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79

第七十九课


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一、真实宣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菩萨住彼为世间,得力解脱三摩地,
彼著山野寂静行,此亦知彼魔所作。

某位菩萨精勤利益众生,获得四禅、五力、五根、三解脱门等持以后,周游聚落、城邑,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而示现种种事业。另有不了知他的甚深密行之人,轻蔑地认为这并非在行持寂静,佛说这种造作者是住于魔的行境——魔有机可乘的处境中,如《佛说诸法无生经》等中记载往昔说法比丘净行与行慧的公案一样。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若于如是修真远离行者返生轻慢,当知是菩萨虽得禅定、解脱、神通、智慧、三昧等法,而亦不具善巧方便。须菩提!菩萨虽在百由旬外旷野空寂等处,纵经一岁、百岁乃至百千俱胝那庾多岁,设过是岁修远离行终无利益。如我所说真远离行彼不能知,不能深固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善巧方便,但以寂静为真远离。若求佛道者贪著依止,如是远离我不听许,亦不能令我心生喜。何以故?如我所说远离行中,即不见有如是远离行人名真远离。]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所译的《佛说诸法本无经》云:

[善家子!于先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无数、广大、无量、不可思、不可量,过已复过,于彼时节有佛出世,名迷留上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教师、佛、婆伽婆。彼如来寿量九十九俱致那由多百千岁。彼世界名金焰影,其彼佛土皆用金作,亦以三乘令众生涅槃。何者为三?所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彼如来第一集会,声闻有八十俱致那由多百千,彼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应作者作,所作已办,弃舍重担,得到自利,尽诸有结,以平等智得善解脱。第二集会,比丘有七十俱致那由多百千。第三集会,比丘有六十俱致那由多百千。第四集会,比丘有二十五俱致那由多百千,又,倍上数比丘尼集,又,倍上数忧波塞迦集,又,倍上数忧波斯迦集,又,倍上数诸菩萨集。彼诸菩萨具足无生法忍,巧出无边三摩地道,得无边门总持,转不退转法轮,何况初乘发行菩萨?于中复有无量、无数独觉乘者。善家子!于彼时节,彼佛有无量、无数、无算诸声闻众。

善家子!彼金焰影世界,若树、若柱,彼皆七宝所成。彼树出如是声,所谓:空声、无相声、无愿声、无生声、无所有声、无相貌声,彼出如是等声。于中如是等声出时,彼诸众生其心解脱。彼如来灭度千岁正法住已,彼声亦不复出。

善家子!彼迷留上王如来、应、正遍知,劝请说法比丘名净善行,令其说法尔乃灭度。善家子!彼时复有说法比丘名善行意,其人具足善净戒聚,复得世间五通[1]胜智,亦能转诵毗那耶[2]藏;彼比丘复有严炽苦行,信乐廉俭[3]领众说教;彼安立住处已于中止住[4];彼之徒众善住戒聚,信乐头多[5]功德及以减省[6];彼比丘亦发勤行而离于菩提心。彼有余菩萨众,亦教以威仪道,令其相应;见有所得而行教化,取诸行无常、取诸行苦、说诸行无我;彼无巧慧,于菩萨行亦无善巧;彼比丘虽尔而善根具足。又,彼说法比丘净善行者,善知众生各各别根,彼所有众不重头多功德及以减省,乃于无所得忍善巧方便。

善家子!尔时说法比丘净善行者,与其徒众到善行意比丘住处止宿,然亦以时数数入村,愍众生故,村中食业作已而出,彼令多百千家已作净信。

彼之徒众亦善化导,到众生所为其说法,令多百千众生建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善行意所有徒众,喜乐修定不数入村。尔时善行意比丘,于净善行说法者及徒众边,不净心生而言:‘此是懒堕比丘,常数入村。’即鸣犍迟[7]集比丘众,自作制住:‘汝等一莫入村。’向净善行所有徒众,作如是言:‘汝等不善知行、不少言语,何因汝等数数入村?诸佛世尊赞叹许可住阿兰拏[8],汝等莫到他家,汝等应住思惟定乐。’

善家子!尔时净善行比丘所有徒众,于善行意比丘所制言教不顺其转,复数入村,为成熟众生故。善家子!时彼比丘从村出已,彼善行意比丘复鸣犍稚集比丘众,作如是言:‘汝等若更入村,于此住处不得共住。’善家子!时净善行说法者,护彼比丘故,于自徒众告言:‘汝等一莫入村。’时彼村中所有众生,是彼比丘所成熟者,彼等不见诸比丘故,悉怀热恼善法损减。

善家子!时净善行说法者,彼三月过已,从住处出到别住处,及共徒众复入村城、国邑、王都,入已为诸众生说法。善家子!时善行意比丘,复见净善行说法者数入村家,亦见彼众本性威仪入他家中。彼复唯有不净心生:‘今此比丘恶戒、破戒,自身既尔徒众亦然,此秃何有菩提?唯是诈诳。’便告多人作如是言:‘此比丘杂行、去菩提远,贵重利养染着他家。’

善家子!尔时善行意比丘于他时死。然其死时,以于彼边不净心生,作业熟故,堕阿毗至大泥犁耶中。经九十九俱致百千劫在大泥犁耶中,所有大泥犁耶苦皆具受已,于六十三百千生中常得诽谤;于三十三百千生中行出家已,还退在俗。以彼余业障故,于无垢焰如来、应、正遍知教中出家,寿量既长,于俱致百千岁如救头然发勤修行,犹未曾得随顺道忍。复多百千生中暗钝,以彼余业故。

善家子!彼时说法比丘名净善行,汝莫异见。何以故?不动如来即是彼时说法比丘名净善行。善家子!彼时说法比丘名善行意,汝莫异见。何以故?我身即是彼时说法比丘名善行意。我于彼所乃至微细方便,于中不净心生已,作此业障堕大泥犁耶中。

善家子!有如是微细业障。善家子!若有菩萨不欲如是业障者,于第二菩萨所诸修行中不应违背,诸作业中皆当信顺。应生如是心:‘我不知他心,众生所行是亦难知。’善家子!如来见是义故,说如是法于富伽罗[9],‘富伽罗所不应选择,唯我能选择富伽罗及余似我者。’善家子!若欲自护不应选择有所行者,不于他所而作遮碍[10]此如是相,当于佛法勤作相应,昼夜勤念与法相应。善家子!发行深心菩萨,不应复于他所而作遮碍,当勤随顺相应修行。’

善家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若有菩萨令彼安立十善业道;若有菩萨独到闲处,乃至一弹指顷信诸法一相道,若问、若共议、若说、若教诵、若自诵,此生福德过多于彼。何以故?善家子!菩萨摩诃萨因此道故得净业障,诸众生中远离爱憎速到遍智。”]

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菩萨之寂静[11],妄念揣度坏自己。
虽住城隍及山野,乐佛菩提离二乘,
修如是行利世间,一念如秤名菩萨。

任何菩萨无论是住在村落或者寂静处,内在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心而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这种方式就是实际利益众生菩萨的真正寂静,其他菩萨不知此理而对具备如此寂静的菩萨以妄念揣度他的境界,觉得这不是安住于寂静……如此一来,他将毁坏自己已得与未得的功德。

因此,佛在诸经中说:“除非我与如我者以外,补特伽罗不能筹量补特伽罗。”“菩萨当观察自相续而莫寻他之过失。”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辩魔相品》云:

[“又,须菩提!有诸恶魔见彼住空寂处修远离行者,即到其所于虚空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修者真远离行,如来称赞汝修是行故,令汝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闻空中声所称赞已,从彼空寂旷野等处来至聚落,见余菩萨柔和善顺修持梵行,远离声闻、缘觉之心三业清净者,即起轻慢作如是言:‘汝等是为愦閙行者,汝所修行非远离行。’须菩提!彼住空寂菩萨以真远离行为愦閙行,以愦閙行为真远离行,以其过恶故,所应恭敬者而返轻慢,不应恭敬者而返恭敬。何以故?彼作是念:‘我住空寂旷野等处,有诸非人念我故来、助我故来。汝近聚落住者,何有非人来助念汝?’作是念已,于余菩萨起轻慢心。须菩提!当知此人是为菩萨中旃陀罗、菩萨中过恶者、菩萨中污行者,是为形像菩萨,亦名贼住沙门,亦名沙门形贼,亦名不净法者,亦名非礼法者。以是相故,当知是为初发心者,是故一切世间诸天、人等所不恭敬。何以故?我说彼人是增上慢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人不应亲近。

又,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不舍一切众生、爱乐一切智、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不应亲近如是等人。须菩提!求菩提者于诸魔事常应觉知,觉已远离。于一切时常生厌离怖三界心,但为利乐一切众生,引示众生所有正道,令诸众生圆满正果住法实性。又复于诸众生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菩萨常作是愿:‘愿我当于一切时、一切处远离如是一切魔事,设或暂起速令除灭。’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智力。须菩提!当知如是等皆说菩萨摩诃萨觉知魔事真远离相。”]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十回向品》云:

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

<文殊化贫女,教示平等心>

南北朝后魏时代,五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无人我之分别。

一天,一位穷苦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面跟着一只狗,身无多余之物,来到无遮斋会现场。因为身无分文,她剪下一撮头发交给寺里住持说:

“我只有这些头发供养三宝了,请勿拒绝!”

法印法师收下了贫女的供养,贫女说:“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

虽然开斋时间未到,法师还是满足了贫女的要求,取了三份食物,用意是让女人和两个幼儿都能饱食一餐。

但女人说:“还有我这只狗,它也得吃一些东西才行啊!”法师略显无奈,又从里面拿出一些食物,勉强地交给女人。

女人又说:“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吃。”

此时,法师禁不住怒斥道:“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滥贪美味之心,不觉得太过份了吗?”

被斥责了的贫女,说了一偈: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立刻腾身踊上虚空,示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狗化为他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也化成二位侍者。在云光飘渺,若隐若现当中,又复说偈: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

这首偈的意思是:众生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外在的身体,无奈心中仍然存著爱憎之心,怎么可能入道呢?

当时参加斋会的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蹟,都感动悲泣,向空中请求大圣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

空中传来了偈语说: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

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后法师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宝塔来供养。这所宝塔现仍屹立在大塔院寺的东侧。​​​

文殊菩萨示现贫女乞斋,教导我们要学习平等心,唯有不做分别的真平等心,方能与佛菩萨的智慧相应!当时留下的头发,被供奉在发塔中,还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偈语: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

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北齐·僧璨大师为禅宗三祖,其〈信心铭〉有一段很有名的偈颂: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告诉我们什么是究竟之道。真正的慈悲,应该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真理由于人起了爱憎心,有喜欢、不喜欢,就远离真理了。如果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自然就能契入佛法,洞彻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中,也讲述了一则,婴愚者实难辨别贤愚的公案。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诤竞者闻断结名,所诤事解,若人欲得供养恭敬,应断诸使。

我昔曾闻,有差老母,入于林中采波罗树叶卖以自活,路由关逻,逻人税之。于时老母不欲令税,而语之言:“汝能将我至王边者,税乃可得,若不尔者终不与汝。”于是逻人遂共纷纭往至王所,王问老母:“汝今何故不输关税?”老母白王:“王颇识彼某比丘不?”王言:“我识,是大罗汉。”又问:“第二比丘王复识不?”王言:“我识,彼亦罗汉。”又问:“第三比丘王复识不?”王答言:“识,彼亦罗汉。”老母抗声而白王言:“是三罗汉皆是我子,此诸子等受王供养,能使大王受无量福,是即名为与王税物。云何更欲税夺于我?”王闻是已叹未曾有。“善哉老母!能生圣子,我实不知。知彼罗汉是汝子者,应加供养恭敬于汝。”

于是老母,即说偈言:

 “吾生育三子,勇健超三界,

悉皆证罗汉,为世作福田。

王若供养时,获福当税物,

云何而方便,税夺我所有?”

王闻是偈已身毛皆竖,于三宝所生信敬心,流泪而言:“如此老母宜加供养,况税其物?”

王说偈言:

“自从今已后,如斯老母比,

生子度三有,器堪受供养,

不听税财物,咸应加恭敬,

设有同伴侣,驼驴及车乘,

多载众珍宝,为此老母故,

不应格税彼。况此一母人,

单己卖树叶,更无余钱物,

而当有税夺?设我山岩窟,

经行修道处,行人于彼中,

灭结断诸漏,尚应敬彼处,

尊重而供养。况如此老母,

能生圣子者,而当不修敬?”]

    薄地的凡夫因缺乏慧眼,很难识别贤圣与凡愚的所作所为。所以作为佛法的初学者,最好还是恒修净观为妙,不妄加评论他人是非。


[1] 五通: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识宿命。

[2] 毗那耶:梵语Vinaya,也译为鼻那夜、毘那耶、毗尼、毗奈耶、毗尼耶(毘为毗的异体字,故可通用)、鞞尼迦,意译为律,佛教术语,即是佛教戒律之意,为学处与轨则的制立。

[3] 廉俭:拼音lián jiǎn,清廉节俭。

[4] 止住:拼音zhǐ zhù,住止;停留。

[5] 头多:即头陀。头陀是梵语,是抖擞的意义,这是过着极端刻苦生活的称呼。十二头陀行中,衣著方面有二:但三衣、粪扫衣。饮食方面有四:常乞食、不余食、一坐食、节量食。住处方面有五:住阿兰若、塚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地坐。睡眠方面有一:即常坐不卧。

[6] 减省:拼音jiǎn shěng ,减少省去。

[7] 犍迟:拼音jiàn chuí,又作犍槌,犍地,犍椎。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椎之规则,称为鼓仪。依《五分律》卷十八载,诸比丘布萨时,若到时不集,荒废坐禅行道,佛乃唱“时至”,敲打揵椎,或击鼓、吹螺集众。

[8] 阿兰拏:即阿兰若,阿兰若原意是指森林,引申的意义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无事处”。修行头陀行的僧人,通常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作为清静修道之所,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坟场等平常人厌恶远离的地方,也经常被当成是阿兰若。因此他们又被称为阿兰若比丘,或是森林比丘。

[9] 富伽罗:即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

[10] 遮碍:拼音zhē ài,阻碍。

[11] 利生菩萨之寂静:原译为“利生寂静之菩萨”。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