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310

第三百一十课


第十二品  

《中观四百颂·破见品》

三(破所见实有)分二: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深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法要;三、教诲欣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深法的原因)分四: 一、明完具闻者的德相难得;二、明真实义难以通达; 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诤论;四、明自他所宗法理的细粗。

一(明完具闻者的德相难得)分三:一、闻者的德相;二、不完具德相的过失;三、断诤。

一、闻者的德相:

问曰:汝已广说斯无我法义,其理极明。如若如来也是此(无我)法理的现证者和教授者,那么为何世间大部分人还都无法悟入此空性深法耶?众所周知由于此法不论从作者、说者以及法体本身的殊胜性来分析都可谓是难得难遇,是故诸欣求解脱者理应皆入此道。那么为何还有其他宗法的传承异说耶?

答曰:虽然此法具足殊胜完美的说者、讲者以及称理的法义本身。然要具足殊特的闻者德相却甚是困难,如颂所云: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An unprejudiced, intelligent and interested Listener is called a vessel. Neither the teacher’s nor the student’s Good qualities will be taken as faults.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1],无因获胜利。

    质直:正直之心。

    求义:对正理,即善说之义,有希求之心。

【释文】“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者,此中所言“质直”者,即谓心无偏党。

问曰:何为心无偏党?

答曰:即舍离对自宗他派的贪执与憎背。是人的心相续由于如是未曾被烦恼所熏染故,绝对力堪精勤欣求善说法宝。以是故说舍断烦恼的根本即是禀性柔和质直。一个禀性柔和质直的闻者方可说为堪承圣教甘露的殊胜法器。要是在禀性柔和质直的基础上还具足聪慧——即善能了别善说、恶说的精华与糟粕后,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时闻者能如是完具胜慧,彼即如是力堪作为如法的闻法容器。如是具足了“质直”与“胜慧”的同时,还得精勤希求善说法要,不像是幅画人一样乏无胜用,方能符合如颂所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也。

闻者要是备足如说法相,是则定能作到:“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也。此中所言“说者德”即指:一者、说法突显法义,二者、说法无有颠倒,三者、说法清晰明了,四者、说法有条不紊,五者、善能了别闻者的殊胜志乐,六者、不求名闻利养。如是等事。

“闻者德”即指:一、能信敬说者,二、能信受所说圣教深法,三、心意专注,四、柔和质直,五、完具胜慧,六、有希求心等诸德相。是人对深法的希求心,完全可以从他对法及说法人的敬重与对法的专注力等形类相貌中得知。若尔颂曰:“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具足如说德相的闻法者,就不会将说者的巍巍德相扭曲变成是过失。由于闻者欠缺闻法德相的过失则很有可能将说者的功德变为是缺失,或复把过失粉饰转变为是功德。若能幸会如说法相——完具闻所得慧等众德齐备无倒的能闻者,即不会转变说者的功德为过失,亦不会转变闻者的功德为过愆。

【释义】般若空性法门非常深奥难懂,无有福德者极难得遇,得遇者若无有一定德相,也无法领受其深义,因此世间绝大多数众生,很难悟入空性法门。若要真正听受空性妙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闻者要质直——相续中必须远离贪著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执,朴质率直安住,如是坦直开阔的内相续才易于接受了解善说深义,否则如《中观心论》中所言:“由堕宗派意热恼,永远不能证涅槃。”只要相续中存在自宗他派的偏执,即无由获得解脱;其次,闻者必须要具足一定的分别妙慧,能够分析辨别善说恶说,这样才能不随他人转,如理趋入正法;最后,闻者对真实义需要有希求心,否则像泥塑木雕一样,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如果具足了上述三种条件,即是具足德相堪为法器的闻者。除此三条之外,还有许多高僧大德又总结补充了两条:第一、闻者对佛法和上师必须生起恭敬;第二、必须专心听闻上师的传法。若能具足如上五条,即是德相圆满的闻法器。具足了这些德相的闻者,他能以清净心观照,如理如法地恭敬赞叹上师,而不会将上师的功德变为过失。关于说法上师的德相,大疏中列举了五条:正直不颠倒,说法明了清晰,不错乱法义,不希求名闻利养,善能了解闻者的意乐。具足如是德相的上师,会如理如实地观待弟子,不会将他们的功德说为过失。如是具德上师和堪为法器的闻者聚合,相互以如法的行为进行讲习,即具备了证悟空性法义的因缘。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若如所言,诸法性相世俗事有、胜义理空,如来于中智见无碍,言音辩了巧悟他心,如何世间犹为种种妄见所魅[2]诤论纷纭?由能闻者有过失故。何者名为闻者过失?谓贪己见、不求胜解[3]、于善恶说不能了知。若无如是三种过失,是则名为闻正法器。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无因获胜利。

    论曰: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德[4]失差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言胜利者,所谓师资开悟证得如其次第。]


[1] 师资:拼音shī zī,犹师生;师徒。

[2] 魅:拼音mèi,可能与“昧”相通。〈动〉掩蔽;欺骗

[3] 胜解:拼音shèng jiě,又译为信解,佛教术语,心感到兴趣,能够了解与理解,能够决定的能力。为心所之一,说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

[4] 德【大】,得【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