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根境品

第三百六十课


三、眼若不至(色处)性本即可持色者应成能见一切色境:

设若欲避眼行至境方可见色的过失,便转计说颂曰:

『315』

若不往而观,应见一切色;
眼既无行动,无远亦无障。
If the eye perceives without travelling It would see all these phenomena. For that which does not travel there is Neither distance nor obscuration.

【词汇释难】

无远亦无障:见用不应有因为遥远与暗黑等障碍物而不见的情形。

【释文】如契经云:“三取不至境,谓眼、耳、意[1]。”便妄计:“眼不往趣至境即可见色”者,今当答彼。且说此破不违契经圣教。因为所说圣教仅仅只是遮止至境取相而已。有些圣教其义主要是图有所立,与此并不相违;而有些圣教则欲有所破与彼亦不相违。故此圣教仅仅只是从否定的立场遮止(眼、耳、意)至境取尘,意谓不至境界而已。如果从肯定的立场来成立(眼、耳、意)不至境界即可取境者,眼仅住于此间,应成能见一切(远近,障无障殊的)有情之类。如是眼既无行动,岂得谓有遥不可及的远方可言耶?是眼既无行动便能照见近在咫尺的色境那样,如是亦应照见(一切)相距悬远[2]的境界。若事如是者,应无远近,障无障殊。若时无行动即可见色者,犹如眼能现见近在此处的色境那样,亦应等见一切相距遥远的色境。如是亦应照见有所障蔽之事,因为若有行动,即可谓言:因有障蔽故不可见。若时无行亦可得见者,尔时,有暗障之事亦应无需前行往观的尘劳,应如无暗障的事物那样等见齐观。眼既无行,何远何障而令不见耶[3]

【释义】如果许眼无需行至对境即能自性见色,则有眼应见一切色境的过失。眼若不需行至对境,外境也不会自动行至眼根,二者无有接触,眼即能见到,那么与眼根没有接触的法,也应一一为眼所缘取现见。眼无需相遇对境即能见,如是眼取色境时,则不应存在远近、有无障碍的差别,而应恒时同样分明地照见里里外外一切色境,恒时无有不见者。只要许眼能自性见色者,这类过失即无由避免,因为自性能见者,则不会有改变,不会受他缘的影响。而实际中,世人见色要受他缘影响,也有远近与有无障碍的限制,很明显反映了眼并非能自性地见一切色。在中观自宗,许眼见色是世人分别心前一种假立的缘起现象,因为是假立虚幻现象,故可以藉因缘显现,而无需至色境或不至色境的观察,就如梦境幻象一样,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而若许为真实,则必有其生起运行方式,故观察之下,明显可以发现种种无法合理建立之处。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复次,有说:眼根不合故见。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若不往而观,应见一切色;

眼既无行动,无远亦无障。

论曰:不合体无,相无别故,应见一切或全不观。所以者何?缘无差别。从缘有法差别不成,岂不诸色由远由障而不见耶?眼既不行,何远何障而令不见?若眼与色不合而见,应无远近、障无障殊,不合之因无差别故。有见不见,理不得成。又极远名无实有体,云何能碍令见不生?非二中间诸法名远,彼于见用不能碍故。若执中间诸法名远碍见用者,远障应同。言眼趣色,亦有此过,谓极远名无实体等,执眼为常行趣于色,实有此过。所以者何?执眼无常行趣于色,可言力竭[4]不至远方。若执眼常用无变坏行趣于色,过与前同。行与不行二俱有过,故眼见色非行不行。岂不光明助眼令见、光明被障故不见耶?夜分远望珠[5]灯中色,既隔闇障[6]应不能观。若言眼根虽不至色,然同磁[7]石远近用殊。此亦不然,疑难等故。世间共见,何疑难耶?此亦不然,真俗异故。世间见俗,汝执为真。世亦不知不合而见,如何可说与磁[8]石同?

前诸颂中虽正破眼亦兼破耳,以义同故。谓若耳根境合知者,不应远近一时俱闻。声从质来,既有远近,不应一念[9]同至耳根。耳无光明,不应趣境。设许趣境,过同眼根。又声离质来入耳闻,亦不应理。钟鼓等声现不离质,远可闻故。若耳与声无闻而取,应如香等不辨[10]方维。若耳与声不合而取,应无远近一切皆闻,不合体无。相[11]无别故,或应一切皆不能闻。是故耳根声合不合,实取自境二俱不成。]


[1] 三取不至境,谓眼、耳、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云:“则三取至境,谓鼻、舌、身。三取不至境,谓眼、耳、意。”

[2] 悬远:拼音xuán yuǎn,是指相距很远。

[3] 眼既不行,何远何障而令不见耶:《中论青目释·破三相品》云:

 [若谓灯虽不到闇而能破闇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灯若未及闇,而能破闇者,

灯在于此间,则破一切闇。

 若灯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此处然灯,应破一切处闇,俱不及故。]

[4] 力竭:拼音lì jié, 释义:指气力用尽。

[5] 珠【大】,殊【明】

[6] 闇障:即指无明之障碍。

[7] 礠【大】*,慈【宋】【元】【宫】*

[8] 礠【大】*,慈【宋】【元】【宫】*

[9] 念【大】,合【宫】

[10] 辨【大】*,辩【宋】【元】【明】【宫】*

[11] 相【大】,根【宋】【元】【明】【宫】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