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课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时品》云: [复次,要自审察知有住体,方可为他说有住相。然无方便可审住体,知其定有能住于法。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譬如无一识,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二识所能知。 论曰:所识诸境要由能识前观后察方知是有,若有一身同类二识于一现境前观后察,审知境相不异于前,尔乃可言现法有住。即无一身同类二识,于一现境前观后察,汝等云何能知现法刹那有住,依此立时?汝不可言,前念意识观未来法,后念意识察现在法,知有住体,以未来世法未有故。亦不可言,前念意识观现在法,后念意识察过去法,知有住体,以过去世法已灭故。纵许去来法是有者,时移世易[1]不可名住。又[2]不可言,色等诸法于现在世住经多时,心等诸法无常迅速,故二念心同缘现在,前观后察知其有住。既同有为,如何不等色等诸法非久时住?是有为故,犹如心等。有余执色有住非心,此亦应以心为喻破。一有情身同类二识,定不共缘现在一法,一身同类前后识故,如缘前后青黄二心。亦不可说,五识[3]所观意识能审知其有住,汝等不许二识俱生,意识生时境已灭故。设许一身多识并起各缘别境,非能审知。虽许意识知五识境[4],然各自变同现量摄,俱受新境非重审知。由是故说,无有一义二识能知。复次,亦无一识审知二义,皆实有体。所以者何?若欲作意审知前有,后境未生;审知后有,前境已灭。尚无有能审一实有,况能知二现在二境?虽俱可了,皆新受故,非重审知。缘余境识不能审知余境实有,带余相故,犹如各别缘二境心。又审察心不能审察外境实有,带余相故,如新了受现在境心。 又数论者[5]作如是说:若立慧体念念各异知诸法者,是则不应先求后证、先受后忆、先疑后决。所以者何?不见天授[6]先求、受、疑,后时祠授[7]能证、忆、决。由是当知,唯有一慧常能照了一切境界。故立量言,知青等慧决定不离知黄等慧是慧体故,如黄等慧。是故一慧知一切义,此亦不然,常法转变皆先已破[8],不应重执。又汝云何知此一慧其体是常[9]知一切义?非不审察所知慧相可言此慧知一切境,非即此慧能自审知,色等法中曾不见故。此慧必有别慧能知,是所知故,犹如色等。又青等慧其性各别,所知异故,如自他慧。此中意明,无有一慧能重审知二境实有,不言一慧不知多法,勿一念心不了多境。又明慧体不能自审,不言慧体不能自照,勿心心法[10]不能自证,若尔不应后时自忆。若言照境是用非体,体非照故不随境别,照用随缘乃有无量,有多用故,无如上失。此亦不然,体若非照,应如色等不名为慧。若言照用不离体故无斯过者,此亦不然,用不离体,照应成一,不离体故,犹如慧体。体不离用,慧应成多,不离用故。犹如照用,用随体一,违前比量[11]。体随用多,违自所立。若用随体无差别者,总缘别缘、希求证得、领受忆念、犹豫决定,如是等用差别应无。若体随用有差别者,汝所立慧应念念别,亦应无有先求后证、先受后忆、先疑后决,是则汝言翻成自害。又汝若言慧体虽一,然用随缘变成多种故无失者,此亦不然,慧用随缘变成多故,应如乐等其性非一。世间不见有色等物体常是一、用[12]变成多,世俗事中假立体用,容可施设体一用多。胜义理中无如是义,如何一物实有一多?又汝所言慧体念念各别异故,如异身慧。应无先求后证等者,因义不成;自宗不许,前后两慧体有异故。又许照用虽念念别,而有先求后证等事,故所立因有不定失。又乐等异别慧所缘,彼此俱许即为同喻。由此比知缘别境识,别慧缘故体应有异,谓青等识其体各异,别慧缘故,犹如乐等。岂不乐等于转变时,合成色等其相无异,尔时复为一慧所缘,所立同喻便阙能立,此非真过?我说别慧所缘为因、证体有异,不言唯为别慧所缘,斯有何失?然彼乐等其性各异,必应许有别慧所缘,是故决定无有一慧其体是常知一切义。故无一识审知二义,皆实有体,其理成立。为释颂文起斯傍诤,今应且止辨[13]正所论。] [1] 时移世易:拼音shí yí shì yì,意思是指时光推移,世事随之改变。 [2] 又【大】,人【宫】 [3] 五识:拼音wǔ shí,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转识、前五识。 [4] 五识境: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识的境界谓色、声、香、味、触五境。 [5] 数论者:即数论外道。提倡通晓二十五谛即得解脱之古印度一宗教流派。 [6] 天授:人名也。 [7] 祠授:也是人名。 [8] 常法转变皆先已破:《中观四百论·破常品》云: 诸法必变异,方作余生因, 如是变异因,岂得名常住。 [9] 常【大】,当【宫】 [10] 法【大】,所【宋】【元】【明】【宫】 [11] 比量:拼音bǐ liáng,又称真比量。因明三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 [12] 用【大】,则【明】 [13] 辨【大】*,辩【宋】*【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