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95

第九十五课


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言[1],诸波罗蜜皆集此。
譬如有人具诸根,命根灭故诸根灭,
若诸菩萨行大智,亦行一切波罗蜜。

例如,虽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若干根[2]已经具足,但住在这个世界的命根如果已经灭亡,那么属于今生的所有其余根都将灭亡。同样,行持智慧波罗蜜多的大智者菩萨们的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学处,说言均摄集在这一般若波罗蜜当中,如果不具备她,那一切通通不复出生,有了此般若波罗蜜,那一切都将成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并能获证佛菩提,与证悟无我不相关的布施等,行持多少,也都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又怎么能成为大菩提之道——波罗蜜呢?绝无是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巧便学品》云: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能摄一切波罗蜜多,能集一切波罗蜜多,能导一切波罗蜜多。何以故?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中,含容一切波罗蜜多故。善现!譬如萨迦耶见普能摄受六十二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含容一切波罗蜜多。善现!譬如诸殒没者,命根灭故诸根随灭;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一切所学波罗蜜多悉皆随从,若无般若波罗蜜多亦无一切波罗蜜多。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到一切波罗蜜多究竟彼岸,应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云:

[“何等为死?死者,舍所受身。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命尽死者亦有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二者、福尽非是命尽,三者、福命俱尽。外缘死者复有三种: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横为他死,三者、俱死。

又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何等名为放逸死?若有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是名放逸死。何等名为破戒死耶?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是名破戒死。何等名为坏命根死?舍五阴身,是名坏命根死。如是名曰死为大苦。]

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声闻缘觉诸功德,大智菩萨悉皆学,
虽学非住亦非求,所学之学此为义。

善巧般若的菩萨,通晓三乘,如同一藏斗可以包括一藏升、一斤可包括三两、三元钱包括三分钱的比喻一样。如果了解到堪为圆满方便智慧道之最的这一般若波罗蜜,那么自然了知相似方便智慧的声闻、缘觉之道。因此说,般若经中详细宣说了三乘之道,欲求修学声闻地者也要修学此般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入离生品》云:

[善现!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学声闻地者,当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欲学独觉地者,亦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欲学菩萨地者,亦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至究竟。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若菩萨摩诃萨能学般若波罗蜜多,则为遍学三乘诸法皆得善巧。]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帝释品》云: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

如同大国王的宝库里有各种各样的财宝,所以下层人物所需要的财物在那里一定会取到。同样,入于自利相似之道者的道果,在此般若中自然会更透彻更完全地了解。这样的菩萨,也能够不愚昧地修学声闻所修学的一切功德,诸位缘觉修学的所有功德,并且通过相应他们各自种姓而摄受他们,那些菩萨自己不住于低劣之道,对它也不生起希求之心,然而他们会思量:这种法理是我所要修学的,为什么呢?证悟人无我等的法理,也要同样向往,作为下劣之道的相似的方便智慧部分,自己应该理解以后超越,为了摄受其他种姓者,理当宣讲。为此而修学一切乘。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云: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翻译的《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云: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释曰: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者,明处有五: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问:别意云何?

答: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如其次第学。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亦云: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

答:

诸论及工巧,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矿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等,出生村城、园苑、河泉、陂池、花果、药林论等,显示金银、真珠、鞞琉璃、贝石(石白如贝)、珊瑚、宝性论等,记说日月、星曜、地动、梦相论等,相诸身分、支节论等,如是等无量诸论,能与世间为利乐者,劫转坏时悉皆灭没,劫转生时还于人间出生建立。如木、铁、瓦、铜作等工巧非一,能灭鬼持、颠狂、被毒、霍乱、不消食诸逼恼等种种明术,雕、画、绣、织、作等种种事业,能与世间为利乐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大智度论·释初品·善根供养品》云:

[立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教诸众生:“当学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为慧眼。若无慧眼,虽有肉眼,犹故是盲;虽云有眼,与畜生无异。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一切有为法中,智慧为上!圣所亲爱,能破有为法故。如《经》中说:“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住智慧山顶、无有忧患!观诸苦恼众生,无不悉见。”智慧刀能断无始烦恼生死连锁,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罗蜜,得不可思议无量佛道,成一切智;何况声闻、辟支佛,及世间胜事?是智慧增长清净,不可沮坏,名为波罗蜜。”众生闻已,住般若波罗蜜。]

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一、真实宣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于不退趋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若发志心而随喜,最上菩提不退行,
三千须弥重无量,随喜善法重过彼。

暂且不论精进于般若者的无量功德也就是精进者的现行福德,就算是随喜精进般若波罗蜜也获得大福德。为什么呢?对于通过强烈的意乐和加行实修般若波罗蜜的方式不退转而趋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萨的如此发心,如果他人诚心诚意作随喜,那么位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须弥山用秤可以称量,而随喜的那一善根并非能如此定量。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言:

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

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当别人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或做一些有意义的功德时,若能真正随喜,功德就很大。尤其是,当具有大悲心和证悟空性智慧的菩萨或上师,到别的地方去弘法利生,或行持对众生有意义的大善事时,若能从内心中真正随喜,功德就非常大。甚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善事,但他真正维护佛法和高僧大德的话,我们也要至诚随喜。在《大般涅槃经》第三卷中有一个公案,其中有人随喜别人作战,实际上也得到随喜善法的功德。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云:

[“善男子!过去之世,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于此拘尸那城[3]有佛出世,号欢喜增益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世界广博严净,丰乐安隐,人民炽盛,无有饥渴,如安乐国诸菩萨等。彼佛世尊住世无量,化众生已,然后乃于娑罗双树入般涅槃。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余四十年佛法未灭。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徒众眷属围绕,能师子吼,颁宣广说九部经典[4],制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逼是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说法者所,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害。王于尔时,身被刀剑箭槊之疮,体无完处如芥子许。尔时,觉德寻赞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王于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迦葉!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葉佛是。迦葉!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

二、彼之原因: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众生为求解脱法,一切随喜作福蕴,
作佛功德法回施,当为世间尽诸苦。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功德呢?

直接随喜那位菩萨行持唯一善法,间接也已经随喜了世间中追求自己善妙以及想利益他众的所有众生的福蕴。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善根就是成为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不退转的那些菩萨依靠此道而获得导师如来的功德之后,为了永久灭尽重重痛苦,在一切世间中进行法布施,能满足诸位追求善法并渴求利他者的意愿。例如,精心保护药树,直接是使药树成长,间接则维护许多众生的利益,以上的意义与此道理相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摄品》云:

[须菩提!菩萨云何以法施摄取众生?须菩提!法施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何等为世间法施?敷演显示世间法,所谓不净观、安那般那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世间法,诸余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间法施。是菩萨如是世间法施已,种种因缘教化令远离世间法,远离世间法已,以方便力令得圣无漏法及圣无漏法果。何等是圣无漏法?何等是圣无漏法果?圣无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脱门。圣无漏法果者,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须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罗汉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慧,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罗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智慧、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是法中一切种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何等为圣无漏法果?断一切烦恼习,是名圣无漏法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不?”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菩萨与佛有何等异?”

佛言:“有异。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是名为佛。所以者何?菩萨心与佛心无有异。菩萨住是一切种智中,于一切法无不照明,是名菩萨摩诃萨世间法施。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因世间法施,得出世间法施。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教众生令得世间法,以方便力故教令得出世间法。

须菩提!何等是菩萨出世间法?不共凡夫法同,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百陀罗尼门,是名出世间法。]


[1] 如是行慧大智言:原译为“如是行慧大智者”,但根据藏文版《圣般若摄颂》的原文,此处似乎要翻译成“如是行慧大智言”而令旨趣更加流畅易通。

[2] 若干根:

一、《舍利弗阿毘昙论·问分·根品》云:“问曰:几根?答曰:二十二根。何等二十二根?(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女根、(7)男根、(8)命根,(9)乐根、(10)苦根、(11)喜根、(12)忧根、(13)舍根,(14)意根,(15)信根、(16)进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20)未知欲知根、(21)知根、(22)已知根。”

二、注释: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20)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根、乐根、善根、舍根、及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22)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21)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3] 拘尸那城:梵语Kushinagar,又称拘尸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于现今印度卡西亚(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4]九部经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一、修多罗:梵音,此云“契经”。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为九分教一。

二、伽陀:意译‘讽诵’。原为古印度的一种韵文文体,是一种歌谣。在佛教中,伽陀为九分教之一,句型长短不一,佛教中用这种文体,来串连文句,方便诵唸、教授及学习佛教教义。

三、本事:意为“佛陀如此宣说”的经文,或讲述的弟子过去世发生的事;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为九分教之一。

四、本生:是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是九分教之一。

五、未曾有:指经中所说不可思议神异之事,如佛在说法前放大光明。如《佛说四未曾有法经》、《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等,为九分教之一。

六、因缘:记录佛陀说法的三种因缘,即:有人请问,则回应说法;僧团中有人犯事,则制定相应戒律;遇到特别的事情,则相应说法。为九分教之一。

七、譬喻:意为佛陀“以世间之业缘事迹,比况解说教理,用以显明所说本义”。为九分教之一。

八、祇夜:义译为应颂或重颂,是与“修多罗”长行相对的韵文,将前文经文要旨简颂一遍,或将前数经的名目连成偈语,成为录偈,方便记忆讽诵。为九分教之一。

九、优波提舍:意译‘论义经’。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为九分教之一。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