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78

第七十八课


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一、宣说内寂静: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虽住城隍聚落中,不求声闻缘觉证,
此心为度众生故,我说是名为菩萨。

时常始终如一居住在如古印度的里帕(胜身)等之类的村落,鹿野苑、瞻巴嘎[1]等一类的城邑,巴札勒布札等之类的都市,在那里成熟一切有情,精进于菩提道的菩萨,永远不会生起希求阿罗汉和独觉的果位,这才称为善逝之子菩萨的真正寂静——真远离。

仅仅做到身体远离繁杂即身寂静,还不能达到心远离垢染。内心安住于远离自私自利和劣道的心态,也就是安住于最殊胜的寂静之中,比如《圣宝箧经》中记载:往昔圣者文殊菩萨立誓要跟大众一起结夏安居,却没有住在舍卫国祇桓精舍的僧团之中,而在波斯匿王的王妃当中,成熟众生。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须菩提!彼菩萨虽近聚落,非杂乱行。何以故?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故。身、语、心业皆悉清净,有慧方便具大悲行,虽近聚落是真远离。]

《大方广宝箧经》云:

[时大德迦叶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希有神通。舍利弗!尔时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时文殊师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2]!从宝王世界宝相佛所来!欲见佛释迦牟尼供养恭敬。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夏坐三月。我时不见文殊师利,若如来前、若众僧中、若于食时、若说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见之。过三月已,临自恣[3]时乃见其面。

我即问言:‘文殊师利!何处夏坐?’

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住在是[4]舍卫大城波斯匿王后宫一月,复一月住童子学堂,复一月住诸婬女舍。’

我闻是已心甚不悦,即作是念:‘云何当共是不净人而作自恣[5]?’

我即出堂,便击楗槌[6]欲摈文殊师利童子。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诃迦叶今者何故打楗槌也?’

白言:‘世尊!我已见之,欲摈于我。’

佛语文殊师利童子:‘今可现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声闻心得清净,勿于汝所生不净心。’于时文殊师利童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现一切佛土。文殊师利入三昧时,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悉打楗槌。

于时世尊即问我言:‘摩诃迦叶!汝今何故打于楗槌?’

我言:‘世尊!文殊师利自说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后宫及婬女舍。”为摈是故打于楗槌。’

尔时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观十方世界,为见何事?’我时遍观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而打楗槌,欲摈文殊;是一切处亦有文殊在佛前坐。

佛告我言:‘汝今欲摈何处文殊?为此世界?为十方界?’

我时即礼佛世尊足,作如是言:‘听我悔过。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萨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我从佛所成有量智,而欲度量无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槌。’

佛告我言:‘摩诃迦叶!汝之所见十方世界文殊师利,亦复夏三月住王后宫及婬女舍。此间文殊师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转无上正道,复有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而调伏之,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我时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师利为说何法,乃能如是教化众生?’

佛言:‘迦叶!汝今可问文殊师利,自当答汝。’

我时即问文殊师利:‘汝说何法教化调伏如是众生?’

彼答我言:‘非唯说法教导众生。大德迦叶!或有众生以娱乐乐而调伏之,或以护持,或以威伏,或以财摄,或以贪求,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身,或现护世身,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或以软语,或以粗语,或二俱用。或以讁罚[7],或以密益,或现作子。何以故?大德迦叶!众生有于杂种之行,以杂种法而调伏之。大德迦叶!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所调伏有几众生?’

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所调伏,等如法界。’

我又问言:‘法界几许?’

文殊答言:‘如众生界。’

我又问言:‘众生界者复有几许?’

即答我言:‘如虚空界。如是迦叶!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别异。’

我又问言:‘文殊师利!佛空出世无所调伏。’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如人热病,是人种种妄有所说。是中宁有天鬼持耶?有大明医饮彼人酥,热病即愈止不妄说。于意云何?是中颇有天鬼去不?’

我言:‘不也。文殊师利!由饮苏故热病除差。’

‘大德迦叶!是良医者多利彼不?’

我言:‘如是。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世间如是,颠倒热病,无我我想。住我想已,流转生死。是故如来出现于世,随彼形色应解法门,知解我想断于颠倒,为彼众生而演说法。既闻法已,除一切想无所执著。知解想已,越度诸流[8]到于彼岸,名为涅槃。大德迦叶!于意云何?是中颇有我及众生、寿命、养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

我时答言:‘无也。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为是利故如来出世,但为显示平等想故,不为生、不为灭,但为解知烦恼不实。’

我时语言:‘文殊师利!菩萨所作甚为难有,所谓观知众生之性毕竟寂静,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不舍庄严、不没不出。众生之性毕竟涅槃,犹复能发大誓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菩萨庄严等同如如。’

我又问文殊师利:‘愿说菩萨发大庄严。’

文殊师利言:‘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有三十二。何等三十二?(1)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如梦空性故。(2)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庄严,无我相故。(3)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4)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5)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解达诸法平等相故。(6)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7)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8)菩萨所有一切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9)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相故。(10)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11)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静相故。(12)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13)菩萨无碍般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14)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所作相故。(15)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16)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道虚空相故。(17)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18)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苦乐相故。(19)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无疑相故。(20)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21)菩萨观阴犹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22)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故。(23)菩萨观入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24)菩萨不著三界发大庄严,无樔窟故。(25)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26)菩萨大悲发大庄严,不退相故。(27)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故。(28)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出道相故。(29)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30)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忍相故。(31)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及舍声闻、缘觉地相故。(32)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如是迦叶!是名菩萨三十二种发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以是庄严自庄严者,是四大体可易其性,而是菩萨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我即答言:‘发大庄严犹尚不退,况三十二?文殊师利!声闻法中无有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是故声闻无大庄严,如诸菩萨乃至名字。大德迦叶!于意云何?如大健夫以诸铠仗善自庄严执持利刀,有怯弱人粗自庄严。是二庄严可相比不?’

我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以是义故,大德迦叶,菩萨庄严,一切声闻及诸缘觉之所无有。’

说是菩萨大庄严时,万二千天子发于无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见文殊师利童子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如是无量。”]

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五百由旬山险深,共诸恶兽多年住,
若见逼迫著我慢,若无分别知菩萨。

在大约五百由旬以内无有人来人往的幽静深山——空无一人、布满毒蛇、难以呆住的地方,住了俱胝多年,然而不知内在真实寂静的菩萨,自己有了增上慢,混杂下劣作意而居住。其原因是,寂静就是不相混杂的意思。如果问:与什么不能混杂呢?菩萨的相续不能与过分贪执自我、作意劣道相混杂,不知晓这样的寂静而单单是以身体寂静而傲慢,懈怠利益众生,那就成了内心与违品的烦恼同流合污,所以并不是安住于寂静之中。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若于如是修真远离行者返生轻慢,当知是菩萨虽得禅定、解脱、神通、智慧、三昧等法,而亦不具善巧方便。须菩提!菩萨虽在百由旬外旷野空寂等处,纵经一岁百岁乃至百千俱胝那庾多岁,设过是岁修远离行终无利益。如我所说真远离行彼不能知,不能深固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善巧方便,但以寂静为真远离。若求佛道者贪著依止,如是远离我不听许,亦不能令我心生喜。何以故?如我所说远离行中,即不见有如是远离行人名真远离。]

以前,华智仁波切云游四方时,在一个特别寂静的山洞里遇到了一位修行人。华智仁波切到洞口时,那位修行人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你生在哪里?名字叫什么?”

华智仁波切一一回答:“我从后面来,往前面去,生在人间,名字叫无作瑜伽士。”

然后华智仁波切问:“你居住在这里多少年了?你修的是什么法?”

那位老修行人特别傲慢地说:“我现在已经闭关20年了,修的法是安忍波罗蜜多。”

华智仁波切故意说:“听说你没有修安忍,是个大骗子,骗了不少信徒。”

那个长期住阿兰若修行的人马上大发雷霆地批评说:“你是不是专门到这里来干扰我?我在这里闭关修行,你特意来找麻烦,你到底想干什么?”

那个时候,华智仁波切哈哈大笑地回答说:“可以、可以,你修安忍波罗蜜多20年,结果还是很不错啊!”然后华智仁波切就一边笑着一边离开了。

以上短小的公案就说明了一切所谓在阿兰若——寂静处实修者的所为了。

所谓的实修:首先当为普利遍虚空界的一切唯母有情,发愿成佛的大乘心,然后要切实修行断除自利作意,一味利他的四摄六度,才算是大乘的实修,否则都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空穴来风罢了。

《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雀离寺[9]有一长老比丘,得阿罗汉道,将[10]一沙弥,时复来下入城游观,衣钵大重令沙弥担随其后。沙弥于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兴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为胜!’我今当发菩萨心。”适作是念,其师即以它心智,通照其所念,语沙弥言:“持衣钵来。”沙弥便持衣钵授与其师。师语沙弥:“汝在前行。”沙弥适在前行,复作是念:“菩萨之道甚大勤苦,求头与头、求眼与眼,此事极难非我所办,不如早取罗汉疾得离苦。”师复知其所念,语沙弥言:“汝,汝担衣钵还随我后。”如是三返,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师答曰:“汝于菩萨道三进故,我亦三返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后。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阿罗汉者,不可为喻也。”]


[1] 瞻巴嘎:古印度六大城市之一。

[2] 娑婆世界:拼音suō pó shìjiè,译曰堪忍刹,三千大界。此界中的众生不畏烦恼,菩萨尤为大志,故名堪忍刹。

[3] 自恣:拼音zì zì,指佛教僧团每年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因那一天会举行忏悔集会,请人随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也。”

[4] 是:拼音shì,〈代〉此,这。

[5] 自恣:拼音zì zì,随意。

《弥沙塞五分戒本》云:“是比丘不受,后自恣请,为好故,往至居士、居士妇所,作是言:‘为我办如是衣直。’”

[6] 楗槌:拼音jiàn chuí,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椎之规则,称为鼓仪。依《五分律》卷十八载,诸比丘布萨时,若到时不集,荒废坐禅行道,佛乃唱“时至”,敲打揵椎,或击鼓、吹螺集众。

[7] 擿罚:拼音tī fá,责罚。

[8] 诸流:即四流。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二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9] 雀离寺:即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厘大寺、雀离大清净寺,古代新疆著名佛寺。遗址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北。约建于东汉初年。魏晋时是龟兹地区最大的佛寺,有僧人170人,由高僧佛图舌弥住持。戒法清严。鸠摩罗什之母在未出家之前常常至此听讲佛法。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鸠摩罗什在此出家。唐代高僧莲花精进、悟空等都到过这里。宋、元时尚有佛事活动。约毁于13世纪。

[10] 将:拼音jiāng,〈动〉带领。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