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课 二、结破实有自性: 是故以如说正理推求便知,所言生时体,终无是处。故复颂曰: 『375』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有为相品》云: 诸有执离因,无别所成果; 转生及转灭,理皆不可成。 【释文】若时以理推求,离其能生因法,是则无别所成果法可得。尔时,以无所依故,所言果法的转生与因法的转灭,理皆不可得成。 如世尊于《月灯三昧经》卷第二中曰: 不见有其生灭法,所谓众生及寿命, 诸法体空犹如幻,非彼外道所能知。 等广作训示。 复次,又于《月灯三昧经》卷第三中说: 若生若退没,无起亦无灭, 若能如是知,得此定不难。 因此若能如是审谛思察时,由于不得法体实有自性可成故,便知一一法体仅有所余如幻所为。如是便得一切种智妙力,意欲普度一切有情之类,便知幻士能使愚劣不善丈夫诳惑不解却令非愚贤圣之人称奇道绝[1]。于此勤求立断因由实执染污所牵于诸万法的爱染,以及为利一切群品[2]故令其无上一切智智的正因:大悲心、菩提心与不依二边慧[3]三事现前。诸菩萨智者便显生受化于此生死轮回。将此被自性烦恼与团团苦火禁锢于三有轮回的牢狱中不能自拔的有情众生视作无护无依者。为除无余轮转生死之苦,乃至生死苦际,于念念顷纵有众苦逼切身心亦使菩萨临危不惧。甘愿顿受众生无余勤苦直至生死后际,世世精勤乐受生死五道以利群生的一一刹那都会成为一切群品修集成就一切智智无尽宝藏的不共胜因者可谓是甚契至理。 如世尊曰: 佛子志乐生死摄,所作加行归涅槃, 布施成熟诸群品,终不贪图有所报。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勇力菩萨先行品》云: [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当知,彼不种善根众生于如是事极难信解,而彼决定种善根者乃能于此生其信解。大王!假使十方如殑伽沙数等诸世界,尚能算数知其边际;彼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于佛世尊所亲近供养修诸梵行成就辩才,假使诸佛世尊而亦不能算其边际。以是缘故,大王!当知昔因缘者。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于前广大无量不思议劫,时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号曰多闻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极严,劫名无毁。时彼世尊为彼清净大菩萨众宣说正法。彼佛告言:‘诸善男子!汝等当知,若有菩萨能发大精进者,即于身命而悉弃舍。’时彼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勇力,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佛所言。若有菩萨发精进者,即于身命而悉弃舍。如我解佛所说义,菩萨若生懈怠,岂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能发精进诸菩萨者,于生死中不起厌倦之意,而彼菩萨于生死中常当称赞、不乐涅槃,但为成熟诸众生故。世尊!菩萨勤行为利众生故,具精进信解,于生死中自得其乐,不乐涅槃之乐。所以者何?菩萨为利诸众生故,随其所应诸有施作,亦随所应皆获其乐。若住涅槃而何能作?是故诸菩萨于生死境界中自得其乐,而即不取涅槃境界。世尊!菩萨于生死境界中所得乐者,谓即勤行利众生故,而常得见无量诸佛,常闻无量清净正法,常能成熟无量众生。菩萨以住生死境界故,即能随入众生境界,而于涅槃境界之中不著舍行。菩萨住生死境界者,以怖堕于非境界中。何以故?非境界中不复能作利众生事,不能安住如来境界。以不能住如来境界故,不能长养一切众生。 此中何名非境界邪?所谓声闻、缘觉之地。若乐住者,即弃舍众生不能成熟。何以故?声闻、缘觉境界是为菩萨非境界故,以声闻、缘觉怖畏生死。 若能摄受无量生死者,唯除清净大菩萨尔,是故菩萨能于生死境界中住。’ 大王当知,时彼多闻如来赞勇力菩萨言:‘善哉正士!善说此语,复善尊重菩萨境界所作诸行,而不复堕非境界中。’勇力菩萨白彼佛言:‘云何是菩萨自境界邪?’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萨自境界者,谓能摄受无量生死不生怖畏,称赞菩萨广大胜行而不乐住声闻、缘觉之地,以无碍智和合三界,若损若益能善增长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众德本,而复能以尽智[4]成就无尽福行。虽观无生而善成办有生之法,虽知无众生而善成熟一切众生,虽知诸法离性而善摄受正法,虽知诸佛国土自性如空而以妙智严净佛土,虽观诸佛法身无相而善勤求如来所有殊妙相好,虽观诸法本无造作而以妙智于众德本所作精进,虽观有为法不实而于诸事业少求少作复能善为一切众生随宜施设,虽观身心离著而以妙智说法无厌,虽离愦闹而从禅定所生不著禅味,虽复觉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随诸众生种种行转善说法要。虽知无生,以智善思普摄三有。虽以智观诸法皆空而善护所得之果,虽观声闻、缘觉境界而善求如来解脱轻安之法,虽不厌舍诸菩萨行而常善观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为彼诸菩萨自境界门。’] 圣天论师所撰造之《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明修破有为相(等持)品》第十五品释终。 [1] 仁达瓦大师于《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句义显明论》中说颂曰: 自心无实幻化士,漂泊无实三有城, 驰骋无实阳焰境,此即无实轮回相。 幻士正观幻真如,修得幻眼见空华, 空中结节空中解,无可解相即解脱。 [2] 群品:拼音qún pǐn,释义为万事万物;佛教语,指众生,出自唐·孔颖达《序》。 唐·李商隐 《井泥四十韵》云:“茫茫此群品,不定轮与蹄。” [3] 大悲心、菩提心与无二空性慧: 一、《入中论·礼赞文》曰: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二、《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欲自世间众,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三、《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为自他俱得,无上菩提果, 是菩提根本,心坚如山王, 因十方际悲,及无二依智。 [4] 尽智:即尽所有智。此有两种释义如下: 1.是指佛同时照见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森罗万象,而没有丝毫错误的智慧。 2.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据《集异门足论》卷三载,于四谛有所证悟,所从生之智、见、明、觉、解、慧、光、观等,皆称为尽智;若如实知已尽除欲漏、有漏、无明漏等,称为尽智;若如实知已尽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称为尽智。其中,智、见、明、觉等,皆智慧之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