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321

第三百二十一课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彼诸外道作如是言:诸佛所说略有二种谓空不空。空言若实,余说应虚。若佛所言一分是实,则类余分亦非虚者。我等所言亦应如是,云何总拨言不可信?汝等外道于现事中有谬失故不可依信。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观现尚有妄,知后定为虚,

[1]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观现尚有妄,知后定为虚。”

论曰:彼诸外道邪觉乱心,浅近事中尚有颠倒,况于后世深远难知因果理中而无谬失?是故所言不可依信。于何浅近我有倒耶[2]?谓胜论者计同、异等[3]是现量境,诸数论者计苦乐等是现量境。如是等事其数无边,皆有颠倒。所以者何?如胜论执同、异性等是现量境,其理不成。牛马等性分别意识,于色等法[4]假施设有,越诸根境非现量得,遍诸所依无差别故,如和合体。彼计第六和合句义[5],其体是一遍诸所依,越诸根境非现量得。同、异等性其义亦尔,云何执为现量境界?又彼论说有实句义[6],是现量境。理亦不然。所以者何?瓶衣等物,分别意识于色等法假施设有,云何执为现量境界?然彼论说瓶衣等物因德、业、实、同、异、合故,为眼所见及身所触[7],故是根境现量所知。此必不然。先明因德所引实智非现量摄,谓因青等煖等诸德所引实智,定非见触现量所摄,非业、同、异、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业引生实智亦尔,如其所应,比量[8]遮破。谓因诸业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非同、异性、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实引生所有实智,如见壶[9]等知是牛等。既破壶[10]等诸实句义非所见触,即已破彼所引实智,以壶[11]等智必因德、业方乃得生,此前已破,是故亦非现量所摄。因同异性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非实等所有诸智谓非实智,于德、业等言此非实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定非见触现量所摄。余智亦尔。由是应知,一切句义假合生智,皆非真实缘彼现量,谓缘实智非是真实,缘实现量假合生故,如德等智。如是乃至缘和合智亦非真实,缘彼现量假合生故,如实等智。故不应执六句义[12]中有现量境,是故胜论于其现世浅近事中亦有颠倒。

复次,彼数论者执色等[13]法三德[14]合成,是实非假,现量所得。理亦不然,多法成故,如军、林等。色等应假,云何言实?又乐等三其性别故,如未变位不应成一。又色等法若是实有,应如乐等非三合成。又乐等三其相各异,云何和合共成一相?不可合时转为一相,与未合时体无别故。又乐等三性既各异,相不应同,汝执性相定是一故,性应如相同、相应如性异。又乐等别,色等是总,汝执总别既定是一,总应如别是三非一,别应如总是一非三,云何别三成于总一?又转变时,乐等三德若不和合共成一相,如未转时其相差别,不应现见是一色等。若三和合共成一相,应失乐等三种别相,不可说言乐等三德各有二相:一总二别。所以者何?总相若一,不应即三;总相若三,不应见一。若言乐等一一皆有乐等三相共相和杂,难可了知故见一者,此亦不然。各有三相还应见三,如何见一?云何可知乐等有异?又若一一皆有三相,何须和合共成色等?即应一一能成色等根境差别为我[15]受用。又此三德各有三相,互有差别,如何色等其相是一?又若乐等一一皆能成色等法,一一法体皆三合成,是则诸法若性若相应无差别,同以三德三相成故。若尔所有大等因果,唯量诸大诸根差别,一切不成世间现见情与非情净秽等物。现、比等量亦无差别,违诸世间现所见故,成大过失。如是等类,外道邪师所执虽多,皆不应理,谁能挠搅[16]粪秽聚为?我佛法中多诸法将,已摧彼敌,故不烦词[17]。如是外道于浅近处,白日夷途[18]尚致颠蹶[19],况于深远崄绝稠林巨夜重昏[20]而无谬失?谁有识者信彼邪言为止[21]归邪?故复颂曰:

“诸[22]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论曰:若诸有情随彼外道昧见倒执所说法行,彼随恶友邪教化力,妄见熏习所任持故,诽毁如来证所起法,获大罪业其量无边。由是因缘堕诸恶趣,受大忧苦无有出期。故有智者勿类[23]愚夫随恶友行而自欺诳,应随诸佛真实无罪速证出离圣教修行。

复次,如上所言,佛经中说种种神变不可思议,又说甚深真实义理。诸有情类不能测量,乃至广说。如是等事难信知者,诚如所言。诸佛功德所说义理,皆甚深故难可信知,汝等愚夫薄福少智,唯求自利不愿济他,未饮大悲甘露[24]法味,岂能信解如是法门?若有慧光破无明闇,深心悲愍一切有情,求佛菩提具广大福,乃能信解如是法门。谓诸如来昔无量劫,悲慧种姓[25]熏发其心,为拔有情生死大苦,为求无上正等菩[26]提,于诸佛所恭敬供养,听闻正法系念思惟,修集无边法随法行,谓施、戒、忍、懃[27]、定、慧等,种种难行微妙胜行,殷重[28]无间修习圆满,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获不思议自在神力。本愿所[29]引妙用无穷,于此何缘而不信解?现见世间机关等事,先势所引任运动摇。如是如来殊胜神变,本愿所引任运施为[30]。又如世间习幻术者若极成满,处多人众妙用难思。何况如来久修胜定增上满足,神通作用而可测量?是故汝等于诸如来不思议事应生信解,于佛圆德自在神通当至心求,勿怀放逸。有声闻等于佛无边不思议力,自知绝分悲号伤叹声振三千[31]。汝等云何诽谤不信?]


[1] 诸【大】,诚【宋】【元】【明】【宫】

[2] 耶【大】,邪【宋】【元】【明】【宫】

[3] 计同、异等:即指胜论师所计六句义。这是古代印度胜论学派的哲学。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相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派之祖优楼佉所立,到后代慧月论师,依据六句义而广开为十句义。六句义即:一、实句义,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二、德句义,即依谛,指实句义之属性功能。《胜论经》举出色、香、味、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等十七德;十句义论更加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等七种,共列举二十四德。三、业句义,即作(用)谛,指实体之运动,有取、舍、屈、伸、行等五种。四、同句义,即总相谛,又作总谛。指有性乃诸法所共有。五、异句义,即别相谛,又作别谛。指诸法有差别之性质。或称同异句义。六、和合句义,又作无障碍谛。乃谓实、德、业、同、异等五句相互摄属而不相离。这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

[4] 色等法:色、香、味、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等十七德——即德句义。

[5] 第六和合句义:又作无障碍谛。乃谓实、德、业、同、异等五句相互摄属而不相离。

[6] 实句义: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

[7] 为眼所见及身所触:意思是说瓶衣等物为眼所见的显色及为身所触的形色。

[8] 比量:在明见因由、确立关联之后,推断所立之宗或了知隐蔽之事物者。如以烟及水欧,为因由,比知有火有水。

[9] 壶【CB】【丽-CB】,壸【大】

[10] 壶【CB】【丽-CB】,壸【大】

[11] 壶【CB】【丽-CB】,壸【大】

[12] 六句义: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

[13] 色等:即色、声、香、味、触五唯。

[14] 三德:即数论宗说主张主物(即自性)的乐、苦、痴三德。

[15] 我:此处即指数论外道所计之享受声、触、色、味、香五唯的受者神我。

[16] 挠搅:拼音náo jiǎo,释义是搅拌。

[17] 烦词:拼音fán cí,意思是指繁冗之语。

[18] 夷涂:拼音yí tú,平坦的道路。

[19] 颠蹶:拼音diān juě,颠狂。

[20] 重昏:拼音zhòng hūn,1.亦作“重昬”。 2.谓思绪非常昏乱。 3.十分昏暗;愚昧。 4.指愚昧之人。 5.见“重婚”。

[21] 止【大】,正【元】【明】【宫】

[22] 诸【大】,诚【宋】【元】【明】【宫】

[23] 类:拼音lèi,〈动〉相似;像。

[24] 甘露:拼音gān lù,指甜美的雨露。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

[25] 姓【大】,性【明】

[26] 菩【大】,苦【明】

[27] 懃:拼音qín,古同“勤”。做事尽力,不偷懒。此指精勤。

[28] 殷重:拼音yīn zhòng,意思是繁重;恳切深厚。出自《南齐书·顾宪之传》。

[29] 所【大】,行【宫】

[30] 如是如来殊胜神变,本愿所引任运施为:

 《入中论》云: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31]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

 [尔时,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究竟无复志求,于此法中,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是中极为知足,终不能成一切智智。世尊!无上菩提是希有事,于我声闻难为证得。”]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