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83

第八十三课


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
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菩萨大悲行般若,度众生故不起想,
恒行乞食于国城,是得一切名大智。

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瑜伽行者,虽然对于所有众生界生起大悲,却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备如此无缘悲心的当时,那些智者就成了一切众生殊妙的应供处,恒时于诸国境化缘等具有实义而行,因为对他供养具有广大的意义。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云:

[须菩提!云何菩萨能为众生作大福田?须菩提!所谓菩萨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具足正慧,得是慧已,见诸众生如在牢狱受彼系缚。菩萨尔时得大悲心所护助故,即复以净天眼普遍观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见有众生造无间业者,当受苦报堕诸见网不得出离。菩萨如是观已,深发大慈心、大悲心怜愍众生,以是大慈大悲光明普遍照耀。而彼菩萨作如是念:‘我当为一切众生作大依怙,广为一切众生解脱诸苦。’作是念已,不住是相亦不住余相。须菩提!此名菩萨摩诃萨大慧光明,是即能为众生作大福田。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堪受一切世间信心所施,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菩萨虽复受施,以一心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故,于彼施者、受者及其所施,皆悉清净,得近一切智。]

《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云: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萨常作如是思惟而化众生,化众生已复作是念:‘我化无量无边众生界,令入无余涅槃界中,而无一众生入涅槃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养育、无富伽罗。’如是修慧,而以彼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愿而于智慧不生分别,是名菩萨修行般若。]

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
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菩萨欲度于人天,乃至三涂极苦众,
皆令速到于彼岸,昼夜勤行于般若。

某某菩萨在此轮回中为了救度以前长久结缘成父母子孙的天、人、三恶趣即五道的一切众生脱离束缚和痛苦,想把能从中获得三菩提、能为无量众生提供机会、依靠它能达到轮回彼岸——涅槃的宽广大道,指示给一切有情,因此日日夜夜精进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若精进于此,将成为能讲说佛陀之无量法的大师。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云: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欲不虚受其国中信施,若欲引示众生所行正道,若欲救度众生脱三界缚,若欲拔济众生出轮回苦,若欲开导众生清净慧眼者,应当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若起是念即与般若波罗蜜多言说相应。何以故?菩萨有所言说皆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念,若有所念亦随顺言说,即得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是故菩萨于昼夜中不应离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佛说长阿含经·十上经》中,世尊开示了八种精进与八种无暇。行人应当习近八种精进并力求断除八种无暇。

《佛说长阿含经·十上经》云:

[云何八增法?谓八不怠。

云何八精进?

(1)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还,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于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

(2)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饱满,气力充足,宜勤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3)精进比丘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4)精进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5)精进比丘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6)精进比丘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7)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8)精进比丘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是为八。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

(1)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2)(3)(4)(5)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6)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7)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瘖瘂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

(8)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那先比丘经》云: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精进者?”

那先言:“助善是为精进。”

那先言:“譬若垣墙[1]欲倒[2]从傍柱[3]之,舍欲倾坏亦复柱之。”

那先言:“譬若国王遣兵有所攻击,兵少弱,欲不如,王复遣兵往助之,便得胜。人有诸恶如兵弱,人持善心消恶心,譬如国王增兵得胜;人持五戒,譬如战斗得胜。是为精进助善如是。”

那先说经言:“精进所助,致人善道。所致善者,无有逮斯[4]。”

王言:“善哉!善哉!”]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云:

[问曰: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

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

如赞精进偈中说: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

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

如农夫勤修,所收必丰实;

亦如涉远路,勤行必能达。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乐,

如是之因缘,皆由精进力。

非天非无因,自作故自得,

谁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励?

三界火炽然,譬如大火焰,

有智决断人,乃能得免离!

以是故佛告:阿难正精进,

如是不懈怠,直至于佛道。

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

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进不懈者,

   无量果必得,此报终不失!”]

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如人欲求无价宝,必过大海诸险难,
无心忽尔而获得,忧恼皆除喜无量。
求菩提宝亦如是,勤行般若诸功德,
得无取舍无上宝,菩萨速证于菩提。

比如,一个人,前所未得也就是从来不曾得到过的至宝,在另一个时候已经获得,心里无比欢喜,刚刚得到就由于不谨慎而遗失了那个珍宝,由于丢失了难得的珍宝,所以一心迫切渴求这个珍宝,恒常忧愁苦恼。

如此比喻一样,趋入了大菩提道者,对于如妙宝般难得难逢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要修行,切切不要舍弃。就像那人失去以后又再度得到那个珍宝时会满怀喜悦取受,十分勤恳精心地缠裹在衣服等里面,为不失坏而隐藏起来,唯恐丢失、被别人夺去,疾速而行返回自己的家里,从而消除远离珍宝的忧伤和一切贫困的痛苦。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云:

[须菩提!譬如有人得未曾有大摩尼宝,得是宝已心大欢喜,后于异时或有因缘而失此宝。须菩提!彼人以是缘故,心生愁恼忧苦追悔,常作是念:‘我今何故失此大宝?’如是思念无有间断。须菩提!菩萨亦复如是,大法宝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宝故,常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常不离一切智心。”]

《究竟一乘宝性论·无量烦恼所缠品》云:

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

彼人不能知,宝又不能言。

众生亦如是,于自心舍中,

有不可思议,无尽法宝藏。

虽有此宝藏,不能自觉知,

以不觉知故,受生死贫苦。

譬如珍宝藏,在彼贫人宅,

人不言我贫,宝不言我此。

如是法宝藏,在众生心中,

众生如贫人,佛性如宝藏。

为欲令众生,得此珍宝故,

彼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

《百喻经·宝箧镜喻》云: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

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1] 垣墙:拼音yuán qiáng,围墙、矮墙。

[2] 倒【大】,躃【圣】

[3] 柱:拼音zhǔ,〈动〉支撑。通“拄”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论衡·谈天》

[4] 逮斯【大】,还期【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