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课 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问曰:云何此法(妙空观)不成令诸圣者亦生怖畏的胜因耶? 答曰:因为(圣人)已经永尽我执贪念故耳。若人尚有我执贪念,是则更加欣乐与此随顺通融[1]的实执我见,而憎背[2]与此乖违[3]不相符顺的无我正见。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释文】若人(即圣者)于内外诸法悉皆不作自性分别,能贯通一切万法俱无自性而泰然自若地安处于此诸佛世尊所说的真空无我妙理中者,岂能因为通达无所有而对(真空)无我妙理心有所怖,或是因见有我而对有我论者(的身见)心有所欣耶?以是故言彼等早已舍离了贪嗔等众惑,见有无有所贪,见无我亦无所嗔,不行二边戏论,无所诤论[4]故便能轻而易举地登入涅槃安乐大城。由于寂灭涅槃实乃(超脱忧苦的)最极圣位故,此真空无我理绝非是令人心生怖惧的因。 【释义】如果对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空性法,有真实的了知,那么无论遇到何种法,也能不喜不惧。声闻、缘觉、菩萨等诸道圣者,正是于佛陀所说的人法二无我真空妙理,有不同层次契入,所以于现有的显现法皆不会生起欣乐贪爱。因为已了知一切法皆是依因缘而暂时有名言显现,虽现无有真实坚固之性,如同梦幻一般不值得贪执。 如《阿含经》中所言: 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 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 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 声闻罗汉以上的圣者皆通达了如是法义,故于身心五蕴情器世间的一切显现法,皆知非常有成实,以此自然会无欣乐执著。而于无方面的法,比如《心经》中所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乃至无佛无众生,泯灭一切戏论分别名言。若内心已了知真空无我之理,即不会于此离戏大空性正理产生怖畏之心。因为已了知一切法无我,并非自性成立,故色等诸法体性虽无,也不会成断灭,而是有不会断灭的缘起显现。总之,若能了知无我正理,即能坏灭贪嗔希惧实执种子,由此诸证悟无我的圣者,于有无诸法中皆能安住实相,不为所动。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何缘外道欣乐邪宗、厌背圣教,由身见力。若知无我必无欣厌。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论曰:若知佛教空无我理,断除身见所起随眠,观察世间如空舍宅,虚妄诸行生死轮回,兴盛无欣、衰损无厌,无忧无喜无畏泰然[5]。若有身见谓我损益,衰盛起时便生忧喜,因斯便有怖畏无穷。故有智人应除我执。] [1] 通融:拼音tōng róng,释义:变通办法,给人方便。 [2] 背憎,读音为bèi zēng,汉语词语,谓背地里憎恨。 [3] 乖违:拼音guāi wéi,违反。 [4]《月灯三昧经》云: 缘起法无有,无有更不有, 分别有无者,是则苦不灭。 于有无分别,净不净诤论, 远离是二边,智者住中道。 [5] 兴盛无欣、衰损无厌,无忧无喜无畏泰然: 《大乘庄严经论·发心品》云: 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