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见品

第三百二十二课


二(明真实义难以通达)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障蔽他人通达空性的过失;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四、导入真性的次第;五、认识真性。

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三:一、诸求解脱者仍有随学外道邪行的原因;二、认识怖畏空性的数取趣[1];三、愚劣不善丈夫畏惧空性的原由。

一、诸求解脱者仍有随学外道邪行的原因:

问曰:又,云何彼诸希求解脱者,要随学昧见倒执的外道邪行耶?

答曰:是因为逆怖听闻宣谕[2]自性本空的深法(般若)故耳。斯怖畏即如《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所云:

我无当不生,现来我所无,

凡人思此畏,智者怖永尽。[3]

是怖畏也正是由于久久熏习我执与我所执所致。虽已如是经久常习,若能幸逢[4]善知识摄受者即可弃舍执法谓有自性的邪执垢秽。为显明此义,故次颂曰: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The unwise take no delight in letting Their mind follow a guide Who has done that which is Most difficult–attained nirvana.

【词汇释难】

善导:即导师,能善巧引导的佛。释尊成佛后也显现甚是担心凡愚众生无法了达圣教契经,并在幽林中圣默然。

《方广大庄严经·大梵天王劝请品》云:

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

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此法远离于言说,犹如虚空无所染,

思惟心意皆不行,若人能知甚希有。

此法性离于文字,孰能悟入其义理?

于多劫中供养佛,方能得闻生信解。

不可说有说非有,非有非无亦复然。

我昔无量劫修行,未得究竟无生忍,

我于今者得究竟,常观诸法无生灭,

一切诸法本性空。然灯如来授我记,

汝于来世成正觉,作佛名号释迦文。

虽于彼时已证法,今我所得方究竟。

见诸众生处生死,不知是法及非法,

世间众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

梵王若来劝请我,或当为转微妙法。

【释文】“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者,自然成就妙觉圆明,唯自善逝[5]趣入涅槃安乐大城者,是大丈夫有如是能作难作的大悲心[6]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者,是诸滞念[7]我执与我所执的愚劣不善丈夫,不仅不愿意自己发趣涅槃安乐大城,昧识愚夫就算是幸逢善知识,亦复不如智者有能作难作,随学善逝而自趣涅槃——解脱的志乐[8]

【释义】智者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来,不断积累福智二资,依凭自己的精进力,证入了甚深甘露法门,现见法界实相获得了究竟涅槃,这是智者难作能作,难行能行的无比事业,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世间福智浅薄的异生愚夫,他们即使遇到了解脱正道的善知识,也会因为根器低劣而无法生起随顺向道之心,转而堕入外道之中。一般愚夫因为恶见烦恼,他们首先不愿依止内道的善知识,不愿听闻正法引导,即使依一些宿善而有因缘遇到善知识,他们也会因恶业现前,对殊胜正法生不起信解,尤其对般若空性深法,会十分怖畏,最后生起邪见[9],失去依止正道趋入佛法的信心,断绝解脱缘分。由此可见,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智慧低劣,不接受空性深法,不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而导致。诸希求解脱者,于此应着重注意,即使自己的智力暂时无法理解空性深法,也不应生怖畏邪见,而应依种种方便,依止善知识不断闻思修习,消除犹疑邪见,只有如此,自己才有解脱希望。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诸有智者自往涅槃,昧识逢师不能随学。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论曰:烦恼缠缚无始时来,数习坚强牢固难断。涅槃虚寂无相无名,胜德无边高深难证。诸有智者不因他教,自然能度生死大海,证得究竟大般涅槃,是大丈夫能作难作。愚夫久没[10]诸欲淤泥[11],耽味欢娱不求出离,如狗贪咬染血枯骨,虽杖逼之犹不弃舍。愚夫亦尔,味着诸欲,圣言诃责[12]亦不厌离。如是智者,自然开觉证大涅槃,是作难作。愚夫放逸无所觉知,虽遇圣言不希[13]寂灭。]


[1] 数取趣:意译为“人”、“众生”。旧译为 “补特伽罗”。梵音译作“补特伽罗”、 “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佛书说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

[2] 宣谕:注音xuān yú,释义:宣布命令;晓谕。

[3]《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谓我不成无,我所非非有,

愚者如是怖,智者无所惧。

[4] 幸逢:拼音xìng féng,正好、恰巧遇上。

[5] 善逝:《大乘义章·十号义》云:“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6] 大悲心:《入中论自疏》云: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

 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

《宝鬘论》云:

“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

  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槃而般涅槃。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辗转无间长时增长。]

[7] 滞念:拼音zhì niàn,意思是凝结在心中的思念。亦泛指牵挂。

[8] 志乐:拼音zhì lè,即指志趣与意乐。

[9] 邪见:拼音xié jiàn,邪见有通、有别:凡是不正见,都可叫做邪见,这约通说。

 邪见是戏论的别名;根本的、分别的我见、法见,蒙蔽障碍真知灼见,不能见到诸法实相,不论是外道、凡夫,就是佛弟子,有了这种见,就是邪见。

 经说二乘人是眇目,即说他所见的不正。所以《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善男子!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以修习故,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报,是故得名持戒正见。”平常说: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此五见中的邪见,是特殊的,也就是约别义说的。这邪见,指不信三宝、四谛,否认因果罪福,否认轮回及解脱等,是外道所起的不正见。

[10] 没:拼音mò,〈动〉本义:沉没水中。

[11] 淤泥:拼音yū ní,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

[12] 诃责:拼音hē zé,意思是厉声叱责。

[13] 希:拼音xī,〈动〉希图,谋求。[strive]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