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68

第六十八课


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此得名佛波罗蜜,菩萨于中而说法,
如名施已心不著,亦不言证无上觉。

所谓的一切佛陀之道——波罗蜜多的所有法,自本体都不成立,唯是以名称表达,普遍宣称,然而单单在世俗中,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了知道果无有自性的菩萨,没有执著彼彼之心,方便、智慧圆融双运,由无欺缘起之理的正道中不会退失,将证得佛陀的殊胜菩提,这在名言中是存在的,原因是:由于现证诸法本来涅槃自性清净的实相真如,获得远离客尘之垢清净作为差别的菩提,从现相的侧面而言真实不虚地存在着。

三藏沙门不空翻译的《大乘密严经·我识境界品》云:

一切唯有名,亦唯想安立,从能诠异故,所诠不可得。

四蕴唯名字,是故说为名,如名摩纳婆,但名无有体。

诸佛及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

是故依诸[1]相,分别有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

[2]相无所有,愚夫妄分别,世间亦如是,离相无有名。

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名[3]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翻译的《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4]迦兰陀竹园[5],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摩诃萨众。尔时,摩伽陀国[6]频婆娑罗王[7],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告频婆娑罗王言:“大王!如人梦中见于众人,与诸婇女共相娱乐。此人觉已,忆念梦中众人婇女。大王!于意云何?如是梦中众人婇女,为有实不?”

频婆娑罗王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大王:“于意云何?是人梦中见婇女,与诸人等共相娱乐。觉已忆念,如是之人宁有智不?”

大王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梦中毕竟无有众人及众婇女。众人婇女尚不可得,何况当有共相娱乐?”

佛告大王:“凡夫之人亦复如是,眼见美色便生爱着,既生爱着便起欲心,既起欲心起瞋痴业,或作身业,或作口业,或作意业。彼所作业作已而灭,灭已不依东方而住,亦复不依南方而住,亦复不依西方而住,亦复不依北方而住,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至临终时行识将灭,其意现前。大王!如是行识,自作之业必尽受之。大王!如人梦觉,不见婇女及诸人众,行识灭已初识次生,或生天中,或生人中,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饿鬼。大王!以初识不断自心相续,应受报处而生其中。大王!观诸生灭颇有一法,从于今世至未来世。大王!如是行识终时,名之为灭。初识起时,名之为生。大王!行识灭时,去无所至;初识生时,无所从来。何以故?识性离故。大王!行识行识空,灭时灭业空,初识初识空,生时生业空,观诸业果亦不失坏。大王当知!以初识心相续不断而受果报。”尔时善逝说此语已,而说颂曰:

“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别;

名字分别说,而说无所有。

以种种名字,说于种种法;

法中无如是,此法诸法相。

名字名字空,名字离名字;

诸法无名字,以名字而说。

此法非实有,以分别而生;

彼分别亦无,空以分别说。

一切凡夫说,眼能见于色;

世间妄分别,取之以为实。

佛之所说法,众缘集故见;

此是行次第,为说第一义。

非眼见于色,意不觉诸法;

此是第一谛,非世间所觉。”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揵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中论·观四谛品》云:

[问曰:破四颠倒,通达四谛,得四沙门果。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无故,则无四沙门果;四沙门果无故,则无四向、四得者;若无此八贤圣,则无僧宝。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若无法宝、僧宝者,云何有佛?得法名为佛,无法何有佛?汝说诸法皆空,则坏三宝。

复次,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则破罪福及罪福果报,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诸过故,诸法不应空。

答曰: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缘说空,亦不解空义,不能如实知故,生如是疑难。

复次,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

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复次,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若人钝根,不善解空法,于空有失而生邪见。如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为所害;又如咒术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则还自害;钝根观空法亦如是。

复次,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以法甚深微妙,非钝根所解,是故不欲说。[8]

复次,

汝谓我著空,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

汝谓我著空故,为我生过。我所说性空,空亦复空,无如是过。

复次,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9]

复次,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汝于有法中有过不能自觉,而于空中见过,如人乘马而忘其所乘。何以故?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汝说诸法有定性[10],若尔者,则见诸法无因无缘。何以故?若法决定有性,则应不生不灭,如是法何用因缘?若诸法从因缘生则无有性,是故诸法决定有性则无因缘。若谓诸法决定住自性,是则不然。何以故?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诸法有定性,则无因果等诸事。如偈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汝上所说空法有过者,此过今还在汝。何以故?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则无有生灭;无生灭故,则无四圣谛法。何以故?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

苦不从缘生故则无苦。何以故?经说无常是苦义,若苦有定性,云何有无常?以不舍自性故。

复次,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若苦有定性者,则不应更生,先已有故。若尔者,则无集谛,以坏空义故。

复次,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苦若有定性者,则不应灭。何以故?性则无灭故。

复次,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法若定有,则无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实者则是常,常则不可增益。若道可修,道则无有定性。

复次,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诸法若先定有性,则无苦、集、灭谛。今灭苦道,竟为至何灭苦处?

复次,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若先凡夫时,不能见苦性,今亦不应见。何以故?不见性定故。

复次,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如苦谛性先不可见者,后亦不应见,如是亦不应有断集、证灭、修道。何以故?是集性先来不断,今亦不应断,性不可断故;灭先来不证,今亦不应证,先来不证故;道先来不修,今亦不应修,先来不修故。是故四圣谛,见、断、证、修四种行,皆不应有;四种行无故,四道果亦无。何以故?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诸法若有定性,四沙门果先来未得,今云何可得?若可得者,性则无定。

复次,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无四沙门果故,则无得果、向果者;无八贤圣故,则无有僧宝。而经说八贤圣,名为僧宝。

复次,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行四圣谛得涅槃法,若无四谛则无法宝。若无二宝,云何当有佛宝?汝以如是因缘,说诸法定性,则坏三宝。

问曰:汝虽破诸法,究竟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有,因是道故名为佛。

答曰: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汝说诸法有定性者,则不应因菩提有佛,因佛有菩提,是二性常定故。

复次,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

以先无性故,如铁无金性,虽复种种锻炼,终不成金。

复次,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若诸法不空,终无有人作罪福者。何以故?罪福性先已定故,又,无作、作者故。

复次,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汝于罪福因缘中,皆无果报者,则应离罪福因缘而有果报。何以故?果报不待因出故。

问曰:离罪福可无善恶果报,但从罪福有善恶果报。

答曰: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离罪福无善恶果,云何言果不空?若尔离作、作者则无罪福,汝先说诸法不空,是事不然。

复次,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法。何以故?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又,不作而作,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

复次,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天、人、畜生万物,皆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何以故?有实性不可变异故。而现见万物,各有变异相——生、灭、变易,是故不应有定性。

复次,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若无有空法者,则世间、出世间所有功德未得者,皆不应得,亦不应有断烦恼者,亦无苦尽。何以故?以性定故。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若人见一切法从众缘生,是人即能见佛法身[11],增益智慧,能见四圣谛苦、集、灭、道,见四圣谛得四果,灭诸苦恼。是故不应破空义,若破空义则破因缘法,破因缘法则破三宝,若破三宝则为自破。]

所以说,于第一义谛中,一切万法,皆空无自性,但于世俗谛中,苦、集、灭、道四圣谛等之法宝,四双八辈诸贤圣众等之僧宝,乃至究竟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宝之间的一切世出世间,森罗万象的现象诸法,悉皆合情合理,无需担忧虑堕入断见派之列。

诚如《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所云: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1] 诸【大】,于【宋】【元】,于【明】

[2] 于【大】,相【宋】【元】【明】

[3] 名【大】,色【宋】【元】【明】

[4]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5] 迦兰陀竹园:即竹林精舍,亦作大竹林精舍、大林精舍。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精舍”名称之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特别是在冬天,曾长期在此居住。

[6] 摩伽陀国: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南比哈尔(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佛陀伽耶为其中心。

[7] 频婆娑罗王:译曰影胜王是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国王。他与王后韦提希夫人都是皈依佛陀,深信佛法,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听佛讲法成阿那含——声闻三果。

[8]《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故佛初成道,舍说欲涅槃,

由见此正法,甚深故难解。

[9]《回诤论》云: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10]《中论·观合品》云: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11] 法成法师翻译的《佛说大乘稻秆经》云:“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