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课 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世界形成、安住时,最初风轮依靠虚空而形成,水依赖于风,这个大地依赖于水,而住于地面的四洲等众生依附于大地,一切有情积累、造作共业的因或基础,就是如此。所有大种这般互相依存,但最终虚空依于其他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认识到彼虚空不依赖于任何法的道理。 同理,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中,以了知有情之名言和胜义自性的无缘大悲,而为了一切众生发下无量宏愿作为依处,依靠愿力所生,在一切有情界中展现多种多样的利乐之事,不证一边的涅槃果位,也不住于单空之道。 《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所问品》云: [佛复告诸天人言:“心性常净,而凡愚众生不能如实知见。以不能如实知见故,言是垢;能正知见故,便言是净。而第一实义中,无有一法可净、可污。汝等当知,诸烦恼者,无方无处,非内非外,以不善顺思惟故便生烦恼,善顺思惟故则无烦恼;增减不等则生烦恼,无增减者则无烦恼;虚伪妄想便是烦恼,无有妄想则无烦恼。是故我言,如实知邪见则是正见,而邪见亦不即是正见。能如实知者,则无虚妄增减取著,是故名为正见。” 佛复告诸天人言:“喻如大地依水界住,大水依风界住,大风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住。如是大地无所依住,而假有依住之名。是故汝等当如是知之,苦依于业,业依于结,而苦、业、结都无所依,以心性常净故。如是当知,一切诸法无有根本,都无所住,以假言说故,言有而实无也。是故说一切法本性常净,究竟无生、无起。” 佛复告诸天人言:“是故汝等当知,此法门名为性常净法门。菩萨通达此门者,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染污,而亦不恃此清净门。以舍一切诸恃动故,便得平等道,能过魔界,入于佛界,亦能得入诸众生界,而不动法界知一切法无界无非界,而能速生一切智界。” 当说此法时,有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云: [如虚空遍至,体细尘不染, 佛性遍众生,诸烦恼不染。 如一切世间,依虚空生灭, 依于无漏界,有诸根生灭。 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 如是老病死,不能烧佛性。 地依于水住,水复依于风, 风依于虚空,空不依地等。 如是阴界根,住烦恼业中, 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住清净心中, 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 阴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 不正念如风,净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念起烦恼业, 依因烦恼业,能起阴入界。 依止于五阴,界入等诸法, 有诸根生灭,如世界成坏。 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 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 如虚空净心,常明元[1]转变, 为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 此虚空譬喻偈示现何义?明如来性依不净时法体不变。 偈言: 不正思惟风,诸业烦恼水, 自性心虚空,不为彼二生。 自性清净心,其相如虚空, 邪念思惟风,所不能[2]散坏, 诸业烦恼水,所不能湿烂, 此偈明何义?如依邪念风轮,起业、烦恼水聚,依业、烦恼水聚,生阴、界、入世间,而自性心虚空不生[5]不起。 偈言: “不正思惟风,诸业烦恼水, 自性心虚空,不为彼二生。” 故如是依邪念风灾,业行、烦恼水灾,老、病、死等火灾,吹、浸、烧坏阴、入、界[6]世间,而自性清净心虚空常住不[7]坏。如是于不净时中器世间相似相对法,诸烦恼染、业染、生染有集、有灭,诸佛如来无为之性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不变易示现法体。此自性清净法门虚空譬喻,如《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修多罗》中广说应知。 彼《经》中言:“诸善男子!烦恼本无体,真性本明净;一切烦恼羸薄,毘婆舍那[8]有大势力;一切烦恼客尘,自性清净心根本;一切诸烦恼虚妄分别,自性清净心如实不分别。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而彼虚空无依住处。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风大、空大。此四大中唯虚空大以为最胜、以为大力、以为坚固、以为不动、以为不作、以为不散,不生、不灭自然而住。诸善男子!彼三种大生灭相应,无实体性刹那不住。诸佛子!此三种大变异无常。诸佛子!而虚空界常不变异。诸佛子!如是阴、界、入依业、烦恼住,诸烦恼、业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于佛性自性清净心住。” 以是义故,经中说言:‘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染。’ “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烦恼、业,所有阴、界、入,如是诸法从[9]于因缘和合而生,以诸因缘坏散而灭。诸善男子!彼自性清净心无因无[10]缘故无和合,不生不灭。诸善男子!如虚空界,自性清净心亦复如是。如风大界,不正思惟亦复如是。如水大海[11],诸业、烦恼亦复如是[12]。如地大界,阴、界、入等亦复如是。” 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根本,皆无坚实。无住无住本,根本清净。无根本故,已说不净时中依无分别相自性清净心——虚空界相似相对法,已说依彼起不正念——风界相似相对法,已说依不正念诸业、烦恼因相——水界相似相对法,已说依彼生阴、界、入果相转变——地相似相对法,未说彼焚烧死、病、老等诸过患相——火相似相对法,是故次说偈言: 有三火次第,劫烧人地狱, 能作种种苦,能熟诸行根。 此偈明何义?明此三法老、病、死火,于不净时中不能变异彼如来藏。 是故《圣者胜鬘经》言: “世尊!生死者,依世谛故说有生死。世尊!死者诸[13]根坏。世尊!生者新诸根起。世尊!而如来藏不生、不死、不老、不变。何以故?世尊!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境界。世尊!如来藏者,常恒清凉不变故。”] 复次,所言‘不证涅槃不住空’者,所谓菩萨道行者,在尚且未究竟圆满、成熟、修行的一切事之前,是不会取证寂灭涅槃,也不偏堕于但空见之中。 《菩提资粮论》云: [于空而得空,智者莫依行, 若当得于空,彼恶过身见。 依空拔除大无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则于有身见人,难治过之恶亦过之。以诸见行由空出离,若著空见彼不可治,以更无令出离故。] 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在修学大乘道的过程中,如此菩萨自己精通胜义,并能驱散他众的愚痴黑暗而带来光明,在空性的有境——这一寂灭的微妙等持中行持,于学道期间,丝毫也不修行所缘相,安住于无相之义中,寂灭轮回分别念、完全寂灭涅槃的分别念而行持。然而,就像飞翔在虚空中的鸟并没有所依的其余处,既不是安住于虚空任何地方,也不是堕落地上。同样,菩萨行持三解脱门,以方便不证得涅槃之边,依智慧不行持三有之相,因此不住于任何法,也不堕于任何边。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善学品》云: [“善现!如坚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地,虽依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于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数数习近、安住、修行而不作证,由不证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智若未圆满,终不依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而证漏尽。”]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云: 有实智故,不住生死, 有方便故,不住涅槃。 作为大乘道的修行者,在尚未圆满二资粮、沿途熟生、修行净治国土之前,实不应取证实际,而安住于一边寂灭的涅槃中,否则在显现上,会令如来佛祖都触目伤怀,潸然泪下。以下就用一则公案来宣明斯义。 《旧杂譬喻经》云: [昔佛坐树下时,佛为无央数人说法,中有得须陀洹,有斯陀含,有阿那含,有得罗汉者,如是之等不可计数。时佛面色无有精光,状类如愁,阿难深知佛意,长跪白佛:“礼侍佛八年,未曾见佛尊颜无有光明如今日也。有何变应令佛如此?今日谁有失大行者?谁有为恶堕地狱者?谁有离远本际者耶?” 佛告阿难:“譬如商客多持珍宝及数千万远行求利,道逢盗贼亡失财宝,其身裸住无以自活,宁愁忧不?” 阿难白佛:“其愁甚剧。” 佛告阿难:“我从无数劫来,勤苦为道,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我今已为自得作佛,而无一人作功德者,是以不乐身色为变。” 阿难白佛:“今佛弟子有得罗汉,已过去者今现在住及当来者,不可计数,有得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尔叵计,云何无因功德度者?” 佛告阿难:“譬老公妪[14]生十数女,当能典[15]家成门户不?” 阿难言:“不能也。” 佛言:“虽有罗汉无央数千因我法生,犹非我子,会亦不能坐佛树下故。譬如生女虽为众多,行嫁适人公妪孤独,我亦如是。” 时佛涕泣[16]堕三渧泪,三千世界为大震动,无央数天、龙、神、人民皆发无上平等度意,应时佛面端正悦好,无数光明千亿万变,十方彻照倍异于常,其见光者无不蒙度。 阿难白佛:“何以重光神变妙好乃如是?” 佛告阿难:“如老公妪祠天祷地求索子姓,晚得生男,竖立门户,岂不欢喜而自劳贺?今诸一切发摩诃衍意,是以踊跃,佛种不绝故也。” 佛遣须摩提菩萨[17]上国六十亿恒沙数刹,令诣彼国取师子座众饮食具,如伸臂顷还来到此,严庄师子高广之座,请诸一切无不会者,其发无上平等度意者,皆坐自然师子千叶金莲华上座。有于七宝交露[18]帐中及于七宝树下坐者,竖诸幢幡[19]七宝为柄,天锦为幡,天缯[20]为花盖。佛应时令大千国土变为浴池,七宝莲华满其中生。佛自变身现作菩萨,或复现形如释、梵、四天王者,广为大檀[21]供养一切,万味饭食其香广闻十方一切,其闻食香皆发无上平等度意,香香遍身从毛孔出,展转复闻毛孔之香者,亦发无上平等度意。十方无涯坻刹为大震动,刹刹诸佛各遣左右尊菩萨来贺,释迦文用一切,人民多发菩萨之心故也。中有持紫磨金莲花来者,有持摩尼宝莲花来者,有将明月珠莲花来者,各各持杂尊宝莲花共散佛上。佛之威神皆令所散合成花盖,覆遍十方无央数刹,花盖光明亦照诸刹,幽冥之处恒为明,泥犁[22]、薜荔[23]、禽兽六畜[24],皆发大意咸欲求佛,佛为一切会者说经,不可计菩萨皆得阿惟颜[25]住,复,不可计天人得无所从生法忍,复,不可计龙、神、人民得阿惟越致[26],复,一切菩萨和萨皆发无上平等度意。] 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比如,认真学习箭法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所射的其余箭,随着前前箭的后面,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使前面的箭得不到落地的机会,而向上飞跃,当那些人想停止这种功力而没有射的时候,那些箭就会坠落于地。与此比喻相同,行持殊胜般若者,在道位时,依靠无缘的智慧以及大悲回向等方便、信心等之力、身体随心所欲显示神变等而行持的那些圆满、成熟、修行该达到究竟的一切善根在没有圆满期间,就不会获证微妙空性无漏的法界,也就是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前要积累资粮的意思。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善学品》云: [“善现当知!譬如壮夫善闲射术,欲显己伎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筈[27],如是展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其堕。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时诸箭方顿堕落。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终不中道证于实际。若得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尔时菩萨方证实际,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皆应如是审谛观察,如先所说诸法实相,修诸菩萨摩诃萨行,而趣无上正等菩提。”] 圣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亦云: [如射师放箭,各各转相射, 相持不令堕,大菩萨亦尔。 譬如射师善学射已,放箭空中,续放后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堕地。 解脱门空中,善放于心箭, 巧便箭续持,不令堕涅槃。 如是此菩萨大射者,以学修空、无相、无愿弓,于三解脱门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众生巧方便箭展转相续,于三界虚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堕涅槃城。] [1] 元【大】,无【宋】【元】【明】【宫】 [2] 所不能【大】,不能吹【宋】【元】【明】【宫】 [3] 火【大】,光【宮】 [4] 所【大】,亦【宋】【元】【明】【宮】 [5] 生【大】,生亦【宋】【元】【明】【宮】 [6] 入界【大】,界入【宋】【元】【明】【宫】 [7] 不【大】,不可【宋】【元】【明】【宮】 [8] 毘婆舍那:梵语vipaśyanā,又译为内观,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慧学。 [9] 从【大】,后【宫】 [10] 无【大】,〔-〕【宋】【元】【明】【宫】 [11] 海【大】,界【宮】 [12](如水…是)十二字【大】,〔-〕【明】 [13] 诸【大】,谓诸【宋】【元】【明】【宫】 [14] 妪:拼音yù,〈名〉年老的女人:老妪。翁妪。 [15] 典:拼音diǎn,〈动〉主持;主管。 [16] 涕泣:拼音tìqì,哭泣;流泪。 [17] 须摩提菩萨:梵文sumati,又作须摩那。菩萨名也。译曰“妙意菩萨”。 [18] 交露:拼音jiāo lù,指用交错的珠串组成的帷幔。 [19] 幢幡:拼音chuáng fān,佛教道场用来装饰的长形旗帜。 [20] 缯:拼音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彩。 [21] 檀:拼音tán,佛教指布施。为六度之一。为梵语dāna的音译。全译作“檀那”、“陀那”。 [22] 泥犁:拼音nílí,亦作“泥梨”,“泥黎”梵语。意译为地狱,其中一切皆无,没有喜乐。 [23] 薜荔:拼音 bìlì,饿鬼。译自胡语。佛教六道之一。这类众生由于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招致投生为饿鬼,常处在极度饥饿的状态。 [24] 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25] 阿惟颜:译曰一生补处。如弥勒菩萨之位。 [26] 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意译为不退转,即修行佛法之过程中得悟,不退堕于二乘、凡夫、恶趣等,也不退失所证得之果位、观念、行法。 [27] 箭筈:拼音jiàn kuò,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