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73

第七十三课


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利他: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若苾刍证神通力,现神变化住虚空,
行住坐卧四威仪,经俱胝劫不退倦。
住空菩萨亦如是,修无相行到彼岸,
行种种行现世间,经俱胝劫不退倦。

例如,一位具备高超神变力的比丘,安住于虚空中顿时大显神奇,变幻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种种举止,可是他没有以各种行为心生厌烦,他的身体也无有疲倦。与此比喻相同,聪明睿智的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之义中,善巧方便的智慧和神变达到究竟,尽管以对任何法也无有缘执的方式安住,然而为所有众生,能展现相应各自的无边种种利乐之事,纵然在俱胝无量劫之间,也不厌其烦,身体没有任何疲劳。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铠品》云:

[“善现!如巧幻师或彼弟子,于四衢道在大众前,幻作种种诸有情类,而彼巧幻自现炽然身心精进,亦劝所幻令修如是炽然精进。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是幻事,为有实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身心精进,断诸恶法修诸善法,亦劝有情修习如是身心精进,常不舍离亦复如是,虽有所为而无一实。何以故?善现!诸法性空皆如幻故。]

《大乘庄严经论·成熟品》云:

[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

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

释曰:此偈显示毘梨耶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于亿百千劫行最上精进,为成熟无边众生心无退转。以是精进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但令得生一念善心,况于未来令无量善根皆得增益!]

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一边: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如人经险遇大风,二手持盖心专注,
是人怖险不能行,直至无风乃前进。
大智菩萨住大悲,智慧方便为二手,
执空无相愿法盖,见法不住于寂静。

比如,有人处于大悬崖边,双手撑两个伞,向空中跳跃,身体下落时,手拿的伞借助风抬起的力量,使他不会立即坠入大深渊底,在那期间,一直缓缓行进。同样,具足通晓真如之智、心怀大悲的菩萨,撑着方便智慧两把伞而住,如此持着智慧的伞而证悟诸法空性、无相、无愿;持着方便的伞,不证得寂灭一边的涅槃,一切尽所有法也得以现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净戒波罗蜜多分》云:

[舍利子言:“堪能即是方便善巧之所作业。菩萨要依方便善巧,知一切法皆如幻事。菩萨安住方便善巧,不怖法空、不堕实际。譬如有人住高山顶,两手坚执轻固伞盖,临山峰仞翘足引颈[1],俯观岩下险绝深坑,伞盖承风力所持御,虽临险岸而不堕落;如是菩萨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虽如实观诸法如幻虚妄显现本性空寂,而心都无下劣怖畏,于法实际亦不证入。何以故?满慈子!是诸菩萨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证实际。如持伞盖俯峻峰岩,观险绝坑无怖无堕;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被戴坚固甲胄[2],摄受方便善巧,成就第一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为所依止,虽求无上正等菩提,而不见法已证、当证。应知如是菩萨净戒波罗蜜多,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所摄受故,能至无上正等菩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所摄受故,常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是诸菩萨由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渐次邻近一切智智,超胜一切声闻、独觉。何以故?满慈子!是诸菩萨专意趣求如无价宝一切智故。]

萨绕哈巴尊者在《道情歌集》中云:

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

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

何人智悲能圆融,不住轮回与涅槃。

    菩萨方便善巧所摄受故,常不舍离普利一切有情,诚如化现人药救治病人,化现大畜身,令诸啖肉饮血众生皆得饱足。此等难行苦行,不可思议的菩萨威仪,都是以悲智双运所致。

诚如《大宝积经·三大悲品》所云: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于此阎浮提中,大病劫至,众生普为大病所恼。尔时,阎浮提王,名摩醯斯那,有八万四千大城,王于此中威势自在。时王最大夫人怀妊[3],若以身手触诸众生,病皆除差;月满产男,生已即言:‘我能治诸病人。’又亦生时,阎浮提内诸天、鬼、神皆共唱言:‘今王所生便是人药。’以是音声普流闻故,字为人药。时人皆将病人示此王子,诸病人至王子手触,若以身触,即皆得差,安隐快乐。如是展转阎浮提内,皆将病人以示王子,王子手触,病皆除差,安隐快乐。目连!人药王子于千岁中,如是治病,后则命终。命终之后诸病人来,闻其已死,忧愁涕泣:‘谁复度我病痛苦恼?’诸病人言:‘人药王子于何烧身?’问知所在,趣其烧处,出骨捣末以涂其身,即皆得差。作是唱言:‘人药王子于今犹能治诸病人。’目连!如是因缘治诸病人骨渐消尽,骨尽之后至燃身处,取地灰炭各涂其身,病皆得差。目连!如是人药王子,于大病劫,以是方便治诸病人。目连!汝谓尔时人药王子,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我于多病苦恼众生无救无依,疗治其病。我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智慧药治诸众生,毕竟尽苦。目连!我为众生受身,随可饶益即便饶益。目连!以是因缘,当知故为众生受身而作饶益。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我曾独行。时有恶兽来夺我命,欲啖我肉。我临死时,心发是愿:‘我今死后,当生于此空林泽中作大畜身。若诸恶兽夺我命者,悉皆令得充足饱满。所以者何?是诸恶兽常害小虫以啖其肉,多起杀罪而不饱足。’我时发愿,当生于此作大畜身,令诸啖肉饮血众生皆得饱足;即时死已于中化生作大畜身,令诸恶兽饮血啖肉皆得充足,如是展转百千万亿那由他世,故为受身饶益众生乃至一劫。目连!若我自说本行道时,饥渴众生以身血肉施令饱满,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不可尽。目连!我本如是于诸苦恼众生深生悲心。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我念本身,见诸苦恼众生,即作是念:‘我今不应舍而不救。’即至其所而问之言:‘汝有何苦?何所须欲?’答言:‘仁者!我等今者甚大饥渴。’我闻是已即语之言:‘汝等今须何等饮食?’答言:‘我等唯欲饮血啖肉。若能以身血肉与我,我则快乐无复病痛。’我即许之,便自割肉出血与诸众生。目连!我于尔时心无悔惜,不愁不没,但作是念:‘我今割肉亦灭尔所生死苦分。’我常长夜乐如是施,如是施已深得欢乐。以是因缘当知如来,于诸众生深有大悲。]

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如人求宝往宝洲,获宝安隐而还家,
是人心足而快乐,岂有眷属心苦恼?
诣空宝洲亦如是,获得根力禅定宝,
菩萨不住欢喜心,令诸众生离苦恼。

我们知道:例如,高贵种姓的人,为了使亲友等人幸福安乐而想求得珍宝,于是赴往宝洲,已经获得众多珍宝以后返回自己的家中,商主并不是以本身独自所得来安然维生而一丝一毫也不给其他亲友众人,使他们心不悦意。与此比喻相同,菩萨到达空性之等持的宝洲,获得了禅定之乐、五根及五力等无量功德法时,并不欢喜独自一人证得涅槃不饶益其余所有众生而令他们内心忧苦,因为正是为了众生的利益才修行那些法的缘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净戒波罗蜜多分》云:

[“又,满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便,入深山窟求无价宝。彼入未久便见两边有诸少价金银等宝,俱见不取渐次前行;复见两边有多价宝,一见贪著荷负而还,一见不取更复前进,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多所饶益。如是菩萨作大方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种: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由爱味故精勤摄受,远离所求一切智智,退失无上正等觉心;如彼初人见少价宝虽不贪著,而见多价贪著持还失无价宝。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由不爱味便不思惟,由不思惟便不修习,既不修习方便厌舍。所以者何?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碍所求一切智智;声闻、独觉功德善根,虽出世间而但自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于彼善根不乐修习。由斯超越彼二乘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如彼后人见少价宝及多价宝俱不贪著,渐次深入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既不贪染世间善法,于二乘法亦不爱味,由斯渐次趣大菩提,修多百千难行苦行,供养恭敬无量如来,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至极圆满得一切智,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如无价宝多所饶益。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闻二乘种种功德,而能了达皆非究竟,虽能取证而深厌舍,虽深厌舍而能巧说,方便饶益彼类有情,令善修行证涅槃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能不摄受二乘功德,精进修行诸菩萨行,趣证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利益安乐。”]

菩萨在因地时,也曾涉险入海,求索如意宝珠,来救济那些乏财苦命的群生,成就无上菩提后,又以法宝如意珠,来救世济民,普利群生。

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的《生经·佛说堕珠著海中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时诸比丘,于讲堂上坐共议言:“我等世尊,从无数劫精进不懈,不拘生死五道之患,欲得佛道救济一切;用精进故,超越九劫,自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吾为蒙度,以为桥梁。”时佛遥闻比丘所议,起到讲堂,问之:“何论?”比丘白曰:“我等共议,世尊功德,巍巍无量,从累劫来,精进无厌,不避诸难,勤苦求道,欲济一切,不中堕落,自致得佛。我等蒙度。”

佛告比丘:“实如所言,诚无有异。吾从无数劫以来,精进求道,初无懈怠,愍伤众生,欲度脱之,用精进故,自致得佛,超越九劫,出弥勒前。我念过去无数劫时,见国中人,多有贫穷,愍伤怜之。以何方便,而令丰饶?念当入海获如意珠,乃有所救。挝鼓[4]摇铃,‘谁欲入海采求珍宝?’众人大会,临当上船,更作教令:‘欲舍父母,不惜妻子,投身没命,当共入海。’所以者何?海有三难:一者、大鱼长二万八千里、二者、鬼神罗刹欲翻其船、三者、掁[5]山。故作此令得无怨。适更令已,众人皆悔。时五百人,心独坚固,便望风举帆,乘船入海,诣海龙王,从求头上如意之珠。龙王见之,用一切故,勤劳入海,欲济穷士,即以珠与。时诸贾客,各各采宝,悉皆具足,乘船来还。海中诸龙及诸鬼神,悉共议言:‘此如意珠,海中上宝,非世俗人所当获者。云何损海益阎浮利?诚可惜之!当作方计[6]还夺其珠,不可失之至于人间。’时龙鬼神,昼夜围绕若干之匝,欲夺其珠。导师德尊,威神巍巍,诸鬼神龙,虽欲翻船夺如意珠,力所不任。

“于时导师及五百人,安隐渡海。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咒愿海神,珠系在颈。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珠堕海。导师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难,勤苦无量,乃得此宝,当救众乏,于今海神,反令堕海。’敕[7]边侍人:‘捉持器来,吾𢍶[8]海水,至于底泥,不得珠者,终不休懈。’即器𢍶水,以精进力,不避苦难,不惜寿命,水自然趣,悉入器中。诸海龙神,见之如是,心即怀惧:‘此人威势精进之力,诚非世有。若今𢍶水,不久竭海。’即持珠来,辞谢还之:‘吾等聊[9]试,不图精进力势如是,天上天下,无能胜君导师者。获宝赍[10]还,国中观宝,求愿使雨七宝,以供天下,莫不安隐。’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五百贾客,诸弟子者是。我所将导即精进行,入于大海,还得宝珠,救诸贫穷,于今得佛。竭生死海,智慧无量,救济群生,莫不得度。”

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1] 翘足引颈:拼音qiáo zú yǐn jǐng,抬起脚,伸长脖子远望。形容盼望殷切。

[2] 甲胄:拼音jiǎ zhòu,铠甲和头盔。

[3] 怀妊:拼音huái rèn,怀胎,妊娠。

[4] 挝鼓:拼音zhuā gǔ,击鼓。

[5] 掁:拼音chéng,触及、碰撞。

[6] 方计:拼音fāng jì,方略,计策。

[7] 敕:拼音chì,告诫:申敕。戒敕。

[8] 𢍶:拼音juàn,同“㪻”,抒满也。

[9] 聊:拼音liáo ,〈副〉姑且,暂且。

[10] 赍:拼音jī,〈动〉携带;持。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