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82

第八十二课


二、其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
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譬如得食疑有毒,以虚妄见而不食,
愚人妄心生我想,以我想故有生死。

    问曰:有实法的外境不存在,那么执取它的分别心如何产生?

答曰:比如,当自己以顾虑之想而引发毒性,认为毒已入体内而明显生起中毒的分别念,尽管外境中实际毒并没有入于他的腹内,然而以那种妄念所致,觉得毒似乎已发病,也会恐慌而昏迷,如同在胆小人面前,用厉鬼的形象吓唬或者仅仅说“敌人要杀死你……”他就会瑟瑟发抖一样,虽然没有服毒,但是以自己的妄念而执著,以至于出现昏迷不醒等情况。同样,所有愚昧无知的凡夫异生,明明不存在反而执著我存在,把属于自相续的法许为我所,一直串习,从中对所谓我的对境产生非真实的我想妄念。由此所牵,出现在三有中连续感受生死的迷乱相。

境由心生,唯心所造。是故萨迦派的道果法门中,是用如下的三种窍诀渐冉引导弟子的观修:一、观法为心,二、观心如幻,三、观幻离戏。

<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中记载: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1],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2],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

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3]。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4],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5],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胜莲经》中也有一个公案说:有个婆罗门女,经常受人欺负。后来她听说一切万法唯心造,为了吓唬那帮欺负她的人,她就天天观想自己是老虎。随后不久她果然变成了老虎,把当地的人全部吓跑离家出走,最后连整个聚落都空无一人了。

清代吴升《大观录》卷十六王稚登题赵孟頫《浴马图》卷中有这样的记载:“ (赵孟頫)尝据床学马滚尘状,管夫人自牖中窥之,正见一匹滚尘马。”

话说宋末元初的时代,有一位文人才子,叫作赵子昂(即赵孟頫),他是一个文学家、博学者,又是一个画家,他喜欢画马,对马特别情有独钟。他画了好多种马,之后他要画一幅一百零八匹的《浴马图》,好不容易已经画了一百零七匹,最后的一匹,这一匹马的形状是四脚要朝天的形状。因为马的种种形状都已经画好了,只剩下四脚朝天的马还没画过。由于他喜欢马,想画马,因此也常跟马在一起,观察马的性情、表情、动作、形状等等。种种形状的马都看过了,可是四脚朝天的马没有看过,那怎么画呢?他就用心去想象、思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朝思暮想,连吃饭做事情时也在想马,想得几乎入神。有一天中午,用过了午餐,他就睡在他的床铺上想象四脚朝天的马,也依自己身体的姿势、手脚的形状来比拟马的形状,不久疲劳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管夫人[6]正好也想进入房间休息,一开房门一掀蚊帐,赫然发现床铺上不是他的丈夫赵子昂,而是一只四脚朝天的马,当下吓得一声大叫,立刻倒退,结果碰到门槛晕倒在地。变马的赵子昂被这一声惊醒了,看到妻子晕倒在地上,立即将她唤醒,并问她怎么会吓倒在地上呢?管夫人回答说她也要上来休息,可是一看床铺上不是他,而是一匹马。赵子昂就奇怪了,明明我是睡在床铺上,怎么会是一匹马睡在床铺上呢?

此时,他的法缘成熟了,他去请教佛法大德,法师就跟他开示说,所谓“三界唯心所现”,一切万物都来自于我们众生共同的业力,我们心想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业力,就会显现什么。因为你常想马,模拟马的心境以及形状,到了入神、到了极点,不知不觉身体就变为马。赵子昂他这一听就领悟了,他想到画马、想马,结果马迷就变成了马。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云: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7]绵竹[8]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9]为务,惟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

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有情世间,谓诸有情各由自业烦恼所得我事。器世间,谓由有情共业所感,下自风轮上至色究竟天宫。如孔雀等翎各种杂色,是由孔雀等不共业所感。莲花等各种杂色,是由一切有情共业所感,余亦应知。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起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如是一切众生皆由业生,业复依心,唯有心者业乃有故,其无心者,业亦无故。故众生流转,心是主要因,余则不尔。故经安立唯心为主,不立外色。]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云: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
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亦如恒说诸烦恼,于诸烦恼不著相,
烦恼清净俱无有,如是菩萨知般若。

如是尽管在实相中不存在,但执著我与我所存在,如此以自己的妄念而言染污法;如果按照万法的实相,不缘我与我所,那么就说为清净。即使这般在世俗中成为染污、清净法,但在真正的这一实相中,全然不存在补特伽罗成为染污与染污法得以清净的情况,了达了这一点的菩萨就是证悟了本来平等性的智慧度。

《合部金光明经》云:

敬礼无譬喻,说深无相义,众生失于见,世尊能济度。

世尊佛眼故,无见一法相;无上尊法眼,见不思议义。

不能生一法,亦不灭一法,为平等见故,尊至无上处。

不损生死故,愿尊证涅槃;过二法见故,是故证寂静。

世尊智一味,净品不净品,不分别界故,获无上清净。

世尊无边身,不说一言字,一切弟子众,饱满法雨故。

众生相思惟,一切种皆无,困苦诸众生,世尊普救济。

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如是众多义,世尊慧无著。

世间不一异,譬如空谷响,不度亦不灭,唯佛能了知。

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说三乘。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唐代有一位希迁禅师,他就时常以反问的方式为人开示染净无别,轮涅无二的等性般若空法。

《景德传灯录》云:

[师于唐天宝[10]初,荐[11]之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12]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师一日上堂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13]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

师曰:“会佛法人得。”

曰:“师还得否?”

师曰:“我不会佛法。”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云:

于无数劫修众行,度脱无量诸众生,

众生自性不可得,实无众生可度者。

譬如世间大幻师,化作无边千亿众,

还复害此诸化人,于此幻化无增损。

一切众生如幻化,求其边际不可得,

若知如是无边性,斯人处世无疲厌。

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于诸欲中实无染,调伏众生言离欲。

《宗镜录》第二卷云:[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是以若于外别求,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沙出油,以冰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

二(教诫必须依止般若)分三: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

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分三: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
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如阎浮提诸众生,皆发无上菩提心,
多千俱胝劫布施,回施一切证菩提。
若复有人于一日,奉行最上般若行,
千俱胝施不及一,行般若功无为故。

作一个假设的比喻,赡部洲尽其所有的众生无余获得人身,他们都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而在数俱胝千年中广作上供佛陀、下施众生的布施,并将那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普皆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尽管也有无量的功德利益,然而,另有某人,精进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暂且不说长时间,甚至仅仅在一日随同般若奉行,自己思维并为他众讲说等,那么上文中所说的布施的福蕴远远比不上它的福德。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趋入这一智慧度。

《大智度论·释深奥品》:

[【经】“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无量无边阿僧祇。”

佛告须菩提:“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道;乘是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诸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

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得福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

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生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一切佛法。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行法施。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法施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则不远离一切种智;不远离一切种智,则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恒河沙劫远离般若波罗蜜,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内空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一日修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于萨婆若转者,无有是处!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于萨婆若转,则有是处[14]。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常不应远离般若波罗蜜行。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财施、法施,及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财施、法施、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何以故?是第一回向,所谓般若波罗蜜回向;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是不名回向。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弟子,善根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随喜善根回向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 觥筹交错:拼音gōng chóu jiāo cuò,酒器和酒筹错杂相交。比喻畅饮。

[2] 猜拳行令:拼音cāi quán xíng lìng,划拳行酒令。形容宴饮欢畅。猜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说一数,如数与两人伸出手指的总数相符为胜,输者罚酒。

[3] 蠕动:拼音rú dòng,虫类缓慢移动。

[4] 盛情难却:拼音shèng qíng nán què,难以辞谢的浓厚情意。

[5] 目瞪口呆: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云:“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红楼梦·第三三回》云:“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6] 管夫人:即管道昇(1262年—1319年5月29日),字仲姬,浙江德清茅山(今浙江干山镇茅山村)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南宋景定三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延祐四年(1317年),封魏国夫人。

管道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延佑六年(1319年)病逝。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7] 益州:中国东汉末至北宋时的州,前身为监察区益州刺史部,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8] 绵竹: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9] 谦恪:拼音qiān kè,谦虚恭敬。

[10] 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年号,共计15年。天宝与开元两个年号可以合称为开天。

[11] 荐:拼音jiàn,〈动〉荐居。(垫草而居)

[12] 庵:拼音ān,圆形草屋(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13] 湛然:拼音zhàn rán,清明莹澈的样子。

[1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甚深义品》云:“所以者何?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智智而有退转无有是处。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智智而有退转斯有是处。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常应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