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7

第七课


二、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菩萨若求出家智,照见五蕴无实相,
知此不求于寂静,彼是菩萨之行智。

    例如,遍行外道派的左扬又名具鬘的人,不管怎么兢兢业业地修行他自己的论典中承许的有我等这种有缘的见解,都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束缚的因。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见而来到本师出有坏佛陀的面前,请问解脱之道。佛陀为他宣讲了无我的法门,他格外虔诚,坚信不移,结果依靠无缘智慧的圣道而毁灭了痛苦近取之蕴,或者获得了中断轮回相续的涅槃。

任何菩萨通晓如此万法无缘的道理,不证寂灭一边的涅槃,他将安住于有寂等性的甚深智慧中。

舍利弗和目犍连,刚开始他们都在外道本师波离阇婆删阇耶[1]面前修学,后来还被波离阇婆删阇耶外道师任命为五百外道梵志的教授师。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的所学并非究竟。后来幸遇阿说示(马胜比丘),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仪服异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师是何人?”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舍利弗言:“汝师教授为我说之!”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受戒日初浅,

    岂能演至真,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尔时,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

    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目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耶?为我说之!”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目连言:“更为重说!”即复为说,亦得初道。二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在竹林精舍拜见释迦牟尼佛并成为佛陀的高足,同时也证得了无我。有关舍利弗与目揵连舍弃先师波离阇婆删阇耶并与五百随从归命世尊而修得圣果的事迹在《佛本行集经》中有较详的记载,下面我等就根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来了解一下,佛陀声闻弟子中堪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与神通第一的大目揵连,两位尊者是为何舍弃先师而随从佛陀后才修成圣果的因缘。

《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云:[尔时,摩伽陀[2]聚落去王舍城不远,有一村栅,名那罗陀[3]。彼村之中,有一巨富大婆罗门,名曰檀孃耶那(隋言吉至),住在彼村。(又有师说:“彼婆罗门,名曰檀那达多(隋言财与)。”)彼婆罗门,甚大巨富,多有资财,如毘沙门[4],一种无异。彼婆罗门,具有八子,其第一子,名曰优婆低沙;其第二子,名曰大膝;其第三子,名曰纯陀;其第四子,名曰姜叉颉唎拔多;其第五子,名曰阐陀;第六名曰阎浮呵迦;第七名曰憍陈尼;第八名曰苏达离舍那;是名八子。复有一女,名曰苏尸弥迦,是女于彼波离婆阇外道法中,出家修道。

(摩诃僧祇师复言:“彼婆罗门有七子,所谓第一名曰达摩,其第二者名曰苏达摩,第三名曰优波达摩,其第四者名曰坻沙,第五名曰优波坻沙,第六名曰颉唎拔多,第七名曰优波波离拔多,是名七子。”)

其优波坻沙摩那婆,于兄弟内最为处大,善能诵习,亦教他人,于四韦陀[5],莫不晓悟,诵习成就,善能解释自余诸论,所谓尼揵陀鸡昼婆[6]等,及其名字,一一能释,明宿世事,巧能分别。于五明处[7],晓了无碍。授记别论,缕[8]练在心,六十四能具足成就,善能晓达大丈夫相。时摩那婆,本性柔软,其心贤直,常怀慈悲,深厌世事,悔昔先罪,已于过去,多值诸佛,种诸善根,成就众事,巧能熏习,常乐精勤,于食知足,厌背烦恼,向于涅槃,顺理无碍,能恶诸有,众行成就,朽坏结缚,至成熟地,唯一生在,聪明妙巧,细心思惟,明了诸法。童子父母,营事家业,皆悉咨问,尔乃造作。

尔时王舍大城,去城不远有一聚落,名拘离迦。于彼村内,有一种姓大婆罗门居士,是大居士,依彼村住,大富饶财,乃至彼家,犹毘沙门天王宫殿,无有异也。彼婆罗门,产生一子,名拘离多,容颜端正,众所乐观,一切书论,皆悉通晓,复能教他,乃至能了丈夫之相。其优波坻沙童子,共为亲友。时彼二人,互相爱念,常怀欢喜,和颜悦色,若少时别,大生愁恼。彼等往昔千生之中,爱恋相缚。

而有偈言:

“宿世因果相熏习,二心展转互相亲,

以如是等爱心故,犹如莲花生在水。

优波低沙拘离多,彼二递[9]互相爱敬,

  若经少时不相见,腹中烦惋[10]自懊恼。”

尔时,王舍大城去城不远,有一山,名祇离渠呵。于彼山中,常有一时施设大会,其会即名祇离渠呵;复有山,名离师祇离,亦常设会,其会亦名离师祇离;复有一山,名倍呵罗;如是般涂山,如是毘富罗山,各有一会,其会亦名毘富罗等,如是彼山。祇离渠呵,随节设会,于彼会处,聚集大众。时有无量千数无量百千数,乃至亿数人民交集,乘种种乘,所谓象、马、车、步,从八方来,欲观彼会。其王舍城一切人民,莫不皆出,于彼时间去王舍城那罗陀村,去拘离迦聚落可半由旬。时低沙童子,作是思惟:“我于今者,可至祇离渠呵处,诣彼观看,若至彼者,令我必当克获一事,谓心厌离。”于时优波低沙童子乘四象车,从那罗陀聚落而出,至祇离渠呵设会之所,为观看故。其拘离多童子亦作是念:“我于今者,可往诣彼祇离渠呵大会之处,乃至心生厌离。”乘其象背,渐进而行,是童子前使诸人戏,或歌或舞,从拘离迦聚落而出,至祇离渠呵设会之处,为观看故。

时,彼二人颜容端正,能悦人心,乃至技艺,莫不了达,堪为众首。时彼会中,敷[11]诸高座,彼人至已,各升高座。是时优波低沙童子,见彼大众,以种种伎,作诸音乐,或歌或舞,嬉戏受乐。既见此已,即作是念:“此事希奇未曾有也。今是人民,乃能于此苦恼之中、诸秽浊内、衰老垢处,受乐放逸。如是病垢,无有安隐,如是死秽,命非久长;如是大众,而生乐想,放逸自恣,种种歌舞,作众音乐,受诸戏乐。”时优波低沙,观大众已,作如是念:“过百年已,如是大众,无一在者。”作是念时,即生悔恨,不生欣慕,便从胜座,安徐而起,渐离会处,至空闲林,诣一树下,怅怏[12]而坐,诸根闭塞,思惟禅定。

时,彼会中有一技人,以戏弄故,令大众喜。时拘离多童子,见彼大众呵呵大笑,即作是念:“今此大众,于百年已,颔车[13]颊骨,更可合不?”作是念已,生大忧苦,不生贪乐,便从坐起,觅优波低沙童子,即作念言:“优波低沙童子,今何所在?”四向顾觅,遥见优波低沙童子,在彼林树,安坐思惟,其心不乐,诸根闭塞,思惟念定。顾瞻见已,即便诣彼,而白言曰:“汝今何故,其心不悦,于此之处,独坐思惟?汝于今者,得无灾怪不祥之恼殃苦事耶?”

即说偈言:

“鼓瑟[14]等音声,男女歌咏声,

应听是妙音,何故不生乐?

此时应欢喜,勿得怀忧恼,

此是受乐时,非应作啼哭。

但听是音声,如天玉女作,

  此会如天会,何故情不欣?”

尔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拘离多童子:“奇哉亲友!汝见如是大会事不?以于种种音声歌咏,受大喜乐,是大会众,于百年已,无有一在。”

即说偈言:

“众人贪爱境,是境不能救,

诸物不久固,愚痴辈何乐?

此诸众生等,染著五欲心,

不久堕地狱,命终成灰土。

我今心内无一欣,恐怖愁忧甚增长,

汝等音乐虽有乐,如我意见乐法心。

  天人修罗[15]紧那罗[16],多时心中受欢乐,

  不能厌离便命尽,是故我应修法行。”

尔时,拘离多童子复白优波低沙童子言:“优波低沙!我之心念,亦复如是。”

即说偈言:

“苦乐相同者,忧喜亦复同,

智者所赞叹,今我亦同汝。

汝欲心所好,我意亦当随,

  宁可共汝死,不欲生离汝。”

尔时,拘离多童子复问优波低沙童子言:“我等今者欲何所作?”时优波低沙童子报拘离多童子作如是言:“知友若尔,今者我等,应当出家求胜甘露。”时拘离多童子便报优波低沙童子作如是言:“如汝意乐,我亦随喜。优波低沙!我等今者,既已舍家,宜从此去求索出家。”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拘离多童子言:“汝拘离多!应当知时,我等今者,众人识知,若家不许,谁度我等?彼恐父母,生留难心。我等于今,宜咨父母。”时二童子,遂从众会,还至家中。尔时,优波低沙童子,诣父母所,而白言曰:“善哉父母!我今意者,乐欲出家,唯愿听许。”尔时,父母私共评论:“今者家内,谁为继嗣?一切资生,以谁为主?如是童子!我等爱念,将欲舍我,出家求道,我有何心,而能别彼?”于时父母共评论已,即告优波低沙童子言:“童子!我等今日虽有众子,于汝偏爱,暂时不见,生大忧恼,常乐见汝,不欲相离,汝从生来,未曾勤苦,如我等意,乃至绝命,不欲相离,况我现存而当相放?若许出家,终无是事。”如是二请,乃至三请,亦不听许。如是三请,不蒙许已。尔时,优波低沙童子,既不蒙许,遂于一日,不饮不食,乃至七日。尔时父母、一切亲属及诸知识,各共集会,白父母言:“善哉圣者!汝等应许优波低沙舍家出家,其人若得舍家出家,乐彼求道,容存活路;身命若存,汝等何忧而不见耶?若不乐彼会自当归,勿令汝前取命终耳。”尔时,童子父母即告言曰:“若必然者,我今听许。”

尔时,拘离多童子即诣父母而白言曰:“善哉父母!我今将欲舍家出家,唯愿听许!”是拘离多父母,唯有一息[17],爱之甚重,不欲暂舍,若少不见,生大忧愁。时,拘离多童子父母,昔于家内先有要誓:“汝等家内大小,于拘离多童子边有所作者,勿得违也。凡所发言,皆悉从命。”于时彼等善知时已,告拘离多童子言:“随汝意乐,任情所作。”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外道,名波离阇婆删阇耶,住在彼城,有五百眷属。尔时,优波低沙童子及拘离多童子未有归依,不知何去?时二童子,遂剃须发,于删阇耶(隋云彼胜)外道之所,出家学道。时彼二人,念行捷利,少欲知足,智慧深远,其删阇耶毘罗瑟智(隋云别异杖)之子,遂向二人,说己道术,种种技艺,医方药草,非想禅定。时二童子既闻是已,于七日七夜,皆悉通达。时彼二人通达是已,于波离婆阇迦外道之所,及五百眷属,为教授师。时彼二人,如是次第,主领大众。虽复如此,而于内心,未得安静。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波离婆阇迦(隋云远离)拘离多曰:“善哉拘离多!此删阇耶波离婆阇迦法,不究竟穷尽苦际。拘离多!汝应共我更求善师。”时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童子,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童子言:“如优波低沙所言,我不违也。虽然,此师亦复不得全弃舍之更余别觅。”时彼二人,同心立誓:“我等二人,若复更得胜是师者、为我等说甘露胜道者,必相启悟。”

尔时世尊因频婆娑罗[18]等,教化十二那由他[19]众生已,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20]之内,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皆悉剃发,舍家出家。

尔时,有一长老比丘,名优婆斯那,威仪庠序[21],诸比丘中,最为第一。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于其城中,次第乞食。(摩诃僧祇师作如是说。)

(自余诸师,又复说言:“时阿输波踰祇多(隋云马星),于晨朝时,日在东方,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威仪庠序,进止有方,著僧伽梨[22]及涅槃僧[23],严持食器,皆悉齐整,巧摄诸根,安心视外思惟诸法,正念直行。”)

尔时,王舍大城一切人民,目所见者各共评论,而说偈言:

“巧摄诸根识,进止恒静定,

    含笑出美言,此必释种子。”

尔时,优波低沙童子见彼长老阿湿波踰祇多比丘,于王舍城次第乞食,威仪庠序,进止有方,著僧伽梨及涅槃僧,严持食器,悉皆齐整,巧摄诸根,安心谛视思惟诸法,正念直行而为诸人,说此偈故。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作是念:“世间所有诸阿罗汉,一切圣人及成向道。今是大德,应在一数,我当诣彼问其心疑。”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复作是念:“若往问者,今非其时。所以者何?以乞食故。夫求法者,应舍我慢,宜当随逐诣何方所。”作是念已,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随后行,观觅去所。

尔时,阿湿波踰祇多比丘,从王舍大城乞食已,持食出城。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诣大德阿湿波踰祇多比丘之所,到已共彼长老阿湿波踰祇多比丘,对自慰喻,共谈说已,却住一面。

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白大德阿湿波踰祇多比丘言:“仁者!汝是正师,为当是他声闻弟子耶?”说是语已,时长老阿湿波踰祇多,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别有大师,我是余尊声闻弟子。”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问大德阿湿波踰祇多比丘言:“大德!汝师是谁?依谁出家乐谁法行?”

尔时,世尊初成正觉,时诸人辈皆悉号佛,为大沙门,是摩诃沙门也,作是名号。尔时,阿湿波踰祇多大德比丘,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善哉仁者!有大沙门!是释种子,于释迦种类,于彼出家。彼是我师,依彼出家,喜乐彼法。”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复白大德阿湿波踰祇多言:“善哉仁者!彼汝大师,颜容端正,于汝胜不?所有德术,亦胜汝耶?”

尔时,长老阿湿波踰祇多即说偈言:

“如芥对须弥,牛迹比大海,

  蚊虻并金翅,我与彼亦然。

假使声闻度彼岸,成就诸地犹弟子,

于彼佛边不入数,与佛世尊威德别。

 “然彼我师,于三世法,皆悉明了,得无碍智。仁者!我师于一切法,事皆成就。”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白大德阿湿波踰祇多言:“仁者!汝师说何等法?论何等事?”

即说偈言:

“我见斯威仪,身心甚寂定,

是故我疑网,愿为说是事。

汝今莫疲倦,我心怀疑网,

  汝师说何法?愿为解说之。”

见是婆罗门,恭敬起是问,

报言我师者,甘蔗种大姓,

  一切智无胜,是我无上师。”


[1] 波离阇婆删阇耶:即删阇夜·毗罗胝子(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又译为散若夷·毘罗梨子、删惹夷、删阇世,是公元前5世纪印度沙门思潮时期哲学家,佛教把他归入六师外道之一,现代学术界认为他是不可知论者。

[2]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

[3] 那罗陀:拼音nà luó tuó,意思是古天竺花名。

[4] 毘沙门:即多闻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四大天王”之一(首领)、“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多闻”意为常闻佛法、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冑,负责守护北俱卢洲。多闻天王为夜叉王,以夜叉、罗刹等为部众眷属。在印度神话中是北方守护神、知识之神、财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武神,在日本大多写成“毘沙门天”。

[5] 四韦陀:即四吠陀。1、梨俱吠陀——赞颂明论,2、沙摩吠陀——歌咏明论,3、夜柔吠陀——祭祀明论,4、阿闼婆吠陀——禳灭明论。

[6] 尼揵陀鸡昼婆:又称“尼乾陀弗咀罗”,流派Nirgrantha,又作尼虔,尼乾,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犍具曰尼犍陀。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自佛法毁之,名曰无惭。以彼母之名名为若提Jñātī,译曰亲友。彼为其子,故曰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jñātiputra,又师之门徒,曰尼乾陀弗咀罗Nirgranthaputra,尼干子,尼乾陀子。弗咀罗译为子,指称门徒。

[7] 五明处:拼音wǔ míng chù,传统五明学分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是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

[8] 缕:拼音lǚ〈副〉一条一条地,详尽地。

[9] 递:拼音 dì,〈动〉轮流;交替。

[10] 烦惋:拼音 fán wǎn,郁闷叹恨。

[11] 敷:拼音fū,布置,铺开,摆开:敷设。

[12] 怅怏:拼音chànɡ yànɡ,意思是惆怅不乐。

[13] 颔车:拼音拼音 hàn chē,牙下骨。俗称下巴颏儿。

[14] 鼓瑟:拼音gǔ sè,弹瑟。

[15] 修罗:即阿修罗,指非天。

[16] 紧那罗:梵音kiṃnara,汉译“人非人”。

[17] 息:拼音xī,儿女:子息。

[18] 频婆娑罗:译曰影胜王是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国王。他与王后韦提希夫人都是皈依佛陀,深信佛法,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听佛讲法成阿那含——声闻三果。

[19] 那由他:梵音nayuta,亦作那庾多,指“千亿”。

[20] 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梵語:Veṇu-vana Vihara)又称“迦兰陀竹园”(梵語:Kalaṇḍaka Veṇu-vana)、大竹林精舍、大林精舍。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精舍”名称之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特别是在冬天,曾长期在此居住。

[21] 拼音xiáng xù,安详肃穆。庠,通“详”。安详。

[22] 僧伽梨:杂碎衣。

[23] 涅槃僧。此云內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