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63

第六十三课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净行洁衣三远离,非图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三业清净如白衣,不为利养故乐法,
降魔境界及化他,观四禅定而不住。

第十个不退转相是净行洁衣:随着聪明才智、不放逸之心而安住于无所诋毁之法,为了避免别人不起信心,外内的所有威仪清净而行,身著清洁衣装等。

第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三种远离:相合所化众生心意的举止纯净,身、语、意三门远离罪业,如同无垢的水晶般纯洁。

第十二个不退转相是不图利:现见有为法的无常等本性,不贪执它而行持。

第十三个不退转相是众人之尊:并非是以取受功德等方式贪图利养,胜伏悭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愚痴心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以殊胜功德庄严自相续,广行他利,因此自然成为众人之尊。

第十四个不退转相是恒求法:恒时希求甚深正法,自相续与法相融,一切时分都具足法性——即相应法性而行。由于体悟到甚深法性,内心自然与之不相分离,一切所言所行都与法性相符,不超离法性,就像具贪者一切举止都表现出具有贪欲一样。

第十五个不退转相是不随魔转:已经具足甚深法忍,即便魔王波旬的幻现来宣说他道,幻变出地狱等,令对轮回产生恐惧,以诸如此类的种种伎俩使其退出大乘道,开示形象的道,然而了知他是魔,不被各种魔业所害,因此超越魔境,不随他转,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他而具备自己的智力。

第十六个不退转相是不染禅味:虽然入定于四禅,或者修行静虑,可是并不以品尝禅味——贪著禅味等而安住禅定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阿惟越致相品》云: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衣服卧具无有垢秽,常乐清净威仪具足,身常安隐少于疾病。须菩提!凡夫身中八万户虫,是阿惟越致菩萨身中无有如是诸虫,何以故?须菩提!是菩萨善根超出世间,随善根增长故,得心清净、身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心清净?”

“须菩提!随菩萨善根增长,谄曲欺诳渐渐自灭,以是灭故心清净,以心清净故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菩萨心清净。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不贪利养少于悭嫉,闻深法时其心不没,智慧深故一心听受,所可闻法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若恶魔至菩萨所,化作八大地狱,一一地狱化作若干百千万菩萨,作是言:‘是诸菩萨,佛皆与授阿惟越致记,而今堕此大地狱中。汝若受阿惟越致记者,即受地狱记。汝今若能悔是心者,不堕地狱当生天上。’是菩萨若闻是语,心不动恚而作是念:‘阿惟越致菩萨,若堕恶道无有是处。’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若恶魔化作沙门,至菩萨所,作是言:‘汝先所闻经所读诵者,宜应悔舍。汝若舍离不复听受,我当常至汝所。汝所闻者非佛所说,皆是文饰庄校之辞,我所说经真是佛语。’若闻是事心有动恚,当知是菩萨未从诸佛受记,非是必定菩萨,未住阿惟越致菩萨性中。须菩提!是菩萨若闻是语心不动恚,但依诸法实相无生、无作、无起,不随他语,如漏尽阿罗汉现前证诸法实相不生、不作、不起法故,不为恶魔所制。须菩提!菩萨亦如是,求声闻、辟支佛者所不能破,不复退转必至萨婆若,住阿惟越致性中不随他语。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若恶魔至菩萨所,作是言:‘汝所行者是生死行,非萨婆若行。汝今可于此身尽苦取涅槃,若能如是则不复受生死诸苦,今世生尚不生,何况欲受后身?’是菩萨若闻是事心不动恚,恶魔复作是言:‘汝今欲见诸菩萨,供养如恒河沙等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皆于恒河沙等诸佛所,修行梵行亲近咨请,为菩萨乘故多所问难,菩萨云何应住?云何应行?是诸菩萨于诸佛所,随所闻事皆能修行,如是教,如是学,如是行,犹尚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萨婆若,何况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若闻是事心不动恚,恶魔即时复化作诸比丘,作是言:‘是诸比丘皆漏尽阿罗汉,先皆发心欲求佛道,而今皆住阿罗汉地,何况于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若作是念:‘我从他闻为无所失,若心不转不生异念,知是魔事。若菩萨如是行诸波罗蜜,如是学诸波罗蜜不得萨婆若,无有是处。’须菩提!若菩萨如诸佛所说,随所闻学,随所闻行,不离是道,不离萨婆若念,不得萨婆若,无有是处。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若恶魔来作是言:‘萨婆若同于虚空,是法空无所有,无人用是法得道者。何以故?若得道者,得道法、所用得法皆同虚空,知者、知法、所用法皆同虚空无所有。汝唐受苦恼,若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魔事,非佛所说。’菩萨于此应如是念:‘若呵我令离萨婆若者,是为魔事。于是事中,应生坚固心、不动心、不转心。’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心转调习如意能入,是菩萨虽入诸禅,还取欲界法,不随禅生。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高僧传》中,就记载有一则有关,国师鸠摩罗什大师,也曾遭遇恶魔作祟,当他最初得到《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开始披读的时候,魔来蔽文,唯见空牒,国师知魔所为,誓心踰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后来又复听闻空中声曰:“汝是智人,何用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鸠摩罗什大师的誓心坚固,恶魔不可动转其心。我们也要随学童真不动地菩萨摩诃萨的这种坚忍不拔的大士风范。

《高僧传》云: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委国[1]请从而为沙门。兄字须利耶跋陀,弟字须利耶[2]苏摩。苏摩才伎[3]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什亦宗而奉之,亲好弥至[4]。苏摩后为什说《阿耨达经》[5],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6]成无实,于是研核[7]大、小,往复移时[8]。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9]《方等[10]》。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𨱎[11]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12]、《百》[13]二论及《十二门[14]》等。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兹[15]王白纯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进登三果。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16],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17]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后于寺侧故宫中,初得《放光经》[18]。始就披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19]魔所为,誓心踰[20]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复闻空中声曰:“汝是智人,何用[21]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转也。”停住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祕奥[22]。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师盘头达多[23]不远而至,王曰:“大师何能远顾?”达多曰:“一、闻弟子所悟非常,二、闻大王弘赞佛道,故冒涉[24]艰危,远奔神国。”什得师至,欣遂本怀[25],为[26]说《德女问[27]经》,多明因缘空假,昔[28]与师俱所不信,故先说也。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诸漏失[29]。”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爱空乎?如昔狂人,令绩师绩[30]线[31],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32]。’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织师。师亦效[33]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连类而陈之,往复苦至,经一月余日,方乃信服。师叹曰:“师不能达,反启其志,验于今矣。”于是礼什为师,言:“和上[34]是我大乘师,我是和上[35]小乘师矣。”

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36],每至[37]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其见重如此。]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
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不求名誉无嗔恚,乃至在家尘不染,
或为富贵及脱命,不染纤毫之欲尘。

第十七个不退转相是不求名誉:由于认识到万法如幻,以至不追求自我名誉。

第十八个不退转相是无有嗔恚:依靠正法使自相续调柔,无有嗔恨乱心或扰心的情况。

第十九个不退转相是在家亦不贪:不贪执自我私欲,以善巧方便利他,即使成为在家人,也恒常不贪执一切事物而慷慨布施。

第二十个不退转相是不会为了生存而造恶业:处于证悟无我与利他的悲心中,断除过分执著自我利益所引起的一切邪命和行业,无论如何绝不为了自己维生而通过杀生、谄曲奉承等有可怕异熟果报的途径来寻觅财产。

第二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不行诛业不双运:绝不为了自己以暴行的诛业残害他人,也不以贪欲驱使行持制服或怀柔女人双运的密行。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阿惟越致相品》云: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心不贪好名闻称赞,于诸众生心无恚碍,常生安隐利益之心,进止来去心不散乱,常一其心不失威仪。须菩提,是菩萨若在居家不染著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譬如险道多诸贼难,虽有所食,厌离怖畏,心不自安,但念:‘何时过此险道?’阿惟越致菩萨虽在家居,所受诸欲,皆见过恶,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虽复在家而能成就如是功德。何以故?得般若波罗蜜力故。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执金刚神常随侍卫,不令非人近之。是菩萨心无狂乱,诸根具足无所缺减,修贤善行无不善相,不以咒术药草引接女人,身不自为亦不教他。]


[1] 委国:拼音wěi guó,将国家委托他人治理。

[2] 利耶【CB】,耶利【大】【丽-CB】

[3] 伎【大】,技【元】【明】

[4] 弥至:拼音mízhì,意思是即更甚、备至。

[5]《阿耨达经》:亦名《弘道广显三昧经》,或《阿耨达经龙王经》、《阿耨达请佛经》、《阿耨达龙王所问决诸狐疑清净品》、《人金刚门定意经》、《佛道广显经》等,是在梁代时已经被翻译成汉文的一部经典。

[6] 据因:即指中观自续派及中观应成派都使用五大共因与中观应成派独用的四大不共因。

一、五大共因:

1.观因的金刚屑因。

2.观果的有无生因。

3.因果俱观的破六句生因。

4.观自性的离一多因。

5.观一切万法的大缘起因。

二、四大不共因:

1.回举相违应成因。

2.是非相同应成因。

3.能立等同所立应成因。

4.他许比量应成因。

[7] 研核:拼音yán hé,审察考查;研究考核。

[8] 移时:拼音yí shí经历一段时间。

[9] 专务:拼音zhuān wù,意思是专心致力,也指专心致力之事。

[10] 方等:拼音fāng děng,佛教语。方正平等﹐谓所说之理方正而平等。为一切大乘经教的通名。

[11] 𨱎:拼音tōu,黄铜矿石:“土沃,产鍮”。

[12]《中》:即指龙树菩萨所撰造的《中论》又称《中观根本慧论》。

[13]《百》:即指圣天论师所撰著的《广百论》又称《中观四百论》。

[14]《十二门》:即《十二门论》三论之一。相传为龙树菩萨(Nagarjuna)所著,鸠摩罗什于弘始十一年(公元409)译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梵文原典及藏译均已不传。内容分十二门(章)解释大乘空观,为龙树主要著作《中论》的纲要书。本书是由二十六首偈颂与释文组成,但其中有二个偈颂引自《七十空性论》,十七偈颂引自《中论》,其他的偈颂则近似于《中论》的偈颂。说以观因缘门乃至观生门之十二门而入于空义者。关于本书是否为龙树所作,嘉祥大师在《十二门论疏》中,谓偈颂为龙树所撰,释文则为青目所作。吉藏大师在《十二门论序疏》中依据《十二门论》释文采用第一人称而认为释文也是龙树自造。

[15] 龟兹:拼音qiū cí,库车古称“龟兹国”,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有名之国也。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

[16] 真丹:(杂语)印度人亦称我国曰真丹,与震旦,神丹。皆异译之字也。西域记曰:“翻摩诃支那为大汉国,或谓日出东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讹说。今谓神丹者,唯借其音耳。”

[17] 蒙【大】,朦【宋】【元】【宫】

[18]《放光经》:即指《放光般若经》,又称《放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摩诃般若经》、《摩诃般若放光经》、《光般若波罗蜜经》,汉传佛教般若经典籍,为西晋无罗叉、竺叔兰等翻译。

[19] 知【大】,知是【宋】【元】【明】

[20] 踰:拼音yú,同“逾”。 更加:逾甚。

[21] 用【大】,用以【宋】【元】【明】【宫】

[22] 秘奥:拼音mìào,指为隐密、秘密深奥。

[23] 盘头达多:晋时僧人。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人。小乘学者。“三藏九部,莫不该练”,“名播诸国,远近师之”。鸠摩罗什九岁至十二岁(公元352-公元355)在罽宾时即崇以师礼,授罗什《杂藏》、《中阿含》、《长阿含》等经典。后不顾年迈,至于龟兹,来会罗什,为罗什的大乘学所折服。于是以礼罗什为师,并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

[24] 冒涉:拼音mào shè,谓不顾艰险而跋涉。

[25] 怀【大】,怀即【宋】【元】【明】

[26] 为【大】,为师【宋】【元】【明】

[27] 问【大】,周【宫】

[28] 昔【大】,音【宫】

[29] 诸漏失【大】,滞名相【宋】【元】【明】【宫】

[30] 绩:拼音jì,把麻搓捻成线或绳:纺绩。绩麻。

[31] 线【大】,绵【宋】【元】【明】【宫】

[32] 缕:拼音lǚ,线:千丝万缕。不绝如缕。

[33] 效:拼音xiào,摹仿,效法。仿效。上行下效。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的而照样去做)。

[34] 上【大】*,尚【明】*

[35] 上【大】*,尚【明】*

[36] 神俊:拼音shén jùn,形容人才智卓越超群,姿质不凡。

[37] 至【CB】【丽-CB】【碛-CB】,年【大】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