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课 二、由名字而来之魔:
由于名字因缘也会出现执著的魔业,那是什么呢?魔王波旬身著佛陀等任何一种装束来到某位修行者的近前之后,如此说道:这是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祖宗七代之间的名称。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迎合自己心里以前的意愿等,说某时你成佛的名号就是某某。现今你这位行者,具有次第乞食、但一座食等头陀功德,具足清净戒律,思维、修行等瑜伽,将来如何获得。同样,明确地提到:你以往行头陀功德等的情形也如同现在这样。听到魔所说的这番话,依靠宣讲自己功德等有名无实的因缘,而生起骄慢心的菩萨,可以知道,已完全着魔蒙蔽而生起执著心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复次,须菩提!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为名字因缘?所谓恶魔化诸异相,或时来诣彼菩萨所,作如是言:‘菩萨当知,汝父如是名、母如是名,余亲里、朋友各各如是名字,乃至七世大祖父母各如是名,汝于某方、某处、某国、某城,某族所生,其姓某氏。’又复,若性柔软、刚猛,性缓、性急,根利、根钝,恶魔即时一一能说。又,作是言:‘汝于先世亦曾修习头陀功德,所谓(1)受阿囉拏法[2]、(2)常行乞食、(3)著粪扫衣、(4)饭食已后不复饮浆、(5)常一坐食、(6)常随敷座、(7)但持三衣、(8)住尸陀林、(9)坐于树下、(10)坐于空地、(11)常节量食、(12)常坐不卧,具修如是头陀功德。又复,少语喜足,远离愦閙,若语言时柔软可爱,乃至不受涂足油等。汝于先世具修如是种种功德,今世亦有如是功德见法知法,汝已决定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安住不退转地。何以故?汝已具有诸功德故。汝既具足如是功德相貌,是故应知于先佛所已得授记。’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即作是念:‘我已从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是安住不退转者。何以故?今此所说我有如是头陀功德诚无异故。’是时恶魔知彼心所念已,又复别化种种异相,所谓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长者,乃至菩萨父母、兄弟、亲里、朋友,随所化已,住菩萨前咸作是言:‘汝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已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住不退转地。何以故?汝已具足如是功德相貌故。’须菩提!彼菩萨闻诸化人如是语已,不能觉知是魔所化,即时起增上慢及诸慢心,由慢心故增长贡高,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余菩萨,自谓已从先佛得记,余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授记。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于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不得善法而为开导,为诸恶友共所护助,于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转复坚固。是菩萨于二地中随堕一处,若声闻地、若缘觉地。须菩提!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住,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由此因缘为魔所缚。须菩提!是故当知斯亦名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此复云何?所谓恶魔或时化现诸苾刍相,来菩萨所作如是言:‘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如是。’而彼苾刍所说名字,与其菩萨本所愿乐得菩提时名字无异,是菩萨以无智故,又复不具善巧方便,闻此语已即作是念:‘今此苾刍快哉所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如我所愿无异无别,我今无复起诸疑惑。’是时菩萨作是念已,随魔所化苾刍语言而生信受。以是因缘为魔所著,魔所著故,起增上慢及诸慢心,由慢心故增长贡高,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余菩萨,自谓已从先佛得记,余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受记。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于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不得善法而为开导,为诸恶友共所护助,于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转复坚固。是菩萨于二地中随堕一处,若声闻地、若缘觉地。须菩提!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住,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由此因缘为魔所缚。须菩提!是菩萨应当悔舍如先所起种种慢心,菩萨设能悔是心已,亦复久久堕生死中,若复后时得善知识而为开导,还因般若波罗蜜多故,渐能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起诸慢心罪极重故。譬如苾刍犯四根本最极重罪[3],若一、若二,即非沙门、非释种子。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其所获罪亦复如是。须菩提!且置是四根本罪,当知所有五无间罪[4]最极深重,若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者,其所获罪过复深重,而此菩萨是即名为大无方便,不能如应觉了魔事。须菩提!是故当知彼诸恶魔,能以如是微细因缘,作彼魔业坏乱诸菩萨摩诃萨,菩萨于此应当觉知,觉已远离。”]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菩萨品》云: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5]。’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6]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7]而与。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8],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谦下礼贤,乐超脱三界,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涅槃,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以方便引导众生,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当自己依于、安住在不与他人接触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深山、远离城区的阿兰若以及无人的静地、林间之类的任何一处时,心里这样想:身居寂静处,受到如来高度赞叹,我住在静处。以寂静的因而产生骄傲自满心,自我赞扬、诋毁不住在静处之他人的这种菩萨,要知道,已经中魔诱惑或动摇相续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厌彼愦閙乐欲远离时,诸恶魔即化异相,来菩萨所作如是言:‘若远离者,应当往彼山岩树下空寂旷野,如是修习是真远离,此远离行佛所称赞。’须菩提!我不说诸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是真远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不名远离者,复有何相说名菩萨摩诃萨是真远离?” 佛告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有善巧方便,为一切众生行大慈大悲行,远离声闻、缘觉之心,虽近聚落亦名远离,或在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亦名远离。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者是真远离,如是远离我所听许。菩萨应当于昼夜中常修如是真远离行。须菩提!若如恶魔所赞,菩萨但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为远离者,而彼菩萨虽如是远离,不能远离声闻、缘觉之心,非真远离。虽修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圆满一切智智。当知是为杂乱行者,身、语、心业不得清净,无慧方便,无大悲行。由自三业不清净故,而返于彼近聚落住者生轻慢心。”]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云: [佛告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喻持戒影像。” 迦叶白言:“云何四种破戒?” “迦叶!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别解脱戒,善知禁律,于微细罪深生怕怖,恒依学处说戒清净,身、口、意业具足无犯,食离邪命。此有其过。所以者何?执自功能成戒取故。迦叶!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善知禁律常持戒行,密用三业。彼有身见,执情不舍故。迦叶!此是第二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恒行慈心悲愍有情,具足慈善;闻一切法无生,心生惊怕。迦叶!此是第三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行彼十二头陀大行具足无缺;而有我心住着我人之相。迦叶!此是第四破戒喻持戒影像。迦叶!此四种破戒喻持戒影像。] 《出曜经·心意品》云: [观身如空瓶,安心如立城, 以叡与魔战,守胜勿复失。 观身如空瓶者,犹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虽可受盛亦不久停;此四大身亦复如是,恒苦败坏不得久停。如彼朽弊[9],亦盛于好亦盛于丑会归磨灭;就彼灰聚;此危脆身亦复如是,亦受于好亦受于丑,所受善者诸善功德璎珞其身,所受恶者舍于善行染污其心,命终之后浪[10]在丘冢[11]。是故说曰:“观身如空瓶也”。 安心如立城者,所以立城牢固深堑[12]者,但厌患群贼盗窃民物;心亦如是,厌患诸结使所缠裹故。城则牢固贼不得便,心正不邪结不得便,是故说曰:“安心如立城也”。 以叡与魔战者,伎术以备六艺具足,则能与彼自在天子共战,是故说曰:“以叡与魔战”也。 守胜勿复失者,以胜婬、怒、痴无复余想,恒系意在前无他异心,是故说曰:“守胜勿复失”。取要言之,观世亦尔。 观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马, 以叡与魔战,守胜勿复失。 犹若聚沫生生便灭不得久停,此四大身亦复如是,聚则为人散则为气,本由父母得有四大,推其本末皆虚皆寂,推之不见其前,寻之不见其后;生生而灭、生生而生,灭灭而灭、灭灭而生,生不见生、灭不见灭,凡夫所习颠倒不寤[13],是故说曰: “观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马, 以叡与魔战,守胜勿复失。” 取要言之,观世亦尔。] [1] 忻:拼音xīn,〈形〉 假借为“欣”。心喜。 [2] 阿囉拏法:即阿兰若。为梵语Aranyaka或Aranya的音译。译曰‘无诤处’、‘寂静处’、‘林野’。原指远离村落的人住处,后指一般佛教寺院。《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云:“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也作“兰若”、“阿兰那”、“阿练若”、“阿练儿”。 [3] 四根本最极重罪:即指淫、杀、盗、妄四根本戒。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云:“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根本。如依大地,一切药谷、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间美味;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4] 五无间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云:“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于此五无间中,随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 [5] 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三不坚法。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 《本事经》云: 如世有智人,以贱而贸贵,正见者亦尔,以不坚易坚。 知此财身命,不净不坚牢,求清净坚牢,世出世间乐。 天上财身命,是世净坚牢,证常乐涅槃,是真净坚法。 [6] 娆固:拼音ráo gù,是指扰乱蛊惑。 [7] 俯仰:拼音fǔ yǎng,指低头与抬头之瞬息间。 [8] 自娱:拼音zì yú,自求娱乐。 [9] 朽弊:拼音xiǔ bì,亦作“ 朽敝 ”。释义为朽坏,朽败。 [10] 浪:拼音làng,〈形〉破烂。这府里希罕你的那朽不了的浪东西?——《红楼梦》 [11] 丘冢:拼音qiū zhǒng,坟墓。 [12] 深堑:拼音shēn qiàn,意思是深沟,还有深挖壕沟的意思。 [13] 寤:拼音wù,古同“悟”,理解,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