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课 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分二:一、宣说所行之深法;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一、宣说所行之深法:
一切导师圆满佛陀的这一大般若法,最为深奥,基位的一切法无生,仅仅真如也不可得,本来超越所取能取心的行境,而难以现见。为此,在道位,谁也无所证悟,果位时获得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证悟、获得的本体存在,那么就不能充当是真如的真悟和真得。其他经中也说:“菩提,佛陀也不曾获得,更何况说他众?因为菩提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之故。”再三宣说了此理。正因为无有现见、证悟、获得的这一甚深法性,深不可测,所以具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慈大悲的圆满佛陀,证得无上大菩提以后,不禁思量:我心领神会的这样的深法,众生群体中有谁能了知?于是不想言讲正法。 在这里大家要着重了解的是,真正的菩提在胜义中是了不可得的。有人就此问题在《无心论》中问难达摩祖师。诚如《无心论》所云: [问曰:“菩提涅盘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可见,所谓的菩提只在迷乱众生前或世俗谛中存在,若从胜义实相为主的角度来讲,以身、心等途径皆不可得。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离世间品》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一切世间不可得、有为无为不可得。” 《中论·观四谛品》云: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方广庄严经·大梵天王劝请品》云: [佛告诸比丘:“如来初成正觉,住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思惟:‘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 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此法远离于言说,犹如虚空无所染, 思惟心意皆不行,若人能知甚希有。 此法性离于文字,孰能悟入其义理? 于多劫中供养佛,方能得闻生信解。 不可说有说非有,非有非无亦复然。 我昔无量劫修行,未得究竟无生忍, 我于今者得究竟,常观诸法无生灭。 一切诸法本性空,然灯如来授我记, 汝于来世成正觉,作佛名号释迦文。 虽于彼时已证法,今我所得方究竟。 见诸众生处生死,不知是法及非法, 世间众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 梵王若来劝请我,或当为转微妙法。’ 佛告诸比丘:“如来说是偈已,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尔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以佛威神,即知如来默然之旨,作是思惟:‘我应往彼劝请如来转于法轮。’告诸梵众作如是言:‘仁者!世间众生善法损减恶法增长。何以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默然而住不转法轮,我等宜往劝请如来。’是时梵王与六十八拘胝[1]梵众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世间众生今当损减。何以故?如来为诸众生求无上觉,今得成佛默然而住不转法轮,以是之故众生损减。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愿为众生起哀愍心而转法轮。世尊!多有众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尔时大梵天王以偈赞曰: ‘如来胜智,最极圆满, 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当以慧日,开于人花, 何故弃之,默然而止? 佛以法财,施诸众生, 于百千劫,已曾摄受, 世间亲者,宁舍众生? 惟愿世尊,吹大法螺, 击大法鼓,然大法灯, 雨大法雨,建大法幢。 将诸众生,超生死海, 烦恼重病,为疗除之, 烦恼猛火,令其止息, 示无忧恼,涅槃之路。 说真实法,开解脱门, 令诸生盲,得净法眼, 断除生老,病死之患。 非天非人,亦非帝释, 而能断除,生死烦恼。 我及天众,劝请如来, 转于法轮。以此劝请, 所生功德,同于世尊, 转于法轮,度脱众生。’ 佛告诸比丘:“尔时世尊默然而住,大梵天王与诸天众俱,以天栴檀香末及沉水香末供养佛已,忽然不现。” 佛告诸比丘:“尔时如来为令世间尊重法故,为令甚深妙法得开显故,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念言:‘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住。’ 尔时大梵天王以佛威神,复知如来默然之旨,往诣释提桓因所,而语之言:‘憍尸迦!汝今应知,世间众生处在生死黑暗稠林,善法损减恶法增长。何以故?如来弃之不转法轮。憍尸迦!我等当共往诣佛所劝请如来。何以故?诸佛如来若不劝请皆悉默然,是故今者我与汝等,往诣佛所劝请如来转于法轮,为令世间敬重法故。’尔时大梵天王及释提桓因、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光音天、广果天、遍净天、净居天,乃至阿迦尼咤天[2],光明照耀,于夜分中至多演林顶礼佛已,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尔时释提桓因合掌向佛即以偈颂,而请如来转于法轮: ‘世尊降伏诸魔怨,其心清净如满月, 愿为众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 释提桓因说是偈已,如来尔时犹故默然。螺髻梵王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不应如是而为劝请。’于是大梵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如来今已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 世间根熟有堪度,惟愿世尊从定起。’ 尔时世尊告梵天言:‘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惟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 然我常思念是二偈颂: ‘我证逆流道,甚深难可见, 盲者莫能覩,故默而不说。 世间诸众生,着彼五尘境, 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 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闻如是偈,心大忧恼,即于是处忽然不现。” 佛告诸比丘:“复于一时大梵天王,观摩伽陀国[3]多诸外道等,于地、水、火、风、空横生计度[4],封着[5]邪见以为正道,而彼众生有应度者,而知世尊于今犹固默然,复诣佛所头面礼足,围绕三匝,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请曰: ‘摩伽陀国,多诸异道, 因邪见故,种种筹量。 惟愿牟尼[6],为开甘露, 最清净法,令其得闻。 佛所证法,清净离垢, 到于彼岸,无增无减。 于三界中,超然特尊, 如须弥山,显于大海。 当于众生,起哀慜[7]心, 而救济之,云何弃舍? 如来具足,一切功德, 力无畏等,惟愿拔济。 苦恼众生,世间人天, 为烦恼病,之所逼迫, 请佛慈悲,而救济之, 惟有如来,为归依处。 自昔天人,随逐如来, 此等纯善,悉求解脱。 是若闻法,皆能领受, 惟愿如来,为其敷演。 故我今者,请大精进, 开示妙法,令见正路。 譬如大云,雨于一切, 如来法雨,亦复如是。 彼诸人等,邪见毒刺, 生死稠林,无始流转, 未蒙拔济,盲无慧目。 将堕深坑。惟愿导师, 开于正道,施其甘露。 佛难值遇,如优昙花[10], 惟愿度脱,无依止者。 如来往昔,发弘誓愿, 自既度已,当度众生。 幸以慧光,除诸冥暗, 惟佛大慈,勿舍本愿。 如师子吼,如天雷震, 为众生故,转于法轮。’ 尔时世尊以佛眼观见诸众生上、中、下根,或邪定聚,或正定聚,或不定聚。比丘!譬如有人临清净池,见彼池中所有草木,或未出水,或与水齐,或已出水,如是三种分明见之,如来观诸众生上、中、下根亦复如是。如来尔时作是思惟:‘我若说法,若不说法,邪聚众生毕竟不知。’复更思惟:‘我若说法,若不说法,正聚众生,皆能了知。’复更思惟:‘我若说法,不定众生亦能了知,我不说法即不了知。’诸比丘!如来尔时观不定聚众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为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于世。’又为大梵天王请故,即以偈颂告梵王言: ‘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 一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 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 尔时大梵天王闻是偈已,欢喜踊跃得未曾有,顶礼佛足,绕无数匝,即于佛前忽然不现。诸比丘!尔时地神告虚空神,唱如是言:‘如来今受梵王劝请欲转法轮,哀愍无量诸众生故,利益无量诸众生故,安乐无量诸众生故,增长天人损减恶趣故,为诸众生得涅槃故,当转法轮。’地神作是语已,于一念顷虚空神闻展转传至阿迦尼咤天。 诸比丘!尔时有四护菩提树天:一名受法,二名光明,三名乐法,四名法行。是四天子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当于何处转于法轮?’尔时如来告彼天言:‘我于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11]中转正法轮。’彼天子言:‘世尊!此波罗奈鹿野苑中,文物鲜少林泉非胜,然有无量诸余城邑土地丰饶,人民殷盛[12]园林池沼清净可乐,何故如来于鹿野苑中而转法轮?’ 尔时世尊告诸天子言:‘仁者不应作如是说。所以者何?我念往昔于此波罗奈城,供养六十千亿那由他诸佛如来,以要言之,九万一千拘胝诸佛,皆于是处转正法轮,一切甚深微妙之法皆从中出,是故此地常为天、龙、夜叉、乾闼婆、罗刹等之所守护。以是义故,如来于彼鹿野苑中而转法轮。’”] 关于佛陀成佛后默然不转法轮的时间,因诸经论各有异说: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方广大庄严经·商人蒙记品》云: [“汝诸商人勿怀恐惧。汝于长夜流转生死,今得大利。所以者何?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住此林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汝等应将种种饮食而以上之。”] 《大智度论·序品》云: [今是释迦文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后到波罗柰鹿林中转法轮。] 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普通人难以证悟这种甚深法呢?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内心久经串习实执所牵引,喜爱把三有之处执为我等情形,并且欲求一切所取境,住于执著它的心态中,就这样堕入所取能取戏论行境当中,为此,对于无有所取能取分别的真如义一窍不通,对其理愚昧不知,犹如处于黑暗之中一般。 所说和所得的般若法义,既不存在以缘所住的对境,对任何法也无有执著,出世间的这些法与一切世间不同,更为超胜,由此与世间发生争议,因为世间人执著实有,另一者说它不存在。比如,所有世人,不曾见到宣说无实的法理才争执不息。而如来如实照见万法的本体,虽然无有本体,但在世人面前显现如幻的这些法,按照在世间怎么显现,就随顺世间而进行言说,所以佛在其他经中也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 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 汝执自宗所说依他起自性,是圣智所证,我不许有。如是世俗,若尔云何?彼虽非有,然是世间之所共许,唯依世间说彼是有,随彼而说,即是遮彼之方便故。如薄伽梵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拘胝: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大师之《解深密经疏》卷六曰:“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2] 阿迦尼咤天:Akaniṣṭha,天名。译曰色究竟天。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 《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即全色界也。 [3] 摩伽陀国: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4] 计度:拼音jì dù,佛学常见词汇。以意识的作用去思量分别种种的事物。 [5] 封着:拼音fēng zhe,意思是执著。 [6] 牟尼:拼音mù ní,梵语muni的音译。意为寂静。多指释迦牟尼。 [7] 慜:拼音mǐn,古同“愍”:“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8] 润洽:拼音rùn qià,意思是润泽, [9] 藁:拼音gǎo,〈形〉同“稾(槁)”。干枯 [dried up]。如:藁草(干草) [10] 优昙花:《法华文句》中说:“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花。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世,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涅盘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长阿含经》记载:优昙,传说中的仙界极品之花,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三千年一开,观者受福。 《大知度论》云,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其人不见。 《佛经无量寿经》中记载:人们发现优昙花是祥瑞之兆。 [11] 仙人堕处鹿野苑:地名即 Sarnath,另曾名为 Mrigadava、Rishipattana、Isipatan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现今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aranasi)以北约10公里处,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古时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堕于此,故名仙人堕处。为诸鹿之住处,故名鹿林。梵达多王以此林施鹿,故名施鹿林。 《大毘婆沙论》一百八十二卷曰: [问:何故名仙人论处? 答:若作是说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是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彼说应言仙人住处,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处恒有诸仙住已、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有说:‘应言仙人堕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 问:何故名施鹿林? 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 [12] 殷盛:拼音yīn shèng,意思是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