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根境品

第三百六十三课


二(破所闻实有)分三:一、观察声音是否能为说者而破;二、观察声与耳合不合闻而破;三、明不闻声本的违害。

一、观察声音是否能为说者而破:

如若见真,色实不可睹见,如是声亦不可听闻。因如观色,声亦不可得闻故。若时于此强说可得闻声者,今应征问:为闻行至可闻境界的音声耶?为闻未行至可闻境界的音声耶?若谓得闻行至可闻境界的音声者。今复应问:所闻音声行趣可闻境界的途中,为发声表义而往耶?为万籁无声[1]而往耶?若计初者,即说颂曰:

『318』

若声说而行,何不成说者?
若不说而行,何缘生彼解?
If sound makes a noise as it travels Why should it not be a speaker? Yet if it travels noiselessly, how could Awareness arise in relation to it?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根境品》云:

所闻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声若非能诠,何故缘生解?

    生彼解:生起是声音的知解。

【释文】“若声说而行,何不成说者?”若谓音声边说边行者,即如边说边走的天授,是声应成是说者而不应是所闻的音声。若复转计谓曰:“若不说而行,何缘生彼解?”若谓全无言说而前行者,尔时于此万籁俱寂[2]悄然无声而行的音声,何人会缘彼而解悟为是可闻的音声耶?未曾闻取者,实则亦应不可谓有其性故,此定不应道理。

【释义】以上破除了眼能自性见色,同样耳识也不能真实成立有闻声功能[3]。若耳识能自性闻声,可以观察耳识闻声是以什么方式发生听受关系。一般人认为,声音传到耳根,然后为声识所了别;然而这种声是说而行至耳,还是不说而行至耳?如果声是说而行至耳,也即声带着发出响声的动作,才行至耳中,就像旁人在你身边说出种种语音一样,这种声即应成为说者而非所闻境。既是说者,就不应称为声音,声只是六尘中的一种无情法,而非能说者,所以声非是说而行至耳。再观察若声音不说而行,不带任何响动而行至耳识,或说声未响之前,已与耳相触,那么耳识无有因缘可以闻知了别声,因为声无有发出任何声音,不能成为耳识所了别之境。经过这两种分析后,应了知耳识闻声,只是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才会为世人所认许的一种现象,实际中声无论有响动(说)还是无响动,皆不能行至耳中成为所闻境。现代人会认为,声是一种振动,由空气等媒体的波动可传至耳根,然后即能原原本本地听到声所发出的声音等等。既已了知所闻之声,是一种由他物所传来的振动,就应知所闻并非对境所出的真实声音,而是一种他缘所引生的虚幻感觉,于此幻觉不应许为真实。实际中人们的耳识,绝不可能真实听到声所出之声音。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复次,耳所闻声能成名句诠表法义胜色等尘,故于此中重审观察,令知诠表俗有真无。为所闻声能诠表义?为不尔耶?若尔何失?初且不然,故次颂曰:

所闻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声若非能诠,何故缘生解?

“所闻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论曰:所闻与音声之异目,俱能显义。表即是诠。此中显示声不能诠。设许能诠,便失声性,以声自相定不能诠,无分别识所了知故,如余自相[4]。又声自相定不能表所欲说义,同喻无故,如不共因。声之共相非耳所闻,一一皆依多法成故,有细分故,如非实等。此若能诠,便失声性,非所闻故,犹如乐等。非离声性别有所闻,犹如色等,非声性故。后亦不然,故次颂曰:

“声若非能诠,何故缘生解?”

论曰:若所闻声不能诠表,不应由此名句智生。唯句与名能诠表义,故于此处不说文身。又若语声不能诠表,应同余响非义智因,若尔不应闻声了义。闻既了义应是能诠,岂不意识耳识后生,依所闻声假立共相?此能诠表引义智生,意识生时,声与耳识二俱已灭,共相何依?声体既无,谁之共相?若谓念力追忆前声,心等依之假立共相,应心心法各别所缘,不随心缘应非心法。若谓共相不要依声,唯分别心假想建立,如何此相唯属于声?若言因声而得起者,耳根识等岂非此因?又耳识生不缘共相,如何定作立共相因?若言如色见已便增,此亦同疑,不可为证。若言诸法功力难思,既尔云何强立共相?若言二相同依一声,自相先闻后意俱了,声相既异体云何同?心相既殊,体亦应别,不可意识二相合缘,念唯记前所取[5]相故。若声共相念不由闻,自相亦应不闻而忆,二先别了后可合缘,别了既无,合缘岂有?是故共相非实能诠,亦非音声定不能表。虽广诤论而理难穷,应止[6]傍言推寻本义。]


[1] 万籁无声:拼音wàn lài wú shēng,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一般指自然环境。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万籁俱寂:拼音wàn lài jù jì,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3] 功能:拼音gōng néng,意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

[4] 自相: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

[5] 取【大】,共【明】

[6] 止【大】,正【宋】【元】【明】【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