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课 复次,有作是说:若离有为别立住[1]体能住于法,既言有过,即有为法前前刹那能生后后,名住何失?此亦不然。最后刹那诸有为法不生后果,应无住相。既无住相,应名无为。若尔已前诸有为法,与此同类应非有为。若有为法后后刹那续前前故名住相者,此亦不然,后念生时若与前念为住相者,生相应无,若尔有为应无四相[2]。若后生时望前为住,当位名生二相俱有,是即说生以为住相,名虽有异用应无别。如是四相既无别用,何须立此无用相为?最后刹那既无后念续此而生,应无住相,是故即法住相亦无。 复次,有作是言:令[3]有为法于将灭时,能生后果是住相用,由此用故,诸有为法虽不暂停而有住相。此亦不然。最后刹那不生后果应无住相,过同前说。若谓尔时亦能生后,余缘阙[4]故后果不生。既彼后果毕竟不生,云何知前有能生用?若见前时同类有用,比知[5]最后亦有用者,此亦不然,现见异故。前时诸行有后果生,最后诸行后果不续,得果既别为因岂同?若同为因,应俱有果,若尔最后刹那不成。又汝不应前后诸行,以同类故更相比决,谓皆为因,勿后无果,例[6]前亦尔;或前有果,例后亦然。又前诸行亦非一向,于将灭时能生后果,入灭定[7]等最后念心,不能生后等流果[8]故,亦不应言望后亦[9]行,为同类因[10],种类别故。勿阿罗汉入无余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名同类因取等流果,若尔应无永灭度义。若言后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非因缘故,无有过者,此亦不然。入灭定等最后念心,望后色行亦非因缘,云何生彼名住相力?若言色行望彼后心,以同性故是等流果,后心与彼为同类因,是因缘故名住力者,入无余心望他身识及无识身,汝宗亦许有同性义,云何非彼同类因耶?夫因缘者,自类熏习生果功能,非余法也。是故汝立住相不成,非一切法生同类故。又因缘者,世俗假立,如何依彼立实住相?又汝五因[11]取果与果皆许因缘,云何但说一同类因取果一用为住相力?又未来世无实有体,云何望彼为同类因?过去、未来非现在世及无为摄,同兔角等,非实有性。是故因时果未有故,如望兔角非彼实因。果现前时因已无故,如从龟毛非彼实果。因果尚非真实有体,依立住相岂得实有?既无住相,时何所依?是故定无实有时体。] [1] 住【大】,位【宫】 [2] 四相:可能是生、住、异、灭四相。 [3] 令【大】,今【宋】【元】【明】【宫】 [4] 阙:拼音quē,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 [5] 比知:即比量。在明见因由、确立关联之后,推断所立之宗或了知隐蔽之事物者。如以烟及水欧,为因由,比知有火有水。 [6] 例:拼音lì,〈动〉本义:比照) 同本义 [compare] 举此以例其余。——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 [7] 灭定:即灭尽定。《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本事分中三法品》云:[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 [8] 等流果:五果之一。与自因之性相同,相相等,如由前善生起后善,是同类因及遍行因二者之果。有两种等流果,用等流果、受等流果,前者如往世作恶,今世亦好作恶,后者如今生好布施,来生当感资财富有。 [9] 亦【大】,色【宋】【元】【明】【宫】 [10] 同类因:又作“同分因”。六因之一。能生同类自果之因,如由麦生麦,由善法生起善法。 [11] 五因:(名数)以四大种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 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为生因。 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于大种如弟子之依于师,故名依因。 三、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为立因。 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为持因。 五、养因:增长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养因。此五因于六因中,为能作因之摄,于四缘中为因缘之摄。见《俱舍论》七。 【又】五因者: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云: [“善男子!汝言因缘故,涅槃之法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因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长因,五者、远因。 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业烦恼等,及外诸草木子,是名生因。 云何和合因?如善与善心和合,不善与不善心和合,无记与无记心和合,是名和合因。 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则不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内有四大、无量烦恼,众生得住;是名住因。 云何增长因?因缘衣服饮食等故,令众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上、善知识等而得增长;如因父母,子得增长;是名增长因。 云何远因?譬如因咒,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芽依因地、水、火、风等;如水攒及人,为苏远因;如明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远因;如时节等悉名远因。善男子!涅槃之体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