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323

第三百二十三课


二、认识怖畏空性的数取趣:

问曰:云何愚劣不善丈夫虽逢善导,而无心随学发趣涅槃?

答曰:由于怖畏空性(深法)故。

问曰:云何要怖畏空性(深法)耶?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When it is not seen, fear does not begin. When seen, it stops completely. Thus one can say with certainty: Those who know a little are afraid.

【词汇释难】

不知:此处即指不了知空性实际。

遍知:即指周遍了知、完全尽知空性实际。

少分知:即一知半解者,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这样的人在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会生起极大的无明恐慌症。

如《中论青目释·观四谛品》所云:

[答曰: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缘说空,亦不解空义,不能如实知故,生如是疑难。]

【释文】“不知无怖畏”者,于诸从未熏习[1]经论[2]的牧人等,虽然百般解说空性,宛若对牛弹琴,根本不堪随法解空,不见空性实义故,于空则无畏惧。如于念念损灭的无常法性昧见倒执,以及(心)相续由邪见熏习所任持故即成狱火之因如出一辙[3]。“遍知亦复然”者,能遍知空性的智者,是则全然无怖惧,因为已经究竟永尽了一切能生怖惧的因——我执与我所执故。如彼,现见是绳索时,即能舍离一切依绳妄执为是蛇想的怖惧。若人于事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即一知半解时,势必会生于怖畏。故次颂曰:“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譬如,善学驾驭大象的象师,于乘骑狂象却毫无惧色。欲想骑乘狂象而极度愚昧无知的村夫俗子[4]亦复毫无畏惧,因为他根本不知从狂象上摔下来非死即伤的危害弊端,只是将狂象视作是普通的骑乘而心无畏惧。而一知半解的人却对乘坐狂象可谓是谈虎色变[5],毛骨悚然[6]

复次,在营办一切世事时,一知半解总是会令人心有余悸,而对办事有真知灼见时则非如是,因成竹在胸无可恐畏故;于事一窍不通者,亦无惧色,因为被痴倒无明所蒙蔽故;略知一二的少分知者,则因为寻思分别自己是否堪办斯事,故而频频心生怖惧。

【释义】怖畏空性深法者,不会是那些对空性甘露法全然无有了知的愚夫异生,比如一些不知利害取舍的愚笨牧童,即使上百次听到空性法,也不会生起怖畏分别,如同对牛弹琴,牛群不会有好恶反应一般;然后那些通过如法闻思修习,已经完全了知证悟空性的智者,也不会对空性有怖畏;还有些人因为对空性生起了坚定信心,每闻到空性法,即欢喜至泪水充盈、汗毛倒竖等,他们也决不会生起畏惧心。排除了不知与全知等士夫后,便可决定了知,对空性生畏惧者,一定会是那些处在不知与全知中间的人,即一知半解,又不能求上进的劣根者。可以现见有许多人刚刚遇到佛法时,对般若深法一无所知,故无有任何分别怖畏;然而一旦对空性稍有了知,即会觉得有断灭一切因果,断灭一切显现的怖畏,或觉得无法理解深入而生畏惧等;可是宿植深厚福德者,经全面深入闻思修习后,这类疑惧即会消失无余。

因此于遇到佛法的中途,切不可因暂时不理解而生起疑惧心,毁坏自己进一步的闻思修习。比如说,善于调伏象马的骑士,虽乘狂象也无惧意,极为愚鲁的莽夫,由于不知也不生畏惧,那些稍有了知狂象危险性者,才会生起畏惧,不敢靠近。诸学人当谨察自相续,若对空性有惧,即证明了自己需勤奋精进,痛下苦功闻思,不然极易失坏解脱道。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生死甚苦涅槃极乐,过失功德粗著易了,如何有情安然不欲,厌背生死欣趣涅槃?以彼愚痴有怖畏故,谓怀我爱闻涅槃空,恐证无余我便断灭。由此怖畏,是故不欲厌背生死欣趣涅槃。如是怖畏由少智生。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论曰:若诸有情都无觉慧,于一切法无所了知,彼于涅槃不生怖畏。若有遍知诸法正理,彼达生死及与涅槃,生死生时唯假苦生,生死灭时唯假苦灭,本来无我诸法皆空,故于涅槃全无怖畏。若有但解般涅槃时,诸行皆灭都无所有,不知行苦任运自灭,无实体用离我我所。彼由身见我爱所持,闻涅槃中空无所有,惧我断灭便生怖畏。如是怖畏因少智生,故有智者应正除断。]


[1] 熏习:拼音xūn xí,解释为熏陶染习。

[2] 经论:拼音jīng lùn,意思是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3] 如出一辙:拼音rú chū yī zhé,像出自同一车辙。比喻两种言论或事情非常相像。

[4] 村夫俗子:拼音cūn fū sú zǐ,汉语成语。指粗野鄙俗的人。

[5] 谈虎色变:拼音tán hǔ sè biàn,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6] 毛骨悚然: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