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51

第五十一课


二、指示正道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譬如空中之阳光,晒干大地显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干涸说诸法。
如日千光住虚空,普照大地诸相现,
法王住般若亦然,说度爱河之妙法。

比如,虚空中的太阳光芒能晒干这个大地所有的潮气,并且也完全展现一切色相。同样,正法的日轮——法王佛陀出有坏依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虚空界,能使三有的爱河无余干涸,并且真实宣说一切所知万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显相品》云:

[“天王当知,譬如火大,虽烧一切树木药草,而不念言:‘我能烧物。’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虽能永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而不念言:‘我能永灭。’又如火大,悉能成熟一切物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皆能成熟一切佛法。又如火大,悉能枯竭诸湿物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皆能枯竭诸漏暴流令永不起。又如火聚在雪山顶,虽能远照一踰缮那,乃至能照十踰缮那,而无是念:‘我能照远。’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虽照声闻、独觉、菩萨,而亦不念:‘我能照彼。’又如禽兽,夜见火光恐怖远避;薄福异生、声闻、独觉,若闻般若波罗蜜多恐惧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闻名尚难,况能修学?如夜远涉迷失正路,若见火光生大欢喜,知有聚落疾往趣之,至便安隐永无怖畏;生死旷夜有福德人,若闻般若波罗蜜多,生大欢喜受持、读诵,永离烦恼心得安乐。如世间火,贵贱皆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圣者、异生平等皆有。如婆罗门及刹帝利咸供养火,诸佛、菩萨咸皆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又如小火,能烧三千大千世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闻一句则能焚烧无量烦恼。]

三(令行灭二边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体; 二、道之作用。

一(道之本体)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一、意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
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色无相以受无相,乃至想行亦复然,
识亦如是五法同,是法无相佛佛说。

因为一切色法自本体不存在的缘故,无所得或者不可见,同样,受也不可见,想也无所见,行也不可见,入定于真如的行境中,识、心、意之基一无所见。对此,其他注释中解说:取过去的对境为心、取未来的对境是识、取现在的对境是意的角度而如此宣说,或以不同的名称表达。智慧论师说:按照共称,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转识[1]。如此以五蕴为例一切法一无所得,任何本体也一无所见,这就名为现见诸法的本来自性,是如来所宣说的,如同无损害之眼根未见飘浮的毛发,就是见到毛发的自性。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如眩[2]翳人由眩翳力,见自手所持器皿中有毛发等相,为除彼故遂将彼器数数倾覆,此时诸无翳人行至其前,用目审视彼毛发处,毛发等相都无可得,更不分别彼毛发为有事、无事,是发、非发,及青色等差别。若有翳人述自心意,告无翳者曰:“见有毛发。”尔时若为除彼分别,告有翳人曰:“此中无发。”然此说者无损减过,毛发之真实义是无翳人所见,实非有也。如是患无明翳者,不见真实义而见蕴、界、处等自性,此是诸法世俗性。即此蕴等,诸佛世尊永离无明习气者所见自性,如无翳人不见毛发,此即诸法真胜义谛。

    设作是念:“如是行相之自性岂非无可见,诸佛如何见彼性耶?”

    曰:“实尔!然即无可见名之曰见。《入二谛经》云:‘天子!若胜义中真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于胜义中真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谛。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无生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

    是故缘真实义之智,全无有性、无性,自性、他性,实、非实,常、断,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能相、所相,一性、异性,生、灭等差别。以彼自性不可得故。如是思择真实义时,唯诸圣者方是正量,异生则非。]

《佛说华手经》云:“舍利弗!又,正见者,无一切见。何以故?诸有所见,皆是邪见,无一切见即是正见。”

《楞严经》云: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意思是说,如果你在知见上再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愚痴的根本,并不是最究竟的见解;如果通达一无所见、一切都远离戏论,那就是最究竟的见解,或者说涅槃。以前虚云老和尚开示说:在南方温州有一位仙岩安禅师(即温州仙岩伏虎禅寺开山祖师楞严遇安禅师),他读《楞严经》至此偈时,读成: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遂于此处有所悟入。后来有人说他读错了,但他却说我就在这里获得开悟。其实这两种断句方法都可以解释,关键看是否能有所悟入。

《中论·破行品》云:

[问曰:破是、破异,犹有空在,空即是法。

答曰: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若有不空法,相因故应有空法,而上来种种因缘破不空法。不空法无故则无相待,无相待故何有空法?

问曰:汝说不空法无故,空法亦无。若尔者,即是说空,但无相待故不应有执。若有对应有相待,若无对则无相待,相待无故则无相,无相故则无执,如是即为说空。

答曰: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为破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故说空。若人于空复生见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如火从薪出,以水可灭,若从水生,为用何灭?如空是水,能灭诸烦恼火。有人罪重,贪著心深,智慧钝故,于空生见,或谓有空,或谓无空,因有无还起烦恼。若以空化此人者,则言我久知是空。若离是空则无涅槃道,如经说:“离空、无相、无作门得解脱者,但有言说。”]

二、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起虚空见众生相,虚空无相不可得,
佛说法法非相应,不说非有非无相。

    如果有人问:无见之见的比喻是怎样的呢?

比如,所有世间有情心里这样想、口里也这般说“我见到了虚空”,可是,虚空怎么能见呢?所看到虚空成为眼根对境的形色、显色全然无有,所以,我们值得观察心想并言说此话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结果会领悟到仅仅是把有色的法一无所见这一点当作是见虚空的名言。与此比喻相同,佛陀宣说过:所谓“见诸法之真如”也是同样,依靠慧眼而认识到诸法皆不成立,任何本体也不可得或不曾见,就称为见法者。世间中,用某某有境见到某某对境,就称为“见”,那么不得任何边、不见任何戏论相的这一见到,只是片面性用见虚空的比喻来说明而已,实际上在真实性中超离一切有无是非等诸边的法界是以各别自证现见,以其他比喻并不能全面诠表,因为不可思议,真实超越了比喻和推理等衡量、推算的范畴。

《量理宝藏论·观建立遣余品》云:

[呈现蓝色乃显色,孔隙即未见色故,

庄严孔隙之虚空,非为虚空之能立。

    对方提问:那么,虚空显现蓝色,现量目睹孔隙内的空间这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显现所谓庄严虚空上面的蓝天这其实是须弥山等的光芒,因此属于显色,并不是虚空。而眼见孔隙内空空洞洞只不过是没有看到其他色法的部分,并不是见到了虚空。很明显,庄严虚空与孔隙空间并不能充当虚空的能立。]

既然虚空的本体不存在,那我们怎能见到它呢?就像石女儿不存在,就不可能见到他的庄严相貌一样。或者,就像兔角不存在,就不可能说“兔角特别尖,它已穿破我的肚子,好痛啊!快用线把伤口缝上”一样。也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起任何作用,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因此,说见到虚空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六祖坛经》云:

[僧智常,信州[3]贵溪[4]人,髫年[5]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6]白峰山礼大通和尚[7],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8]和尚[9]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10]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六中阴引导文·直指觉性自解脱》中说:

诠表法性虽立虚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

明觉空性心性知一切,虚空无觉空性无情法,

故心本义虚空无法诠。


[1] 六转识: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起了别辨认种种行相之六种心,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2] 眩:拼音xuàn,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眩晕。眩瞀。头昏目眩。

[3] 信州:指江西,唐乾元元年(758年)分饶、衡、建、抚四州地置。治上饶县(今江西上饶市西北)。

[4] 贵溪: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的铜工业中心。目前贵溪市三面包围了鹰潭市区,全市通行赣方言,并与福建省相毗邻。境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仙山——龙虎山。

[5] 髫年:拼音tiáo nián,童年,幼年。

[6] 洪州:隋朝时设置,在今江西省境。

[7] 大通和尚:(人名)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也。

[8] 伏望:拼音fú wàng,俯伏而希望。为表示希望的敬辞。

[9] 和尚:拼音hé shang,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胡语的音译,意译亲教师、依学、近诵等。

[10] 瞥然:拼音piē rán,忽然;迅速地。一下子。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