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80

第八十课


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一、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有大智者依师学,速疾得证无上觉,
亦如良医除众患,学从善友心无疑。

对于寻觅正道者来说屡屡出现魔业,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应当依止外摄持和内摄持。

它是指什么呢?依止者,是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之意乐并且善巧修行其方便的行者。如何依止呢?决定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其余善知识,如同患者为了治愈自己的病而依靠其余高明良医一样,在听闻期间,也具备自己是病人、说法师是医生、正法是良药、精进修行是治病这四想,毫不懈怠地依止。依止谁呢?依止善知识。其中的“善”在这里是指大乘法。善妙宣说大乘法者就是善知识,因为善知识通过给我们开示正道、让我们认清道障魔业、宣讲超离其魔业的方便而摄持令我们不退失正道。因此,我们务必要依止善知识。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云: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亲近恭敬诸善知识。”]

龙树大士在《菩提资粮论》中云:

[亲近善知识,所谓法师佛,

劝励出家者,及以乞求辈。

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何等为四?所谓法师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闻慧故。佛世尊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佛法故。劝出家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善根故。乞求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

依止世论者,专求世财者,

信解独觉乘,及以声闻乘。

此四种菩萨恶知识,应当知之。何等为四?所谓世论者,习近种种杂辩才故。摄世财物者,不摄法故。独觉乘者,少义利、少作事故。声闻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恶知识,菩萨应当知,

复有应求者,所谓四大藏。

如前所说四种知识,是恶知识,知已应离。复有应求得者,所谓四大藏。

佛出闻诸度,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乐住空闲处。

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奉事出世诸佛,听闻六波罗蜜,以无碍心见于法师,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云:

[执金刚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求善知识?

佛言:“善男子!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

执金刚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住阿兰若?”

佛言:“善男子!成就四法住阿兰若。一者、舍离俗家,二者、远恶知识,三者、尽舍财物,四者、常摄自心。”]

《杂宝藏经·善恶猕猴缘》云:

[佛在王舍城。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依止提婆达多,常得苦恼,依止如来世尊者,现得安乐,后生善处,得解脱道。”

佛告比丘言:“非但今日,乃往过去时,有二猕猴,各有五百眷属。值[1]迦尸[2]王子游猎,围将欲至。一善猕猴语一恶猕猴言:‘我等今渡此河,可得免难。’恶猕猴言:‘我不能渡。’善猕猴语诸猕猴言:‘毘多罗树枝杆极长。’即挽[3]树枝,渡五百眷属。恶猕猴眷属,以不渡故,即为王子之所获得。尔时善猕猴者,我身是也。尔时恶猕猴者,提婆达多是。所将眷属,尔时苦恼,今依止者,亦复如是。尔时依止我者,长夜受乐,现得名称供养,将来得人天解脱。尔时依止提婆达多者,长夜受衰苦,现身得恶名称,人不供养,将来堕三恶道。是故诸比丘,应当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长夜与人安隐快乐。以是之故,应当亲近善知识。恶知识应当远离,所以者何?恶知识者,能烧燋然,今世后世,众苦集聚。”]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虽与智者共为仇郄[4]犹能利益,是故智人虽与为仇,常应亲近。

我昔曾闻,摩突罗国有婆罗门,聪明智慧不信佛法,亦不亲近诸比丘等。共余婆罗门先有斗诤,以瞋恚故诣僧坊中,诈为妄语作如是言:“某婆罗门明日于舍设诸供具,当作大会请诸比丘。”欲令比丘明晨往至其家不得饮食,令彼恶名遍于世界。时诸比丘于其晨朝往诣其家,语守门人:“汝家主人请我饮食,汝可往白。”时守门者入白主人:“今者门外有诸比丘,云大家[5]请故来相造。”主人闻已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有如是事?”复作是念:“彼婆罗门与我为怨,故为此[6]事。今虽临中,城邑极大,遣人市具供诸比丘。”作是念已,即时遣人唤诸比丘入舍就坐,设种种食而以供养。比丘食讫语檀越言:“汝今小坐,比丘之法,食讫应为檀越说法,汝虽不信,佛法应尔。”时彼主人即取小床,上座前坐。为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世为乐,乃至为说四真谛法。此婆罗门已于过去种诸善根,即于坐上见四真谛得须陀洹,而说偈言:

“咄哉愚痴力,能害于正见,

愚者不分别,宝作非宝想。

我今得胜利,分别识三宝,

真实是我宝,佛法及圣众。

我已谛睹了,得闭三恶道,

释梵诸天等,所不能获得,

我今具获得,今此婆罗门,

即名为梵天,今当得趣向,

解脱不死方。我今始获得,

婆罗门胜法。我本姓输都,

今日真输都,今日始[7]获得,

胜妙比陀法。我今得无漏,

出过诸比陀,我今真实是,

祠祀大福田。我当勤大祠,

不能善分别,可祠不可祠?

从今日已往[8],当供天中天,

多陀阿伽陀[9]。略说而言之,

今日始得利,获得人身果。

从今日已往,当随佛所教,

终更不求请,其余诸天神。

我今所学法,随顺向正道,

法及随顺法,我必得其果[10]

我今归命礼,宿世厌恶根,

曾修法向法,今获[11]其果利。

亲近善知识,法利自然成,

我若不亲近,大悲弟子者,

永当堕邪见,轮回三恶道。

若无婆罗门,为我怨仇者,

亦不得亲近,如此之圣众。

由彼瞋忿故,令我得是法,

外相似恶友,实是善知识,

恩过于父母,及以诸亲戚。

由此婆罗门,诸僧至我家,

降注于甘雨,善芽悉得生。

法雨甚润泽,洒我心埃尘,

埃尘既不起,得见真实法。

是故世间说,因怨得财贿[12]。”

自惟得大利,即受三归依。

于彼婆罗门,大设诸肴膳。]

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菩萨行佛菩提行,依彼善友波罗蜜,
此最上地能调伏,为二种事证菩提。

    问曰:所依止的内外善知识,究竟是什么呢?

答曰: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具足波罗蜜多之道,依止善知识,也就是说,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此大乘道,为此称为外摄持。他们所宣讲的这一波罗蜜多道,是所实修或修行之地或者处,所以称为内摄持。依靠外摄持、内摄持而不堕入胜乘道以外的他道,为此凭借两种摄持的这两种因将迅速证悟佛陀菩提,因为完整无缺的因已圆满的缘故。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有诸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爱乐善知识者,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耶?”

佛言:“须菩提!当知诸佛如来是菩萨善知识。何以故?诸佛能说菩萨行法及诸波罗蜜多,教示菩萨入般若波罗蜜多,是故诸佛如来为菩萨善知识。”]

世人为了获得今世的名闻利养,尚且需要依止众多精通世间法的良师益友,更何况说,我等想索求出离世间红尘的津梁妙方,而不去依止一位,了悟出世间法如佛般的善知识耶!

《法句譬喻经·明哲品》云: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13]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14],六艺[15]杂术,天文地理,医方[16]镇压[17]山崩地动,摴蒱[18]博奕[19]妓乐[20]博撮[21],裁割衣裳文绣[22]绫绮[23],厨膳[24]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谁能及者?试游诸国摧伏[25]觝对[26],奋名四海技术冲天,然后载功竹帛[27]垂勋[28]百代。”于是游行往至一国,入市观视,见有一人坐作角弓[29]析筋治角[30],用手如飞作弓调快,买者诤前。即自念曰:“少来所学自以具足,邂逅[31]自轻不学作弓,若彼斗技,吾则不如矣,当从受学耳。”遂从弓师求为弟子,尽心受学。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踰[32]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去之一国当渡江水,有一船师用船若飞,回旋上下便疾[33]无双。复自念曰:“吾技虽多未曾习船,虽为贱术,其于不知宜当学之,万技悉备。”遂从船师愿为弟子,供奉尽敬竭力劳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顺,御船回旋乃踰于师,布施财物奉辞[34]而去。复至一国,国王宫殿天下无双,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尔,自隐游来偶不学之,若与竞术必不胜矣,且当复学,意乃足耳。”遂求殿匠愿为弟子,尽心供养执持斤斧[35]。月日之间具解尺寸方圆规知,彫文刻镂[36]木事尽知,天才明朗[37]事辄胜师,布施所有辞师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国,命敌捔技[38]独言只步[39]无敢应者,心自贡高曰:“天地之间谁有胜我者?”佛在祇洹[40]遥见此人应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门,拄杖[41]持钵在前而来。梵志由来国无道法,未见沙门怪是何人?须至[42]当问。

须臾来到,梵志问曰:“百王之则[43]未见君辈,衣裳制度无有此服,宗庙异物[44]不见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

沙门答曰:“吾调身人也。”

复问:“何谓调身?”于是沙门因其所习而说偈言:

“弓匠调角,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澄静[45]清明,

慧人闻道,心净欢然[46]。”

于是沙门说此偈已,身升虚空还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洞达照耀天地,从虚空来下,谓其人曰:“吾道德变化,调身之力也。”于是其人五体投地,稽首问曰:“愿闻调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47]六度、四禅、三解脱[48],此调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艺奇术,斯皆绮饰[49]华誉[50]之事,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梵志闻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佛言:“沙门善来!”须发自堕即成沙门。佛重为说四谛八解[51]之要,寻时即得阿罗汉道。]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不得急于求成,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需要长期依止求学。

《百喻经·入海取沈水喻》云: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沈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1] 值:拼音zhí,遇到,逢着。

[2] 迦尸:即迦尸国。梵语Kāśī,是阿含经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流域,首都婆罗痆斯。迦尸的意思是“光明之城”。又称波罗奈国、婆罗痆斯国。

[3] 挽:拼音wǎn,牵引;拉。

[4] 郄【大】,隙【宋】【明】仇隙:拼音chóu xì,意思是仇恨。

[5] 大家:拼音dàjiā,奴仆对主人的称呼。

[6] 此【大】,是【宋】【元】【明】

[7] 始【大】,使【宋】【元】【明】

[8] 往【大】,去【元】【明】

[9] 多陀阿伽陀:译曰如来。

[10] (我今所学法,随顺向正道,法及随顺法,我必得其果。)四句廿字【大】,〔-〕【宋】【元】【明】

[11] 今获【大】,获今【宋】【元】【明】

[12] 财贿:拼音cái huì,钱财货物。

[13] 聪哲:拼音cōng zhé,聪慧明智。

[14] 不造:拼音bù zào,不往,不至。

[15] 六艺:拼音liù yì,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指礼、乐、射、御、书、数。

[16] 医方:拼音yī fāng,医术。

[17] 镇压:拼音zhèn yā,压紧播种后的垄或植株行间的土壤,为使种子或植株容易吸收水分和养分。

[18] 摴蒱:拼音chū pú,古代博戏。似后代的掷骰子。

[19] 博奕:拼音bó yì,掷骰子、下棋等游戏。

[20] 妓乐:拼音jì lè,指妓人表演的音乐舞蹈。

[21] 撮:拼音cuō,演奏古乐器的一种指法。

[22] 文绣:拼音wén xiù,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23] 绫绮:拼音líng qǐ,绫和绮。指薄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24] 厨膳:拼音chú shàn,饭食;饭菜。

[25] 摧伏:拼音cuī fú,折伏,制服。

[26] 觝对:拼音dǐ duì,抵对。敌对;对抗

[27] 竹帛:拼音zhú bó,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

[28] 垂勋:拼音chuí xūn,立功,垂留功勋。

[29] 角弓:拼音jué gōng,用角装饰的弓。

[30] 析筋治角:意指“制作良弓的技术”

[31] 邂逅:拼音xiè hòu,没有事先约定而偶然相遇。

[32] 踰:拼音yú,同“逾”。越过,超过:逾期。

[33] 便疾:拼音biàn jí,便利迅疾。

[34] 奉辞:拼音fèng cí,谓行告别之礼。

[35] 斤斧:拼音jīn fǔ,斧头。

[36] 雕文刻镂:拼音diāo wén kè lòu,意思指在宫室、用具等上面雕刻镂花,加以修饰。

[37] 明朗:拼音míng lǎng,很容易理解;清楚明白。

[38] 捔技:拼音jiǎo jì,角技。比赛技艺。

[39] 独言只步:拼音dú yán zhī bù,惟我独尊。

[40] 祇洹:拼音qí huán,祇洹精舍qí yuán jīng shè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相传是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向波斯匿王太子祇陀购买他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供作释迦牟尼佛居住说法的场所。而祇陀太子亦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尊。因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

[41] 拄杖:拼音zhǔ zhàng,支撑着拐杖。

[42] 须至:拼音xū zhì,犹必须,一定。

[43] 则:拼音zé,楷模;准则。

[44] 异物:拼音yì wù,珍奇的东西。特指稀有的美事。

[45] 澄静:拼音chéng jìng,清澈而又不泛波澜。

[46] 欢然:拼音huān rán,喜悦的样子。

[47] 四等: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48] 三解脱: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49] 绮饰:拼音qǐ shì,华丽的妆饰。

[50] 华誉:拼音huá yù,虚誉;虚名。

[51] 八解:《长阿含经·众集经》云:“复有八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复有八法,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