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课 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 由见此“障他真实见”者,俱损自他,故说颂曰:
【词汇释难】 尸罗:梵文音译,即戒律。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云: [契经说戒,或名尸罗、或名为行、或名为足、或名为箧。言尸罗者是清凉义,谓恶能令身心热恼,戒能安适故曰清凉。 又,恶能招恶趣热恼,戒招善趣故曰清凉。 又,“尸罗”者,是安眠义,谓持戒者得安隐眠常得善梦故曰尸罗。 又,“尸罗”者,是数习义,常习善法故曰尸罗。 又,“尸罗”者,是得定义,谓持戒者心易得定故曰尸罗。 又,“尸罗”者,是隧蹬义。如伽他说: 佛法池清凉,尸罗为隧蹬, 圣浴不濡身,逮彼岸功德。 又,“尸罗”者,是严具义,有庄严具于幼为好非壮老年,有庄严具于壮为好非幼老年,有庄严具于老为好非幼壮年,尸罗严身三时常好。如伽他说: 尸罗严身具,幼壮老咸宜, 住信慧为珍,福无能盗者。 又,“尸罗”者,是明镜义,如镜明净像现其中,住净尸罗无我像现。 又,“尸罗”者,是阶陛义,如尊者无灭言:“我蹈尸罗阶,升无上慧殿。” 又,“尸罗”者,是增上义,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势者皆尸罗力。 昔此迦湿弥罗国中,有一毒龙,名无怯惧。禀性暴恶,多为损害。去彼不远有毗诃罗[1]数为彼龙之所娆恼,寺有五百大阿罗汉。共议入定欲逐[2]彼龙,尽其神力而不能遣。有阿罗汉从外而来,诸旧住僧为说上事。时,外来者至龙住处。 弹指语言:“贤面远去!” 龙闻其声即便远去。 诸阿罗汉怪而问言:“汝遣此龙是何定力?” 彼答众曰:“我不入定亦不起通,但护尸罗故有此力。我护轻罪如防重禁故,使恶龙惊怖而去。” 由此尸罗是增上义。 又,“尸罗”者,是头首义。如有头首。即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 有“尸罗”者,即能见四圣谛色;闻未曾有名身等声;嗅三十七觉分花香;尝出家远离三菩提寂静味;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触;知蕴、处、界自相共相法。是故尸罗是头首义。 契经说:“戒名为行者,以诸世间说戒名行故。”诸世间见持戒者言彼有行,见破戒者言彼无行。 又,净持戒是众行本,能至涅槃故名为行。 契经说:“戒名为足”者,能往善趣至涅槃故。如有足者能避险恶至安隐[3]处。有净戒者能越恶趣生天人中。或超生死到涅槃岸故名为足。 契经说:“戒名为箧者,任持一切功德法故。”谓持戒者任持功德不令退散,如箧持宝。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戒名不坏,所以者何?如足不坏则能自在往安隐处,具净戒者亦复如是能至涅槃。此中无学身语净戒名行,圆满行中极故。云何护圆满?” 答:“无学根律仪,应知此中根是所护。由念慧力护眼等根不令于境起诸过患。如钩制象不令奔逸。是故无学正念正知名护圆满。” 如伽他说。 世间诸瀑流,正念能防护, 若令毕竟断,其功唯正知。] 【释文】世尊在契经中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其义是说:宁可毁犯净戒,也不得损坏真实见。为明如来此说圣教契合至理故,圣天菩萨复说应颂曰:“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若人虽毁犯尸罗而仍能秉持正见不毁者,则根据(毁犯净戒罪业的)下、中、上品的次第,而遂堕饿鬼、旁生、地狱等处感受其报而已。虽持净戒而尚未生起正见的凡夫异生等,顶多也不过只是在天趣善道获受乐报而已。若人损坏正见乃至微乎其微[4]分,其果报就已经大到根本无法用毁犯百千万次的尸罗所要感受的果报所能企及,况言损正起邪!若时斯人能发趣圣道,增上顺缘而生起圆满无暇的正见者,是则必能照破无始无终令其漂泊生死的无明暗垢,舍离超脱无余众有情界,列队前行而直趣涅槃。是故诸有智者理应视此正观真性实际为上首[5],力求发奋图强[6]不毁正见。 【释义】受持空性正见不失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守持别解脱戒。假如在毁坏戒律与损坏正见二者之间必须要选择一种,那宁可毁净戒,也不应坏正见,佛经中说过:“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尸罗是梵语音,意为清凉或戒,因三业过恶之性为热恼,而戒律能防护并熄灭其炽燃之势故得名。此处正见,也有狭广两种解释,从狭义理解是指空性正见,从广义言是指内道中从因果不虚到缘起性空所有的正见。保持正见不受损坏,是内道弟子首要的修习,大疏中云:“毁坏戒律者,上品罪业堕入地狱,中品者堕饿鬼,下品者堕旁生;然而毁坏正见者,即使是损坏微小的正见,也决定会堕入地狱。”若有正见,戒律毁坏后可以恢复,可是正见受损者无可挽救,此是从损坏二者的罪业方面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从受持二者的功德言,戒律是生善趣的因,若无解脱正见,守持戒律只能使修持者得到善趣果报,而修持通达正见者,决定可以获得涅槃,解脱一切三有怖畏。破戒者若皈依佛,也有解脱的机会。 《日藏经》云: 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 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 而坏见者无解脱之机,如龙树菩萨云: 若欲趋善趣,当修持正见, 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 《究竟一乘宝性论·校量信功德品》云: 虽近恶知识,恶心出佛血, 及杀害父母,断诸圣人命, 破坏和合僧,及断诸善根, 以系念正法,能解脱彼处。 若复有余人,诽谤甚深法, 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 由此可见保持正见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般若空性正见。 《圣般若摄颂》云: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7] 欲求解脱轮回者,离此即不可得,故应恒时顶戴不离。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诸有障他修正法者,彼后自引邪见令生此邪见罪过于毁戒。为显此义,故复颂曰: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论曰:如契经言:“宁毁净戒不坏正见。”此意云何?毁净戒者唯能自坏,若坏正见兼坏自他,令无量生受大苦果,及失无量无边利乐。又毁戒者由犯戒故,常怀惭愧诃厌自身。坏正见者无惭无愧,赞成邪见恒自贡高。又毁戒者不增邪见,若坏正见令破戒恶未生而生,生已增广坚固难坏。又毁净戒但障生天,坏正见者障涅槃乐。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论曰:毁戒坏见虽复俱能损坏善因、障碍乐果,然毁戒轻,坏见极重。所以者何?持戒生天,增长结缚受生死苦。正见能证三乘菩提得涅槃乐,是故智者勿坏正见。] [1] 毗诃罗:是梵文vihara的音译,意为散步、娱乐之所。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毗诃罗指的是出家僧人集体居住静修的精舍、僧院、学园,后来亦泛指寺院。 [2] 逐:拼音zhú,强迫离开:逐客令。放逐。驱逐。 [3] 安隐:拼音ān yǐn,释义:1. 安稳、安定、平静;2. 安稳、平安。 [4] 微乎其微:拼音wēi hū qí wēi,意思是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5] 上首:拼音shàng shǒu,意思是首位,魁首。 [6] 发奋图强: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意思是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一般情况下与“奋发图强”通用。 [7]《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