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课 复次,汝上所言,要依现见后方有念,非无法体有现见者,此亦不然。前已略说,见非实故。所见能见皆无所有,是故不可以其现见证[1]法有体。前虽略说而未广辩。云何定知诸法非有?诸所执有,略有二种:一者、无为[2],二者、有为[3]。无为是常,先已广破。谓若有用能生诸法,应如有为非无为体。若无有用不能生法,应如兔角,其体是无。有为有二:谓过、未有及现在有。过去、未来如前已辩。谓曾当有非现有体,若现有体应名现在。若言无用,故非现在。既现有体,云何无用?若言其用必藉[4]缘故非恒有者,用可无常,体不藉缘应是常住。若言此体能起于用,用非常故,体亦无常。是则此体能起于用,用暂有故,体非恒有。又若有为体恒是有而能起用故非无为,虚空等体亦许恒有,何不起用说名有为?无为恒有而不起用,有为起用如何恒有?又过去体定非现有,名已灭故,过去摄故,如过去用。未来世体亦非现有,名未生故,未来摄故,如未来用。若言去来体虽是有不名现有,非现在故,所立比量便立已成。此理不然。汝立三世体,非本无今有,亦非本有今无,一切时[5]有,如所执空故名现有,非现世摄名为现有。我今遮破恒现前有,是故比量非立已成。若汝不许去来二世其体现有,则应如用先后是无,体非常有。是则一切有为之法,若体若用皆待众缘,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便失汝宗法体常有。若言去来体是现有,世所摄故,犹如现在。理亦不成。汝许去来用非现有,是世所摄,则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世所摄故,如现在者。理亦不然。若依胜义,我宗现在亦非实有,则无同喻。若依世俗用瓶瓫[6]等,是世所摄而非实有,则所立量有不定过。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如共所知实有法者。此亦不然。若依胜义无同法喻,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许去来曾当是实有故。又如共知世俗实法,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应非去来体现实有,如是等类有多相违。又去来体非现实有,余实有法所不摄故,如共所知非实有法。如是等类比量无边,是故去来非现有体,但依现在假名建立。谓现在心缘曾当法,似彼相现假说去来,实非过未。由此去来共所许法,非离现在别有实体,自宗所许世所摄故。犹如现在诸立过去,未来有体如现在者,皆同数论外道所计,自性体常用有起谢[7]。彼既有过,此亦应然。是故自称佛弟子者应舍此执。现在诸法虽世俗有而非胜义。所以者何?若胜义有,应不藉缘。既待缘生,犹如幻事,如何可说是真实有?又现在法有生有灭,犹如幻化,云何实有?若现在法是实有者,应如所执虚空等性无生无灭,岂名现在?又现在法已生未灭二分合成,已生待未来、未灭待过去,相待立故,非实有体,如粗细等揽[8]非实法和合而成,如树林等。云何实有?又于现在一一法上有多种性,如何实有?谓一一法皆有蕴[9]性、处[10]性、界[11]性,有漏[12]、无漏[13],世出[14]、世间[15],色[16]、心[17]等性有无量种,于诸性中谁实谁假,不可说言,如是等性,是义差别,同依一体。除此诸性,更有何体?亦不可言,一性是体,余性是义,同名为性,无有差别。云何一体,余皆是义?亦不可言,如是等性,是名差别,其义是一。若尔不应生别行解[18]。亦不可言,差别行解但缘其名,苦、无常等种种行解皆缘义故,是故一一有为法体,皆用无量性相合成,如舍、林等非真实有,但依世俗说有实体。若言诸性皆是共相[19],以可说故,如军、林等是假非实,比量所得。自相是实,现量所得。既言是实,其相如何?现量所得云何可说?若不可说,如何言实?若可言实,即应可说,云何自相是不可说?若言自相假说为实,非是真实,是则一切若假若实,皆依世俗假想[20]施设[21],云[22]何汝等定执诸法皆有实体?若一切法皆非实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镜像[23]、水月、健达缚城[24]、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实有耶?世间所见皆无有实,云何以见证法是真[25]?觉时所见一切非真,是识所缘如梦所见,梦心所见决定非真,乱识所缘如第二月。如是虽无真实法体,而能为境、生现见心,因斯展转发生忆念,前后俱缘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生忆念证法是真。法既非真,时如何实?若缘妄境生于倒见,境可是虚,见应是实。境既是虚,见云何实?如在梦中谓眼等识缘色等境,觉时知彼二事俱无。妄境倒心亦复如是,愚夫谓有、圣者知无。有倒心境二种皆虚,无倒境心[26]俱应是实。世俗可尔,胜义不然,以胜义中心言绝故。若于胜义心言绝者,云何数说心境是虚?为破实执,故且言虚。实执若除,虚亦不有。若实若虚,皆为遣执。依世俗说,非就胜义。胜义谛言亦是假立,为翻世俗非有定诠。现见心境可言是无,忆念境心云何非有?现见尚无,忆念岂有?若一切法都非实有,如何世间现造善恶?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27]。若拨因果则为邪见[28],岂不怖此邪见罪耶?奇哉!世间愚痴难悟,唯知怖罪不识罪因。一切善恶苦乐因果,并世俗有,胜义中无。我依胜义言不可得,不拨世俗,何成邪见?于世俗中执胜义有,不称正理,是为邪见。今于此中为破时执,略说诸法俗有真无。其义虚实研究是非,于后品中当广分别。已略成立远离二边中道实义,诸有聪慧乐胜义人当勤修学,谓常无常二边邪执,如其次第略破应知。] 不知相续刹那法,便说时常三世实; 欲知诸法如幻化,应善观察三世法。 二、标称品名: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破时品》第十一品释终。 [1] 证【大】,诸【元】【明】 [2] 无为:拼音wú wéi,永远不变而不生不灭者,则称为无为法。 [3] 有为:拼音yǒu wéi,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4] 藉:拼音jiè,〈动〉“借”的繁体字。凭借;依靠。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 [5] 时【大】,非【宋】【元】【明】【宫】 [6] 瓫【大】,甕【明】瓫:拼音pén,古同“盆”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用具:盆景。盆花。盆栽。脸盆。澡盆。 [7] 起谢:拼音qǐ xiè,即生起与谢世的意思。 [8] 揽:拼音lǎn,本义:执,持。 [9] 蕴:拼音yùn,又作“阴”。聚会、聚积之义。蕴积事物一切差别于一处,故名为蕴。 [10] 处:拼音chù,又作“入”。梵音译作“阿耶怛那”。内能取根,外所取境,均为心及心所诸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处或其生长之门。 [11] 界:拼音jiè,六识、六根、六尘共为十八界。 [12] 有漏:拼音yǒu lòu,一经作为所缘即能增长烦恼的事物。 [13] 无漏:拼音wú lòu,不问作为所缘或与之相应,均不增长烦恼之法,如道谛及灭谛等。 [14] 世出:拼音shì chū,即指出世间。佛家所说超出生死轮回到达彼岸涅槃。 [15] 世间:拼音shì jiān,泛指一切在家男女。佛书作世间、世间道、世俗。 [16] 色:拼音sè,事物的形状和表现。可以转变破坏的事物。一经触对、受用,即可以示现转变坏灭者,皆名为色。义即色蕴、色尘。 [17] 心:拼音xīn,又作“心思”、“意识”。自力能见自境体性之知觉。如成为眼识之心等。 [18] 行解:拼音xíng jiě,佛教语,谓心所取之境相。 [19] 共相:拼音gòng xiāng,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 [20] 想【大】,相【宋】【元】【明】【宫】 [21] 施设:拼音shī shè,即假立的意思。 [22] 云【大】,去【明】 [23] 镜像:拼音jìng xiàng,意指镜中的影像。 [24] 健达缚城:译寻香城、蜃气楼。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乾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 [25] 真【大】,实【宋】【元】【明】【宫】 [26] 境心【大】,心境【明】 [27]《中论·观四谛品》云: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28] 邪见:拼音xié jiàn,佛教指无视因果道理的谬论。泛指乖谬不合理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