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62

第六十二课


二(以答复广说)分三: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

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离异体想具理语,沙门梵志余不依,
依智恒时断三途,十善业道极精进。
不住沙门婆罗门,及行十善离三涂,
大智离于种种相,如山谷响声相应。

对于须菩提这般请问不退转的一部分相,善逝告言:

第一个不退转相是离异体想:证悟甚深法性的菩萨,现见一切法于真如中无二无别,从而对染污、清净的一切法远离他体之想。

第二个不退转相是具理语:在相应实相善巧宣说深法时,以具备衡量之理的词语来赞叹,他人不能够转变。

第三个不退转相是不依他教:自己对此道的本师获得不退转信心,不以示道者想而依止其他外道沙门及婆罗门,对他所说的种种道,发自内心不信赖。

第四个不退转相是恒断三途:因为依靠通达因果无欺等法理的智慧和坚信断除明显的不善业,由此获得时时刻刻恒常远离三恶趣及其为主的一切无暇的方法。

第五个不退转相是行持十善:那些智者本身自然安住于十善业道中,而且极为精进令别人也如此行持。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阿惟越致相品》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阿惟越致菩萨相貌?我当云何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佛告须菩提:“所有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如来地,是诸地于如中不坏、不二、不别,菩萨以是如入诸法实相,亦不分别是如此、是如相,随是如入诸法实相。出是如已更闻余法,不疑不悔,不言是非,见一切法皆入于如。是菩萨凡有所说,终不说无益事,言必有益,不观他人长短。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不观外道沙门、婆罗门言说,实知实见,又,阿惟越致菩萨不礼事余天,不用华香供养。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终不堕三恶道,不受女人身。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自不杀生,亦不教他杀生,自不偷夺、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益语、不贪嫉、不瞋恼、不邪见,亦不教他令行邪见,是十善道身常自行,亦教他行,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行十不善道,乃至梦中亦常行十善道。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若欲法无碍行化,一向善说诸言教,
行住坐卧四威仪,一念观心悉通达。

第六个不退转相是无染说法:无有着眼于利养恭敬等染污的心思,遵照一切佛菩萨为众生如何宣讲而随从宣说波罗蜜多等法。

在历史上,很多大德依靠般若开悟后皆不断为他人宣说般若等佛法。比如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刚开始他对儒道文化很精通,二十多岁时依止道安法师闻受般若,并从中获得开悟。从此以后,他便着重弘扬般若和净土。

《高僧传》卷第六云: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1]人也。弱而好书,珪璋[2]秀发[3],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4]。故少为诸生,博综[5]六经[6],尤善《庄》、《老》,性度[7]弘博[8],风鉴[9]朗拔[10],虽宿儒[11]英达[12],莫不服其深致[13]。年二十一,欲渡江东[14],就范宣子[15]共契[16]嘉遁[17]。值石虎已死,中原[18]寇乱[19],南路阻塞,志不获从。

时沙门释道安[20]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着闻,远遂[21]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22],皆糠粃耳。”便与弟慧持投簪[23]落䰂[24],委命受业。]

第七个不退转相是专喜正法:对甚深法义诚信不疑,专心致志欢喜妙法,不特别刻意行持其余事,主要奉行唯一的正法。

第八个不退转相是常说文雅的语言:利他心达到纯熟,为此常常说文雅语言等,具备仁慈的身、语、意业。

第九个不退转相是威仪如法:由于不放逸串习善法,平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所作所为都杜绝放逸,极具正念、正知。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此在行路时,眼睛视一轭木许之处行走,恒常无有放逸所生的迷路、身体受伤之类心迷乱的现象。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阿惟越致相品》云:

[复次,须菩提,又,阿惟越致菩萨所可诵读经典,作如是念:‘我欲令众生得安乐故,当为演说。以是法施使如法满愿,以是法施与一切众生共之。’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闻深法时,心无疑悔,节言软语,少于眠卧,若来若去心常不乱,行不卒疾常一其心,安庠徐步视地而行。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现在是末法时代,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要具足正知正见,诸根如此寂静的人并不是很多,不要说现在,就是佛涅槃一百年后,这样的人也很少。

诚如《付法藏因缘传》所云:

[尊者阿难[25]以法付嘱商那和修[26]。而告之曰:“世尊昔游摩突罗国,顾命我言:‘于此国中当有长者,名为毱多。其子号曰忧波毱多,于禅法中最为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我灭度后兴大饶益,其所教化无量众生,皆悉解脱得阿罗汉。’汝当于后度令出家,若涅槃者付其法藏。”商那和修临涅槃时,告毱多曰:“佛以王法付大迦叶,迦叶次付吾师阿难,阿难以法嘱累于我,我当灭度以付于汝,汝可精勤拥护世眼。”忧波毱言:“唯然受教。”于是演畅无上妙法,光宣正化济诸群生,其德渊广难可限量。过去久修无上胜行,虽为禽兽常化众生,摧伏外道,建大法幢,以慈悲云普覆一切,如是功德今当略说。昔婆伽婆[27],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忧波毱多时为尼乾[28],名曰萨遮。智慧渊妙,论议绝伦,深生贡高,擅步天下,铜鍱缠腹,首戴盛火。而作是言:“吾智盈满,恐出于外,由是事故,以鍱自缠;世间昏闇,无所覩见,欲以光明,照其盲冥。”闻佛世尊住舍卫国。便欲造诣,诤捔言辩,有人语曰:“汝若见佛,智当亏减,光明自灭。”便至佛所。白言:“瞿昙!我欲出家,智慧若与舍利弗等心则甘乐,设不及者,吾当还家。”世尊告曰:“假使汝积百千万身,欲望得及舍利弗者,终无是处。”梵志闻已辞佛而退,其去未久。佛告众会:“我灭度后满一百年,此人尔时得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29],慧烛独照,广化众生,其所度脱,不可称数。”众会闻已生希有心,又复,尊者于过去世那由他劫,忧留茶山有辟支佛,与其同类,五百人俱,诸仙人众,亦住山侧,五百猕猴处在一面。时猕猴主,发生大信,深修善本,常采花果,施辟支佛,复于一时,缘觉之众端坐思微入于三昧,猕猴学之,结加趺坐。后辟支佛,俱入涅槃。猕猴过花,都无取相,挽衣推排,亦不动摇,便知灭度,深生悲恼。向山一面,见诸仙人,修大苦行,眠卧棘上,翘足倒悬,五热炙身,投岩起火。猕猴即时收其灰棘,除弃粪土,牵足令舒,便于其前加趺而坐。仙人见之快其若此,寻学猕猴,端坐系念,无师自觉,成辟支佛。便作是念:“今我得道由此猕猴。”即以香花而用供养,时猕猴主忧波毱多是,为畜生时尚能觉悟,志甚黠慧,利智辩才,逮至商那欲付其法,观察毱多为生子耶?入定思惟,知未出世。与诸比丘诣毱多舍,乃至渐少,单己独往。毱多问曰:“何独无侣?”答言:“长者!我无俸禄有信出家乃见随耳。”毱多复言:“吾乐世俗不能出家,若后生子当相奉给。”商那和修答曰:“善哉!”后生一子名阿失波毱多,年渐长大,往从索之。毱多答言:“唯有一子理无相与,若更生者必相奉给。”后复生子名难陀毱多,便往从索。答言尊者:“我今二子,仰理生业,小者守护,大子聚敛家业,如是可得大富,以斯因缘,不得相与。若生第三然后奉给。”商那和修知其二子与道无缘,亦不殷勤,而往求索。后生一子,容貌端政,即字名曰忧波毱多,柔和善须,性好慈愍,聪慧辩才,其心弘广,厥年十二巧于市易,有来买者常多与之。商那和修观其生,未知优波毱,出世已久。即往其所,而问之言:“汝今入市,为当净心、不净心耶?”忧波毱言:“何名净心、不净心乎?”答言:“若心与贪痴合,名为不净;若不与俱,是则名净。”渐以方便教令系念,若起恶心当下黑石,设生善念下白石子。即便如教摄念不散,善恶之起辄便投石。初黑偏多白者尠少[30],渐渐修习白黑正等,至满七日心转纯净,黑石都尽唯有白者。商那和修作是念言:“今此善心皆已满足,观道时至可为说法。”即为宣说四圣真谛,应时逮得须陀洹道[31]。时摩突罗城有一婬女,名婆须达。多诸邪媚,妖幻奸谄。遣使诣市,求买妙花,使人寻往忧波毱所,大得好花奉婆须达。女怪华多,问使人曰:“汝将不盗得是花耶?”使人答言:“我不盗得,从市买之。有人名曰忧波毱多,仁慈宽惠,性好平均,以斯因缘,得多花耳。又复,此人形容姿丽,大家若见,死终无恨。”时婆须达遣人迎召,忧波毱多都不许可,殷勤求请,终不移操。有长者子共婬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赍[32]珍宝,求女交通,时彼女人贪其宝故,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遍行推求,至婬女舍,掘地得女。向其国王具陈斯事,即取婬女斩截手足。劓[33]其耳鼻弃于塜[34]间。忧波毱多作是念曰:“彼以荣色本来召我,以是因缘止而不去,今为解脱宜往化之。”即将侍者至婬女所。婆须达言:“我本端妙,颜容姿玮[35],尔时相召,不能临顾。今既残毁,何用来为?”答言:“姊妹我为观汝实相故来,不为欲也。汝本以色诳惑众生,凡夫无智横起倒想,今自应当谛观此色,无常、危脆,犹如聚沫。覆以薄皮,外现严饰,筋骨相连,涕唾不净。譬如画瓶,盛满臭秽,愚不觉知,深生染爱,智者了之,终不乐着。假以香华,澡浴衣服,外现庄严,内实不净,大海渊广,可知渧数,此身过患,甚难穷尽。是故诸佛,恒常诃责,未曾一念,生愿乐想。”婬女于时,心渐开悟,于佛法中,深生敬信。白言仁者:“所说诚谛,唯愿为我广敷演之。”优波毱多即为宣畅[36],一切有为,众苦积聚,如痈、如疮、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轮转无际,无常、败坏、不坚、速朽。如临死囚,命不云远。譬如牢狱,人无爱乐,犹路上果,众所共掷。此身可恶,会归磨灭。乌、鹊、狐、狼竞共噉食,风吹日曝,青烂臭处。发、毛、爪、齿狼藉在地。如此之身岂可爱乐!宜勤方便,而求解脱。婬女闻解,得法眼净,命终即生三十三天。优波毱多因观诸法苦、空、无常。应时逮成阿那含果[37]。商那和修复诣毱多。而告之言:“汝本有要,期与我子,今已成长,与我可乎?”优波毱多性能市肆,贪其若此,复不肯与。尊者语言:“佛记此人,于百年后,大作佛事,饶益众生,汝可开心,与我此子。”

毱多闻已便听出家,商那和修将至僧坊。度令出家与受具戒。羯磨[38]已讫得罗汉道[39]。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巧于言辞,所演无尽,心自念曰:“我于今者,已覩法身,未见如来相好之体。”思惟是已,深生哀恋。尔时有一老比丘尼,年百二十,曾见如来。优波毱多知彼见佛,欲至其所,寻遣使者告比丘尼,尊者毱多欲来相见。时比丘尼即以一钵盛满中油,置户扇后,忧波毱多到其所止,当入房时,弃油数渧,共相慰问,然后就坐。

问言大姊:“世尊在时,诸比丘辈,威仪进止,其事云何?”比丘尼言:“昔佛在世,六群比丘,最为粗暴,虽入此房,未曾遣我一渧之水,大德今者,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然入吾房,弃油数渧,以是观之,佛在时人定为奇妙。”忧波毱多闻是语已,甚自悔责,极怀惭愧。比丘尼言:“大德不应自生耻恨,如佛言曰:‘我灭度后初日众生,胜二日者,三日之人益复卑劣,如是展转福德衰耗,愚痴闇钝,善法羸损。’况今大德去佛百年,虽复为作非威仪事,正得其宜何足为怪!”

尔时毱多而问之言:“姊见如来,其事云何?”比丘尼曰:“昔佛在世,我年二十始欲行嫁,失一金钗,堕深草中,求之不得,复以灯烛,遍照推觅,求之至疲,了无仿佛。正值如来,游行而过,金光晃耀如百千日,幽闇之处,普皆大明,微细诸物,而悉显现。寻见我钗,因即取之,以斯缘故,吾得见佛。”忧波毱多闻是事已,倍生悲恋,叹未曾有。商那和修即告之曰:“佛记于汝,在百年后,坐禅第一,大化众生,今正是时,宜作饶益,令诸群生服甘露味。”]

通过解读这一则公案,就可以了知,浊世众生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要达到具足正知正念,诸根寂静调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作为一个佛子还是要精勤修学威仪寂静,调柔诸根,此乃势在必行的不退之路。


[1] 娄烦:楼烦者,东晋古邑也,隋称崞县,今为原平市也。

[2] 珪璋:拼音guī zhāng,比喻高尚的人品。比喻杰出的人材。

[3] 秀发:拼音xiù fā,容貌英秀焕发。

[4] 许洛:拼音xǔ luò,许京和洛京(今河南许昌和洛阳)的并称。

[5] 博综:拼音bó zōng,犹博通。

[6] 六经:譬喻liù jīng,《诗》、《书》、《礼》、《乐》、《易》、《春秋》。

[7] 性度:拼音xìng dù,性情度量;性情气度。

[8] 弘博:拼音hóng bó,犹博大。

[9] 风鉴:拼音fēng jiàn,风采鉴识,即知人之明。

[10] 朗拔:拼音lǎng bá,是指颖悟超群。

[11] 宿儒:拼音sùrú,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12] 英达:拼音yīng dá,英明通达的人;贤达。

[13] 深致:拼音shēn zhì,深远的意趣。

[14] 江东:拼音jiāng dōng,长江至芜湖与南京间因作西南、东北流向,故秦汉以来,泛称长江此河段的南岸地区为“江东”。

[15] 范宣子:中国春秋時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范文子士燮之子。

[16] 共契:拼音gòng qì,相契合;一同。

[17] 嘉遁:拼音jiā dùn,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18] 中原:拼音zhōng yuán,黄河下游一带,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山东的西部,河北、山西的南部及陕西的东部。

[19] 寇乱:拼音kòu luàn,外患与内乱。

[20] 释道安:(312年-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之师,是中观般若学在中国的先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鸠摩罗什推崇他是“东方圣人”,在当时有“弥天释道安”的美誉。

[21] 遂【大】,远【宫】

[22] 九流:拼音jiǔ liú,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3] 投簪:拼音tóu zān,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24] 䰂:拼音cài,髮髻。

[25] 阿难:如来佛祖十大弟子之多闻第一者,侍从佛陀二十五年。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二祖也。

[26] 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尊者又称舍那婆斯,与末田底迦为阿难两大弟子。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三祖。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受阿难指派,往古印度中部地区弘扬佛教。

[27] 婆伽婆:《大智度论·序品》云:

[【论】释曰:云何名婆伽婆?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28] 尼乾:尼犍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系,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谛,大有离系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为郁阇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

[29] 八解脱:即八背舍。《大智度论·序品》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故名背舍。”

[30] 尠:拼音xiǎn,同‘鲜’少。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31] 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32] 赍:拼音jī,〈动〉携带;持。

[33] 劓:拼音yì,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34] 塜:一、“冢”的异体字。参见《教育部异体字字典》。二、冢:拼音zhǒng坟墓。

[35] 玮:拼音wěi,美好的;珍奇的。

[36] 宣畅:拼音xuān chàng,宣扬;传布。

[37] 阿那含果:不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三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

[38] 羯磨:又称为“办事”或“作事”,这是对授戒、说戒、忏罪,以及各种僧事的处理,所以又被解为‘办事’或‘作事’。这是属于作持的戒。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其目的在于僧团生活的“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从原则上说,佛教的六和敬,是绝对民主的民主生活,这一民主精神的维持与保护,便是羯磨法的责任与功能了。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也就是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解决僧团大众之中的各种事业。

[39] 罗汉道:即声闻四果。阿罗汉: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