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91

第九十一课


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
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若有菩萨住无相,受持不离名持戒,
于佛法学乐承事,是名善学而无著。
是大智者如是学,心永不生不善法,
如日虚空而往来,放百千光破黑闇。

某位菩萨了知如此不学之修学,永远不退失增上慧学与增上定学,不会破坏增上戒学,因为断除了罪过之因——有缘之见的缘故,如同没有毒种就不会生长毒叶毒果一样。这样的菩萨,为了证得或成就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才修学如此甚深智慧之道;另外,也见到有解释为:安住于令佛欢喜之法的意义。这类菩萨,善巧增上殊胜定学、戒学和慧学,其原因是,安住于无缘执之道。言外之意是说,如果带着执著——有所缘执,就会由于被我见等所蒙蔽愚昧的缘故也就不会成为殊胜之学了。

精通二谛的智者菩萨应当如此修学放射正法光芒的智慧。倘若这般修学,则与遍知之道相违的染污分别、不善之心一念也不会生起,因为自相续中遍布甚深智慧的光明,恶分别念的黑暗无有容身之地,就如同太阳行于空中的光辉映照的前方虚空黑暗绝不会有存留之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梦行品》云:

[舍利弗言:“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有缘业生,有缘思生。”

“舍利弗!如是,如是,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有缘业生,有缘思生。于见、闻、觉、知法中心生,不从不见、闻、觉、知法中心生,是中心有净有垢。以是故,舍利弗!有缘故业生,不从无缘生,有缘故思生,不从无缘生。”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佛说,一切诸业、诸思自相离,云何言有缘故业生,无缘业不生,有缘故思生,无缘思不生?”

须菩提语舍利弗:“取相故有缘业生,不从无缘生。取相故有缘思生,不从无缘生。”]

《入行论·智慧品》云: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意思是说,空性就像光明一样,它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为什么不赶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没有修空性,从轮回中解脱就很困难。因为,相续中没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辈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养、布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轮回也很困难;当然这样行持善法所积累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

至于空性见,按中观来讲,应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若按密宗的窍诀或禅宗的教言来讲,心的本体什么时候了达了,就是真正通达空性者。所以我觉得,所谓生起空性见,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中有一则记载汉地禅宗一位叫无明慧经禅师的传记,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开悟者。《续藏经》中有也有这位大成就者的传记。他是一位禅宗净宗兼修的大成就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以下,通达实相无所缘执的大成就者是怎么修行的。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无明慧经禅师悟道因缘》云:

[建昌[1]黄龙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建昌廪山[2]蕴空常忠禅师之法嗣,俗姓裴,抚州[3]人。慧经禅师出生时难产,他的祖父为之诵《金刚经》,遂得分娩,因而起名“经”。慧经禅师生得形仪苍古[4],天性淡然,无有所好。九岁入乡校,读孔孟章句。一日,慧经禅师问乡校老师“浩然正气是个甚么?”乡校老师感到非常诧异[5]。慧经禅师从十七岁开始弃学,对世间功名之事,了无意趣,向道之心却日渐浓厚。二十一岁那一年,慧经禅师偶然来到一居士家,见案头[6]上有一本《金刚经》,遂展卷阅读,忻然[7]如获旧物。从此以后,他开始断荤腥[8],决志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遂从其愿。

当时,蕴空常忠禅师正在本邑廪山开法接众。慧经禅师于是投其座下,请求剃度。常忠禅师一见他,便道:“着急作么?待汝瞥地[9],我为汝师。”于是慧经禅师便留在常忠禅师身边,服勤[10]三载。

在常忠禅师座下参学过程中,慧经禅师对《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常存疑问。一日,慧经禅师偶然见到傅大士的一首偈颂,中有“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二句,当下不觉释然。当时慧经禅师才二十四岁。

后来,慧经禅师又读《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信有教外别传之旨,但是他对禅宗五家之差别颇多疑惑。他一度独自参究,迷闷了八个月,终于有所悟入。于是他急切地想游方参学。

不久,慧经禅师便辞别廪山常忠禅师,来到峨嵋山,卓庵隐居。他自誓道:“不发明大事,决不下山。”在峨嵋山,慧经禅师勤苦参学了三年,人们竟不知道他的踪迹。他曾经登上峨嵋山的绝顶,顾盼足下峰峦如聚,遂作偈云:

“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虚空。

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

在住山期间,慧经禅师一日阅读《传灯录》,看到下面这样一则公案——

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慧经禅师不明其意,疑情顿发,于是日夜提撕[11],以至于废寝忘食。一天,慧经禅师在庵前搬一块石头,那石头的一端埋在土里,坚不可移。慧经禅师使尽平生力气来推它。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遂作偈云:

“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慧经禅师于是径直回到廪山,将自己所写的悟道偈,呈给常忠禅师。常忠禅师览其偈,遂给予印可,并为他落发授戒。当时,慧经禅师二十七岁。

从此以后,慧经禅师便执侍于常忠禅师身边,朝夕温研,殷勤请益[12],躬耕劳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

慧经禅师五十一岁才开始出世接众,初住宝方[13],后一度游方,又复归宝方。一时门庭兴盛。座下弟子最著名者当推无异元来。

慧经禅师气柔而志刚,心和行峻,不修边幅而容仪端肃,严霜煦日,不怒而威,接人单提宗门向上之事,远近参请如银山铁壁,未尝轻易印可一人,以真参实究为要。年逾七十,犹混迹劳侣,耕凿不息。其平生佛事,不离钁头[14]边,故人称“寿昌古佛”。

当时益王仰慕慧经禅师之名,欲前来斋香修敬。慧经禅师漠然不答。知事僧[15]担心这样怠慢益王,会牵连丛林[16]安全,于是请求慧经禅师顺乎时宜。慧经禅师呵斥道:“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候。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益王听说之后,对慧经禅师益发恭敬,感叹道:“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曾有檀信出钱,请求寺院僧众为他个人做佛事。慧经禅师知道后,呵斥那位居士道:“汝邀一时之刹,开晚近流弊之端(指出家人赶经忏获得钱财),使禅坊流为应院,岂非巨罪之魁也!”慧经禅师严守丛林古制如此。

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腊月初七,慧经禅师从田间干活回来,告诉大众云:“老僧自此不复作矣。”大众听了都非常惊愕。除夕之夜,慧经禅师上堂,嘱咐大众云:“今年只有兹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着,切须痛下死功夫。”第二年正月十三,慧经禅师示微疾圆寂。春秋七十一岁。临终时,有辞众偈及举火偈。

辞众偈云:

“人生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

可笑无生法忍,将何业识消亡。

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聊安此道场。”

    举火偈云: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

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慧经禅师曾有念佛法要,把禅净二法结合在一起,讲得非常到位。现录之如次: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净念相继佛先成。佛身充满于法界,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狐疑净尽即菩提。念念不生无系累,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万法归一生灵焰。灵焰光中发异苗,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净念诸佛依中住。念佛心胜万缘空,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正心一似玻璃镜。十方明净物难逃,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切心念佛狂心歇。歇却狂心佛现前,光辉一似澄潭月。波澜浩荡不相干,凡圣示现离生灭。

念佛心,听时节,时节到时心自悦。似遭网,打破大散关,如失珠,抒教黄河竭。见有是利不思议,非为饶舌为君说。

念佛心,须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须自看,瞥然亲见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信心不与法为俦。参禅讲解全不顾,直下心明始便休。露地牛耕翻大地,漫天网收摄貔貅。生擒活捉威天下,越祖超宗异路头。普劝念佛参禅者,莫把家亲当怨仇。”]

以正智推求,当知万法皆空,无所缘执。但以世俗谛而言,行人也是要严持增上戒学,把持好是非善恶取舍的因果正见。下面我们就讲一则,为护净戒不惜生命的公案。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护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

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色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王之所有。时彼珠师家既贫穷失王贵珠,以心急故,语比丘言:“归我珠来。”尔时比丘作是思惟:“今此珠者鹅所吞食,若语彼人将必杀鹅以取其珠。如我今者苦恼时至,当设何计得免斯患?”

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唯[17]我命代彼。

我若语彼人,云是鹅所吞,

彼人未必信,复当伤彼命。

云何作方便,己身得全济,

又不害彼鹅?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设身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我闻婆罗门,

为命得妄语。我闻先圣说,

宁舍于身命,终不作虚诳。

佛说贼恶人,以锯割截身,

虽受此苦痛[18],终不毁坏法。

妄语得全活,犹尚不应作[19]

宁以护戒心,而舍于身命。

我若作妄语,诸同梵行人,

称讥我破戒,如是称讥轻,

犹能燋我心。以是因缘故,

不应毁禁戒,今入大苦中。

我今应当学,如鹅饮水乳,

能使其乳尽,唯独留其水,

我今亦当尔,去恶而取善。

经作如是说,智者共婴愚,

虽复同其事,终不从彼恶,

善人能弃恶,如鹅饮水乳。

我今舍身命,为此鹅命故,

缘我护戒因,用成解脱道。”

尔时穿珠师闻斯偈故,语比丘言:“还我珠来,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答言:“谁得汝珠?”默然而立。珠师语言:“更无余人,谁偷此珠?”时彼珠师即闭门户语比丘言:“汝于今日好自坚持。”比丘寻即四向顾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

尔时比丘即自敛身[20]端正衣服,彼人又复语比丘言:“汝今将欲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彼结使贼斗。所以尔者?恐于打时身形现故。我等比丘设使困苦临终之时,犹常以衣用自覆护不露形体。”

尔时比丘复说偈言:

“世尊具惭愧,我今随顺学,

 乃至命尽时,终不露形体。”

时彼珠师语比丘言:“颇有不惜身命者耶?”比丘答言:“我出家法至于解脱常护身命,虽处崄难而全身命,今我决定舍于此身,使出家众称美我名。”

即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堕地如干薪,

当使人称美,为鹅[21]能舍身,

亦使于后人,皆生忧苦恼,

而舍如此身,闻者勤精进。

修行于真道,坚持诸禁戒,

有使毁禁者,愿乐于持戒。”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汝向所说谄曲不实,复欲使人称其美名?”比丘答言:“汝谓我今着染衣有虚妄耶?何故现美?不为谄曲自欢喜耳,亦不使人称叹我名,欲使世尊知我至心。”

即说偈言:

“大仙之弟子,为持禁戒故,

舍于难舍命,使诸世间人,

于诸出家者,生未曾有想,

今虽未生想,将来必当生。”

时珠师执缚[22]比丘而加打棒,问比丘言:“珠在何处?还我珠来。”比丘答言:“我不得珠。”珠师涕泣[23]心生悔恨,又[24]以王珠益以苦恼,即说偈言:

“咄哉此贫穷,我知善恶业,

生于悔[25]恨心,咄哉此贫穷,

  由贫故造恶。”

时穿珠师即便涕泣顶礼比丘足,而白之言:“赐我欢喜还与我珠,汝莫自燋亦莫娆[26]我。”比丘答言:“我实不取。”珠师复言:“此比丘甚是坚䩕[27],受是苦恼犹言不得。”时彼珠师以贫切故,无由得珠更复瞋打。时彼比丘两手并颈并被系[28]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必空受死。时彼比丘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应当坚辞无犯戒律;若当毁戒,受地狱罪有过今苦。即说偈言:

“当念一切智,大悲为体者,

是我尊重师。当忆佛所告,

富那伽之言,又复当忆念,

林间忍辱仙,割截于手脚,

并劓[29]其耳鼻,不生瞋恚心。

比丘应当忆,修多罗中说,

  佛告于比丘:

‘若以铁锯解,

支节手足等,不应起恶心,

但当专念佛,应当念出家,

及忆诸禁戒。’

我于过去世,

婬盗舍身命,如是不可数,

羊鹿及六畜[30],舍身不可计,

彼时虚受苦。为戒舍身命,

胜于毁禁生,假欲自拥护,

会归终当灭,不如为持戒,

为他护身命,舍此危脆身,

以求解脱命。虽俱舍身命,

有具[31]功德者,有无所得者。

智者护身命,名[32]称具功德,

愚者舍身命,徒丧无所获[33]。”

时彼比丘语穿珠师言:“莫舍悲心极为苦哉!”

时穿珠师涕泣懊恼,而说偈言:

“我虽打扑汝,极大生苦恼,

忆王责我珠,复欲苦治汝,

今汝舍是苦,亦使我离恶。

汝是出家人,应断于贪欲,

宜舍贪爱心,还当与我珠。”

比丘微笑,而说偈言:

“我虽有贪心,终不利此珠,

汝当听我说。我今贪名称,

智者所叹羡[34],亦贪于禁戒,

及以解脱法。最是我所贪,

甘露之道迹,于汝摩尼珠,

实无贪利心。我著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住止于树下,

以此我为足。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偷贼?汝宜善观察。”

穿珠师语比丘言[35]:“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36]以绳急绞[37],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饮[38]血,珠师瞋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涕泣不乐。

即说偈言:

“我受诸苦恼,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鹅在我前[39]死。

我望护汝命,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我果报不成。”

穿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有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我先作心望代鹅命,今此鹅死愿不满足。”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答言:“佛作菩萨时,为众生故割截手足不惜身命。我欲学彼。”

即说偈言:

“菩萨往昔时,舍身以[40]贸鸽,

我亦作是意,舍命欲代鹅。

我得最胜心,欲全此鹅命,

由汝杀鹅故,心愿不满足。”

珠师问言:“汝作是语我犹不解,汝当为我广说所由。”

尔时比丘说偈答言[41]

“我著赤色衣,映珠似肉色,

此鹅谓是肉,即便吞食之。

我受此苦恼,为护彼鹅故,

逼切[42]甚苦恼,望使[43]得全命。

一切诸世间,佛皆生子想,

都无功德者,佛亦生悲愍。

瞿昙是我师,云何害于物?

我是彼弟子,云何能作害?”

时彼珠师闻是偈已,即开鹅腹而还得珠,即举声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如以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烧恼数百身。

汝于佛摽[44]相,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犹如脚跌[45]者,

扶地还得起,待我得少供。”

时彼珠师叉手合掌向于比丘,重说偈言:

“南无[46]清净行,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不作毁缺行,

不遇如是恶,持戒非希有。

要当值此苦,能持禁戒者,

是则名为难。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此事实难有。”

时穿珠师既忏悔已,即遣比丘还归所止。]


[1] 建昌:拼音jiàn chāng,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县。

[2] 廪山:拼音lǐn shān,在今江西黎川县东北。

[3] 抚州:抚州市,简称抚,古称临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部。

[4] 苍古:拼音cāng gǔ,苍劲古朴。

[5] 诧异:拼音chà yì,惊讶;觉得奇怪。

[6] 案头:拼音àn tóu,几案上或书桌上。

[7] 忻然:拼音xīn rán,高兴、欢喜。

[8] 荤腥:拼音hūnxīng,鱼、肉等食品。

[9] 瞥地:拼音piē dì,指开悟见性。

[10] 服勤:拼音fú qín,担任勤务、劳力等事。

[11] 提撕:拼音tí sī,教导;提醒。

[12] 请益:拼音qǐng yì,请求增加;向人请教。

[13] 宝方:称对方乡土的敬辞。

[14] 钁头:拼音jué tou,一种刨土用的农具。

[15] 知事僧:拼音zhī shì sēng,掌理寺院中一切事务的僧人。

[16] 丛林:拼音 cóng lín,和尚聚居修行的处所,后泛指大寺院。

[17] 唯【大】,惟【宋】【元】【明】

[18] 苦痛【大】,痛苦【明】

[19] 作【大】,行【元】【明】

[20] 敛身:拼音liǎn shēn,藏身。

[21] 鹅【大】,鸟【宋】【元】

[22] 执缚:拼音zhí fù,1.逮捕;捆绑。 2.犹约束,束缚。

[23] 涕泣:拼音tìqì,流泪哭泣。

[24] 又【大】,失【宋】【元】【明】

[25] 悔【大】,恠【宋】【元】【明】

[26] 娆【大】,烧【宋】【元】【明】

[27] 䩕【大】,鞕【宋】【元】,硬【明】

[28] 系【大】,〔-〕【宋】【元】【明】

[29] 劓:拼音yì,割除。

[30] 六畜:拼音liù chù,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家畜。

[31] 具【大】,俱【明】

[32] 名【CB】【丽-CB】,命【大】

[33] 获【大】,护【明】

[34] 羨【CB】,羡【大】叹羡:拼音tàn xiàn,赞叹羡慕。

[35] 言【大】,〔-〕【宋】【元】【明】

[36] 挝打:拼音zhuā dǎ,释义:殴打。

[37] 绞:拼音jiǎo,〈动〉用绳子把人勒死:绞刑。绞杀。

[38] 饮【大】,食【宋】【元】【明】

[39] 前【大】,先【明】

[40] 以【大】,已【宋】【元】【明】

[41] 言【大】,曰【元】

[42] 逼切:拼音bī qiē,指逼迫。

[43] 使【大】,彼【宋】【元】【明】

[44] 摽:拼音biāo,高扬:“摽然若秋云之远”。古同“标”,标榜。

[45] 跌【CB】【丽-CB】,趺【大】脚跌:拼音jiǎo diē,失足跌倒。

[46] 南无:拼音nā mó,为敬礼的意思。但在中国常被误解为归依的意思。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