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61

第六十一课


三(宣说加行者补特伽罗)分二:一、以请问略说;二、以答复广说。

一、以请问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须菩提问世尊言:功德海无烦恼相,
大力如何不退转?功德少分请佛宣。
时须菩提瞻仰问:不退菩萨何殊胜?
离言声相云何说?愿佛说彼功德藏。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请问三世间的怙主佛陀世尊说:“具足无量功德海、无有烦恼的相兆和征象是怎样的?成办二利的大威力菩萨究竟如何?以什么相表示于大菩提道中不复退转,知是不退转的菩萨?如此大菩萨,他们的无量功德中片面或部分,请佛陀为我明确宣说。”

至于菩萨的不退转相,诸经论各有异说。《增壹阿含经》讲述了七种不退转相;《大方广佛八十华严》讲述了十种不退转相;《菩提资粮论》则讲述了五种不退转相。

《增壹阿含经》云: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不退转之法?比丘当知:若比丘共集一处,皆共和顺,上下相奉,转进于上,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亦不为魔所得便,是谓初法不退转。复次,众僧和合,顺从其教,转进于上而不退转,不为魔王所坏,是谓第二之法不退转也。复次,比丘,不著事务,不修世荣,转进于上,不为魔天所得其便,是谓第三不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不讽诵杂书,终日策役其情意,转进于上,不为魔王得其便,是谓第四不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转进于上,不为弊魔而得其便,是谓第五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不学算术,亦不使人习之,乐闲静之处,修习其法,转进于上,不为弊魔得其便也,是谓第六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于禅行,忍诸法教,转进于上,不为魔所得其便,是谓七不退转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顺者,便不为魔得其便也。”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十住品》云: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所谓:(1)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2)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3)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4)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5)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6)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7)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8)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9)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10)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菩提资粮论》云:

[菩萨为菩提,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是为第一因缘;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第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是为第五因缘。]

《十住毗婆沙论·阿惟越致相品》云:

[问曰:是诸菩萨有二种: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应说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

乃至失身命,不说法师过,

信乐深妙法,不贪于恭敬,

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

等心众生者,众生六道所摄,于上、中、下,心无差别,是名阿惟越致。

问曰:如说:“于诸佛菩萨,应生第一敬心。余则不尔!”又言:“亲近诸佛菩萨,恭敬供养。余亦不尔!”云何言“于一切众生,等心无二”?

答曰:说各有义,不应疑难。于众生等心者,若有众生视菩萨如怨贼,有视如父母,有视如中人,于此三种众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脱故,无有差别。是故汝不应致难。

不嫉他利养者,若他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产业、金银、珍宝、村邑、聚落、国城、男女等,于此施中,不生嫉妒,又不怀恨,而心欣悦。

不说法师过者,若有人说应大乘空、无相、无作法,若六波罗蜜、若四功德处[1]、若菩萨十地等诸大乘法,乃至失命因缘尚不出其过恶,何况加诸恶事!

信乐深妙法者,“深法”,名空、无相、无愿及诸深经——如般若波罗蜜菩萨藏等。于此法一心信乐、无所疑惑;于余事中,无如是乐,于深经中得滋味故。

不贪恭敬者,通达诸法实相故,于名誉、毁辱,利与不利,等无有异。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说,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不懈废,是名阿惟越致。

与此相违,名惟越致。

是惟越致菩萨有二种:或败坏者、或渐渐转进得阿惟越致。

问曰:所说败坏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

深著名利养,其心不端直,

吝护于他家,不信乐空法,

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

无有志干者,颜貌无色,

威德浅薄。

问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说,是何谓耶?

答曰:斯言有谓,不应致疑。我说“内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说身色、颜貌端正而已。

“志干”者,所谓威德势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于此事中有力,名为“志干”。

虽复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者,名为“无志干”也;虽复身色丑陋,形如饿鬼,能修善、除恶,乃名为“志干”耳,是故汝难非也。

好乐下劣法者,除佛乘已,余乘比于佛乘,小劣不如故,名为下,非以恶也。

其余恶事亦名为下。

二乘所得,于佛为下耳。俱出世间,入无余涅槃故,不名为恶。是故若人远离佛乘,信乐二乘,是为乐下法。是人虽乐上事,以信乐二乘,远离大乘故,亦名乐下法。

复次,“下”,名恶事,所谓五欲。又断常等六十二见,一切外道论议,一切增长生死,是为下法。行此法故,名为乐下法。

深著名利者,于布施财利、供养称赞事中,深心系念,善为方便,不得清净法味故,贪乐此事。

心不端直者,其性谄曲,喜行欺诳。

吝护他家者,是人随所入家,见有余人得利养、恭敬、赞叹,即生嫉妒、忧愁、不悦。心不清净,计我深故,贪着利养,生嫉妒心,嫌恨檀越。

不信乐空法者,诸佛三种说空法,所谓三解脱门。于此空法,不信、不乐、不以为贵,心不通达故。

但贵言说者,但乐言辞,不能如说修行;但有口说,不能信解诸法、得其趣味,是名败坏相。

若人发菩提心,有如是相者,当知是败坏菩萨。败坏,名不调顺。譬如最弊恶[2]马,名为败坏,但有马名,无有马用。败坏菩萨亦如是,但有空名,无有实行。若人不欲作败坏菩萨者,当除恶法,随法受名。

问曰:汝说:“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种菩萨: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败坏菩萨已解说;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说。

答曰:

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

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萨,成阿惟越致。

菩萨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

不得我者,离我着故。是菩萨于内外、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

作是念:

若阴是我者,我即生灭相,

云何当以受,而即作受者?

若离阴有我,阴外应可得;

云何当以受,而异于受者?

若我有五阴,我即离五阴,

如世间常言,牛异于牛主;

异物共合故,此事名为有,

是故我有阴,我即异于阴。

若阴中有我,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听者,我应异于阴。

若我中有阴,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蝇,阴则异于我。

如可然非然,不离可然然,

然无有可然,然可然中无;

我非阴离阴,我亦无有阴,

五阴中无我,我中无五阴;

如是染染者,烦恼烦恼者,

一切瓶衣等,皆当如是知。

若说我有定,及诸法异相,

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菩萨如是思惟,即离我见;远离我见故,则不得我。

不得众生者,众生名异于菩萨者。

离贪、我见故,作是念:“若他人实有我者,彼可为他,因有我故,以彼为他;而实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无彼,亦无我,是故菩萨亦不得彼。”

不分别说法者,是菩萨信解一切法不二故,无差别故,一相故。

作是念:“一切法皆从邪忆想分别生,虚妄欺诳。”是菩萨灭诸分别,无诸衰恼。即入无上、第一义因缘法,不随他慧。

实性则非有,亦复非是无,

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亦非有文字,亦不离文字,

如是实义者,终不可得说。

言者可言言,是皆寂灭相,

若性寂灭者,非有亦非无。

为欲说何事,为以何言说,

云何有智人,而与言者言?

若诸法性空,诸法即无性,

随以何法空,是法不可说。

不得不有言,假言以说空,

实义亦非空,亦复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非非空不空,

非虚亦非实,非说非不说,

而实无所有,亦非无所有,

是为悉舍离,诸所有分别。

因及从因生,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灭相,无取亦无舍。

无灰衣不净,灰亦还污衣,

非言不宣实,言说则有过。

菩萨如是观,信解通达;于说法中,无所分别。

不得菩提者,是菩萨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

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非佛亦不得,

诸果及余法,皆亦复如是。

有佛有菩提,佛得即为常;

无佛无菩提,不得即断灭。

离佛无菩提,离菩提无佛,

若一异不成,云何有和合?

凡诸一切法,以异故有合,

菩提不异佛,是故二无合。

佛及与菩提,异共俱不成,

离二更无三,云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灭,菩提亦寂灭,

是二寂灭故,一切皆寂灭。

不以相见佛者,是菩萨信解通达无相法。

作是念:

一切若无相,一切即有相,

寂灭是无相,即为是有相。

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

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

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

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

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舍,

谁取取何事,名之以为舍。

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

共离俱不有,是皆名寂灭。

若法相因成,是即为无性,

若无有性者,此即无有相。

若法无有性,此即无相者;

云何言无性,即为是无相?

若用有与无,亦遮亦应听,

虽言心不着,是则无有过。

何处先有法,而后不灭者,

何处先有然,而后有灭者?

是有相寂灭,同无相寂灭,

是故寂灭语,及寂灭语者,

先亦非寂灭,亦非不寂灭,

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寂。

是菩萨如是通达无相慧故,无有疑悔。不以色相见佛。不以受、想、行、识相见佛。

问曰:云何不以色相见佛?不以受、想、行、识相见佛?

答曰: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识是佛。

非离色有佛,非离受、想、行、识有佛。

非佛有色,非佛有受、想、行、识。

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识中有佛。

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识。

菩萨于此五种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

问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

答曰:

《般若》已广说阿惟越致相。

若菩萨观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别、无有疑悔,当知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说,皆有利益;不观他人长短好丑。

不悕望外道沙门有所言说,应知即知,应见便见。不礼事余天,不以华香、幡盖供养;不宗事余师。

不堕恶道,不受女身。

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梦中不舍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

身、口、意业所种善根,皆为安乐度脱众生,所得果报与众生共。

若闻深法不生疑悔。

少于语言;利安语、和悦语、柔软语。

少于眠睡,行来进止,心不散乱。威仪庠雅,忆念坚固。

身无诸虫。衣服卧具,净洁无垢。身心清净,闲静少事;心不谄曲,不怀悭嫉。

不贵利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

于深法中,无所诤竞。一心听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德,具足诸波罗蜜。于世技术,与众殊绝。观一切法,皆顺法性。

乃至恶魔变现八大地狱,化作菩萨而语之言:“汝若不舍菩提心者,当生此中。”见是怖畏,而心不舍。恶魔复言:“摩诃衍经非佛所说。”闻是语时,心无有异,常依法相,不随于他。

于生死苦恼,而无惊畏。闻菩萨于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转者,其心不没。又闻菩萨退为阿罗汉、得诸禅定、说法度人,心亦不退。

常能觉知一切魔事。

若闻“萨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众生亦空,诸法无所有亦如虚空。”若闻如是惑乱其心,欲令退转、疲厌、懈废;而是菩萨倍加精进,深行慈悲。

意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而不随禅生还起欲界法。

除破憍慢,不贵称赞,心无嗔碍。

若在居家,不染着五欲。以厌离心受,如病服药。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缘,恼乱于他。但为众生得安乐故,处在居家。

密迹金刚常随侍卫,人及非人不能坏乱。

诸根具足,无所缺少。

不为咒术、恶药、伏人害物。不好斗诤;不自高身,不卑他人。不占相吉凶。

不乐说众事,所谓帝王、臣民、国土、疆界,战斗、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乐说。不往观听歌舞伎乐。

但乐说应诸波罗蜜义。乐说应诸波罗蜜法,令得增益。离诸斗讼。

常愿见佛,闻他方现在有佛,愿欲往生。常生中国。

终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决定自知是阿惟越致。

种种魔事,觉而不随;乃至转身不生声闻、辟支佛心。

乃至恶魔现作佛身,语言:“汝应证阿罗汉,我今为汝说法,即于此中成阿罗汉。”亦不信受。

    为护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进。若说法时,无有疑难,无有阙失。

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当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随后诸地,修集善根,随善根转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1] 四功德处:《十住毗婆沙论·序品》云:

[我今造此论,谛舍及灭慧,

是四功德处,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论,是四种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无有倦。

(1)谛者,一切真实,名之为谛;一切实中,佛语为真实,不变坏故。我解说此佛法,即集谛处。

(2)舍名布施。施有二种:法施、财施。二种施中,法施为胜。如佛告诸比丘:“一当法施,二当财施;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是故我法施时,即集舍处。

(3)我若义说十地时,无有身、口、意恶业,又亦不起欲、恚、痴念及诸余结。障此罪故,即名集灭处。

(4)为他解说法,得大智报,以是说法故,即集慧处。如是造此论,集此四功德处。]

[2] 弊惡:拼音bìè,恶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