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中〕缘起性空

〔英〕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释义】

无自性义,谓自性无生义,即生成如幻、如阳焰、如影像、如乾闼婆城、如化、如梦之体性的果法义。所谓的缘起,即是如梦、如幻、如阳焰等,彼等虽无自性,而有缘生诸现象的作用。梦幻等现象虽然可显现,然而并无自性存在。

【引用】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颂·破边执品》中云:

若有从缘成,彼即无自在,

此皆无自在,是故我非有。

【补充】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简要解释:

《杂阿含经》云: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分别著执著。’迦旃延!若不受对境、不取对境、不住于对境、在对境当中不计分别有一个我于我,此苦生时唯苦而生、灭时唯苦而灭。迦旃延!于此法“此苦生时唯是苦生,灭时唯是苦而灭。”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果认为世间有乐为世间的邪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集谛者 我们观察世间集谛就是有漏的业及烦恼,如果我们好好正确地观察世间众生造下的有漏的业及烦恼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认为世间它不会生起的,认为世间没有的。因为世间有了业及烦恼它就必须还要生起,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无见”。有迷乱的因,那迷乱的果一定不会没有;如实正观世间灭 如果如实正确观察灭除业及烦恼的因,就可以灭除五蕴的苦蕴身,则不生世间有见那就不会生起世间的众生都是恒常实有的见。因为把集谛的因灭除,就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已。所以不能认为是一个恒常的有或者是绝然的断灭,这两者都不行。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如来就远离了:1)世间众生如果有业及烦恼他就是有他的现前,2)如果没有业及烦恼就不会有世间众生投生转世的三有,所以如来不会住于绝对的有,绝对的无这二边当中,说于中道[1]缘起的中道。原后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现木雅仁波切根据藏文改译成:孰说空缘起,中道中一味。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孰说空缘起,佛陀说空就是缘起,中道中一味在中道中空和缘起是一样的道理,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我要归命顶礼这样一个能够把空性跟缘起在中道中说为是一个味道一个法理的大智慧的佛陀,所谓此有故彼有相对缘起:有此短才有彼长,有了此好才有彼恶,此生故彼生因果缘起:有了此因的生故有彼果的生起。一般只有两个缘起:相对缘起;因果缘起。宗大师还加了一个假立缘起。中观宗不承许。缘起本来就是假立的,无需再立一个假立,谓缘无明有行所缘无明这个因才有了第二个行业,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这个因没有,彼果就不会现前,此灭故彼灭此无明的因灭了以后的果也会随之而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这个就是缘起空性,因果相互观待,因果都是空的。因要观待果,要不然这个因就变成了无果的因。果也要观待因,不然果就成了无因的果。两个都要观待。两个观待的时候,因在的时候果不可能在,如果因在的时候果就在的话,那就不需要用这个因来生这个果的,因为果在故。如果果根本就不存在,有一个因你把他称为是因的话,那那个因就变成了无果的因,这也不行。所以因果一前一后,如果你说因在前果在后,那个因就变成了无果因,无果因不管在哪个地方,什么时候都不存在的。如果说果在前因在后,那就变成了无因果。无因果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那只能说因果同时,前后不行,因果同时就更不行了,因不需要再去生这个果了,因为因跟果是同时成立的。这样一观:因在前果在后变成了无果因不行,果在前因在后变成了无因果也不行。因果同时,因就没必要(存在了)因为果已经有了,也不行。所以这样观察了以后,所谓观待因而生的果,或者观待果而生的因就是迷乱的缘起显现。所以因也是空的,果也是空的,缘起的本体也是空的。所以三解脱门就是:因无相解脱门(以正智推究,因的相都找不到的),果无愿解脱门(果根本就没有的话,你怎么要祈愿获得?),因和果的本体都找不到,那就是本体空性解脱门,都是空的。所以因缘起就是这样空的。

以上选自《中观四百论广释·明破乐执方便品》第52课 笔记


[1]《回诤论》云:

孰说空缘起,中道中一味,

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原后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现木雅仁波切根据藏文改译成:孰说空缘起,中道中一味。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佛说老女人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罗[1],所止处名乐音。时有八百比丘、菩萨万人俱。时有贫穷老女人来到佛所,以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愿欲有所问。”

佛言:“善哉!当问。”

老女人言:“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2]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3]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言:“善哉!问是大快。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病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眼、耳、鼻、口、身、心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地、水、火、风、空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譬如两木相揩[4],火出还烧木;木尽火便灭。”


简要解释:

这是中观缘起里经常用到的逻辑推理,本意是说:在森林里两棵藏檀木(油脂特别多)靠在了一起,被风吹动了以后相互摩擦,摩擦生热燃烧起来,左木揩右木,右木揩左木,最终左右皆会烧尽无余。

这个譬喻中观般若的学修“能所”,用能断来断除所断,所断断了以后能断自然会灭尽无余。《入行论》有一个偈颂:“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观一切万法没有谛实实有的,你观察了以后根本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谛实法,找不到谛实法,无实法也无法成立,因为无实离所依,无实有的空是观待谛实法而存在的,如果不得谛实法,无实的空性就远离了所依的对境,彼无实法难道还能安立在心前吗?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如果谛实法找不到,无实法因为没有所依也没办法安立在心的面前,所依我们的心就达到了一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实法没有办法住在心前,因为找了以后没有找到,无实法也是因为找不到实有法的缘故,无实法也不能安住在心的面前。实非俱是也无法安住在心的面前,实法和无实法都不可得的缘故。非实非非实也无法安住在心的面前。所以就远离了这四边:实,无实,实无实俱是,实无实俱非,不能安住在心的面前,彼时无余相,那时候我们的心根本找不到其余的形相来执着的缘故,我们的心就无所缘执而最寂灭了。修行就要达到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今日颂词的举例“譬如两木相揩,火出还烧木;两个木摩擦烧起来了以后把左右木都烧了,木尽火便灭。两个木头烧完了以后,火只能熄灭了。这就指的是我们实有的执着,空的执着,实空俱是的执着,实空俱非的执着都泯灭了以后,我们的心就没什么执着的,只能安住在如如不动的法性真如当中,成就了。这个就叫作真如实相,所以我们是因为看到了对境以后,然后就造作。现在你对境也看不到,无法造作。对治对境的空也不可得,空不空俱是,空不空俱非都不得,你就没办法再缘执任何一个法。就如左边的木头和右边的木头都被烧毁了以后,火只能熄灭下来。那我们像火一般的心也只能熄灭。熄灭了以后就不躁动了。所以“动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才是最大的无明。“若住无念定,无垢(清净)如虚空”,如果我们安住在无有分别念的禅定当中,那个时候清净如虚空。如果我们能够安住在无动念实相真如当中,那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皆得以清净如虚空一般,凝然不动,那个时候你就不会再投生转世了,你已经成就了。那以后你可能会有一个执着,那我如何去利益众生呢?那时候就有一个惯性力,在利益众生。比如我们在转动轮子的时候(陶师转动做陶器的轮子时的比喻),前面要用力,然后它转起来了以后,把它放开,不再发力,它自动地会做事的。那个时候你就安住在如如不动的真如实相的境界当中,但是你前面施功的力量,你就是没有动念,都可以去利益众生的。因为是惯性力在造作,这就叫任运自在。

我们用空来对治实有,当实有被对治了以后,空性也找不到所依处,所以空也没办法安住在心的面前,没办法安住在你的心的面前,你的心就不可能执着空。不执著空,实空都不执著,那你的心就无缘最寂灭了。那个时候不是指你的心死了,是指的你的心没有动念了,我们不会堕入断见的原因就是心还在,但是境界已经不同了。所以六祖坛经中说的“心随境转,境由心生”,你没有成就之前,是心随境转,你的心完全是被境在驱使,你成就了以后,那就是境由心转,那你见到的全都是你的心,见到的实相,那个时候就是你真正地见到了实相。那个时候一切实相的对境都是你的心来决定的,这个境界就叫做成就。

佛问老女人:“是火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老女人言:“因缘合便得火,因缘离散火便灭。”

佛言:“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在世俗谛的层面,因缘和合时,一个法现前,因缘离散以后,那个法就不现前,灭失了。但是在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因缘和合的法,因也不成立,果也不成立,来也不成立,去也不成立,所以缘起是世俗谛,性空是胜义谛,所以我们要世俗胜义双运才叫做成就。不仅仅你知道一个世俗的缘起就解脱了,或胜义的空性你就解脱了,就必须是你见到的缘起法它就是空的,但是空中有妙有,就是缘起,那个你证悟了,那就是你证悟了,而且没有分离,合二为一的时候,那就成就了,这个时候见到的一切法都是性空相缘起。“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从胜义谛的角度,没有一个法,所以不可能从哪一个地方来,去向哪一个地方,因为来去不得成。《中论》的观来去品就说过“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去有一个去者,所去的路,去的动作。首先观察所去的路,有一个路的话你可以走的,但是路是没有的。你可能不理解如何没有路呢?过去的路已灭没有,未来的路还没有生起也没有,当下的路就要用离一多因:你的脚踩下去的部分就是过去的路,没踩的部分就是未来的路。那当下的路在哪里?你指出来啊。你指出来微尘虚,微尘虚被脚根压到的那部分都是过去的路,没有压倒的部分都是未来的路,还没有走的,那个不叫作路,因为你还没有走那不叫作路,走完的部分已经是过去的路了,当下的路连微尘虚都找不到的。你把微尘往下分分,无方微尘,无方微尘再往下分,最后再一分析,如同虚空,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当下的路连微尘虚都找不到,你在哪里找?所以过去的路也找不到,未来的路也找不到,当下的路都找不到。那你哪里走?所以去就根本去不了的。但是你们可能觉得明明没有去,那为什么你们看见一个人在那里走呢?那个佛陀就用了个譬喻,在梦中你也是过去过来的,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但是梦中的那个去有吗?没有。所以就说我们看见的那一切都是《三摩地王经》当中所说的那样:“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 凡夫众生眼根看到的,耳根听到的,鼻根嗅到的,舌根尝到的,意根想到的都是迷乱的,所以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该见的真如见不到,不该见的迷乱就经常都见得到,所以叫做凡夫。但是我们中文中还有一个“眼见为实”,佛法说的眼见就是假的,只要眼睛里面见到的都是假的,能所双亡才叫做真如。目见色即是意,你认为眼见到的色都是迷乱,“意即是色“ 这是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认为外面的色法是不成立的,只是一切唯心,所以外面的色只是心意的显现而已。中观宗的观点是”二者俱空“, 所见到的色的对境及能见到的心意二者俱空的,但是唯识宗认为心意是实有的,其它的外境是空的。以后可以学习《入中论》,不然不知道唯识宗有问题的,始终都认为唯识才是最了不起的。《入中论》中月称菩萨把《入中论》第六品的一百多个颂词都拿出来狠狠地批了唯识的观点,所以二者俱空,无所有成有境的心、对境的色没有一个可以成立的,从实相的角度来说灭亦如是,灭也不得因为生不得,住也不得,生住不得。《中论》的观三相品就是这样,生灭皆不可得,譬如鼓,不用一事成,有皮,有𣞙[5]鼓外面的木框子,有人持桴[6]敲鼓的锤子打鼓,鼓便有声。是声亦空,当来声亦空,过去声亦空。是声亦不从皮,亦不从𣞙,亦不从桴、从人手出,合会诸物乃成鼓声,声从空尽空声从空中生起,也从空中泯灭的。万物亦尔一切万法都亦复如是,本净无所有。本来是清净离垢的,因作法 因为是因缘等造作有了果法,法亦无所有,所以法这个果也没有自己的本体。譬如云起,阴雾便雨,不从龙身出雨云并不是从龙身中降下来的,亦不从龙心出,皆龙因缘所作乃致此雨 由云水蒸气等众缘和合了以后才降下了雨。诸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因为来者去者皆不成立,来处去处也皆不能成立,来去的动作亦无法成立 。譬如画师先治壁板素,便和调诸彩,自在所作。是画不从壁板素出,亦不从人手出,壁板,颜料,画笔等因缘和合随意所作,各各悉成;生死亦如是,各自随所作行,各自随着自己所造的行业而投生转世,各自随着各自所造的行业画出了天然的画。譬祸生泥犁[7]造了祸事堕入了地狱、天上、人间亦尔。有余[8]是者不著,如果有人能解悟世界一切由因缘所生,本体皆空,那他就不会执着,不执著就解脱了。着便有,如果执着就有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的轮回的投生转世。

老女人闻之,大欢喜言:“蒙佛恩,得法眼。虽身羸老[9],今[10]得开解。”(这位老女人是前世佛陀的母亲)

阿难政[11]衣服,长跪,白佛言:“是老女人何以智慧乃尔?闻佛言即开解。”

佛告阿难:“是老女人者,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

阿难问佛言:“是母何以贫穷困苦乃尔?”

佛言:“往昔拘留秦佛[12]时第四位拘留孙佛,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肯听我去。我忧愁,不食一日。因[13]是故,五百世来生世间辄贫穷。今寿尽当生阿弥陀佛国登地才能去阿弥陀佛净土,待业往生:带着无漏业往生,而不是带着有漏业去。带着有漏业去,那里就不是净土了,就被染污成秽土了,供养诸佛。却后六十八亿劫当作[14]佛,号波犍,其国名化华幻化的花。作佛时,人所有被服、饮食如忉利天[15]上。其国中人民皆寿一劫。”

佛说经已,老女人及阿难,诸菩萨、比丘僧,诸鬼、神、龙、天、人、阿须伦,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以上选自 《中观四百颂广释·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183课

[1] 堕和罗:拼音duò hé luó,释义:南海古国名。亦译作“独和罗”。南与盘盘,北与迦罗舍佛,东与真腊相接,西邻大海。

[2]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即谓色、受、想、行、识。

[3] 眼、耳、鼻、口、身、心:即谓眼、耳、鼻、舌、身、意。

[4] 揩:拼音kāi,擦,抹:揩背。揩油。揩鼻涕。揩眼泪。

[5] 𣞙:拼音sǎng,鼓匡木。《玉篇》鼓材。

[6] 桴:拼音fú,击鼓的槌:桴鼓相应。

[7] 泥犁:拼音ní lí,“泥黎”梵语。意译为地狱,其中一切皆无,没有喜乐,《翻译名义集·地狱篇》云:“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

[8] 余【大】,解【明】【宫】

[9] 羸老:拼音léi lǎo,衰老。

[10] 今【大】,令【宋】【宫】

[11] 政【大】,正【宋】【元】【宫】,整【明】

[12] 拘留秦佛:即拘留孙佛(梵语Krakucchanda),为佛教过去七佛的第四位、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位,又作惧留孙佛、鸠楼孙佛、迦罗鸠餐陀等,意译为所应断已断佛、灭累佛、成就美妙佛。

[13] 因【大】,用【宋】【元】【明】【宫】

[14] 作【大】,生【明】

[15] 忉利天:拼音dāo lì tiān,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帝释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