命坐。

翁曰:“近自何来?”

师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众?”

师曰:“或三百,或五百。”

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师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17]。师纳[18]其味,心意豁然[19]。翁拈[20]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

师曰:“无。”

翁曰:“寻常将甚么吃茶?”师无对。

师睹日色稍晚,遂问翁:“拟[21]投一宿得否?”

翁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

师曰:“某甲无执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

师曰:“受戒久矣。”

翁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师辞退。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师应:“诺。”

童曰:“是多少?”

师复问曰:“此为何处?”

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也。”

师凄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见,即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

童说偈曰: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言讫,均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忽有白云自东方来,覆之不见。时有沧州菩提寺[22]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师因驻锡五台。咸通三年[23]至洪州[24]观音参仰山[25],顿了心契,令充典座[26]。文殊尝[27]现于粥镬[28]上,师以搅粥篦[29]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殊乃说偈曰:

“苦瓠[30]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一日,有异僧来求斋食,师减己分馈[31]之。

仰山预知,问曰:“适来果位人至,汝给食否?”

师曰:“辍己[32]回施。”

仰曰:“汝大利益。”

后旋浙住龙泉寺。

僧问:“如何是涅槃相?”

师曰:“香烟尽处验。”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

问:“如何是自己?”

师默然,僧罔措[33],再问。

师曰:“青天蒙昧[34],不向月边飞。”

钱王[35]奏赐紫衣,署[36]无著禅师。

将顺寂[37],于子夜[38]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言讫,跏趺而终。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39]。天福二年[40]宣城[41]帅田頵[42]﹝于伦切﹞应杭将许思叛涣[43],纵兵大掠,发师塔,睹肉身不坏,爪发俱长。武肃钱王异之,遣裨将[44]邵志重加封瘗[45],至皇朝嘉定庚辰[46],迁于净慈山智觉寿禅师[47]塔左。]


[1] 语溪:位于浙江北部,乃桐乡市崇福镇的古称。春秋时为吴越边界之地,称御儿。镇西郊有何城遗址,相传为当年吴拒越所建。汉时又称御儿为语儿。镇东有南沙渚塘,古时即称语儿中泾,又称语溪,镇亦别名语溪。

[2] 邑:拼音yì,〈名〉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3] 国清:即国清寺。天台山国清寺是一所佛教寺院,位于中国浙江台州天台县城北天台山麓,建成于隋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乃中国佛教天台宗和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4] 会昌:即会昌毁佛,即唐武宗李炎在位的会昌期间(公元840年-公元846年),推行一系列的“毁佛”(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4年)七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毁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5] 澄汰:拼音chéng tài,意思是清洗,淘汰。

[6] 反服:此处指变素服。

[7] 韬晦:拼音tāo huì,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8] 大中:(公元847年正月-公元860年十月)是唐宣宗的年号,共计14年。

[9] 例:拼音lì〈名〉规定;规则;条例。

[10] 忏度:拼音chàn dù,佛教仪式。原为对人坦白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

[11] 盐官:盐官县,是中国三国吴至元朝所设立的县,由海盐县析地而置,唐朝时一度并入钱塘县,后来复置。元朝时升为盐官州,今为浙江省海宁市。

[12] 大慈山:在东钱湖之东岸,福泉山高耸,绵亘数十里,大慈山兀立于西。其间有下水岙,南宋宰相史弥远葬慈母于此,故名“大慈山”。山麓有大慈寺,为史氏家庵。后史弥远亦葬于寺右。弥远子孙曾在慈云岭砌石百丈,垒成假岭,层峦叠嶂,松樟掩荫,四周群山环抱,前有一泓小溪,山水相映,宛若仙境,为钱湖东岸的旅游胜地。

[13] 礼谒:拼音lǐ yè,指以礼谒见。

[14] 均提:指均提童子。为文殊之侍者。

[15] 堂宇:拼音táng yǔ,殿堂的顶棚。亦指殿堂。

[16] 绣墩:拼音xiù dūn,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墩与凳同义。

[17] 酥酪:拼音sūlào,是一种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等制成,故又有“乳酪”、“奶酪”等多种名称,现在通常叫做“奶酪”。

[18] 纳:拼音nà,〈动〉享受:~福。~凉。

[19] 豁然:拼音huò rán,坦荡。待人豁然。

[20] 拈:拼音nián ,〈动〉用手指夹取、捏取。

[21] 拟:拼音nǐ,打算:拟去信联系。拟议。

[22] 菩提寺:原名庄严寺,乾福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眉坞岭下运渠河畔闻名遐迩的大王镇。

[23] 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咸通(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是唐懿宗的年号,共计15年。

[24] 洪州:洪州,古代地名。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分别称洪州,今乡镇级以上称洪州的地名有河南辉县洪洲乡、黎平县洪州镇。

[25] 仰山:拼音yǎng shān,仰山慧寂禅师(815-891)与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又称仰山慧寂、仰山禅师。韶州怀化(广东广州)人,俗姓叶。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许,后断两指以明志,时年十七,乃依南华寺通禅师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游方,初参谒耽源应真,既悟玄旨;继叩访沩山灵祐,遂登堂奥,得传其心印。后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参访岩头全,不久又回沩山,执侍灵祐前后十五年,后继嗣沩山之法,迁居江西仰山,学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称仰山慧寂。一日,有一梵僧来东土,谓(大四九八四上):‘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遂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即沩仰宗。

[26] 典座:拼音diǎn zuò,僧寺职事名,掌管大众斋粥之事。

[27] 尝:拼音cháng,〈副〉曾经。

[28] 镬:拼音huò,锅:镬盖。

[29] 搅粥篦:拼音jiǎo zhōu bì,此处指的是搅拌粥勺子。

[30] 苦瓠:拼音kǔ hù,苦瓠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互生,夏秋开白花,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果实呈梨形的葫芦叫瓢葫芦,又称匏瓜。果实成熟后,果壳对半剖开,掏去果瓤即成为瓢。

[31] 馈:拼音kuì,进献,进食于人:“凡王之馈,食用六谷”。

[32] 辍己:拼音chuò jǐ,舍己。

[33] 罔措:拼音wǎng cuò,喻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34] 蒙昧:拼音méng mèi,指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

[35] 钱王:吴越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吴越开国国君。

[36] 署:拼音shǔ,签名,题字:签~。~名。~字。

[37] 顺寂:拼音shùn jì,顺化圆寂。佛教称僧尼死亡。

[38] 子夜:拼音zǐyè,半夜;午夜。

[39] 坞:拼音wù,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山坞。花坞。

[40] 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天福(936年十一月己亥—944年六月)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开始使用的年号。天福七年六月(942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沿用到944年,前后共计9年。

[41] 宣城:是中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市境东临浙江省,北接江苏省,南依黄山市,西连池州市,西北与芜湖市、马鞍山市相邻,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员城市、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

[42] 田頵:(858年-903年12月30日),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朝末年的宁国军节度使(今安徽省宣城)(892年-903年)。

[43] 叛涣:拼音pàn huàn,蛮横跋扈。

[44] 裨将:拼音píjiàng,副使、偏将。

[45] 封瘗:拼音fēng yì,埋葬。

[46] 嘉定庚辰:即公元1220年。(1208年-1224年)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7年。

[47] 智觉寿禅师:即永明延寿禅师(904年-976年),俗姓王姓,名延寿,字冲元,号抱一子,钱塘人,唐末五代时禅宗高僧,为法眼宗三祖。又被后世净土宗推崇为净土宗第六祖。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