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第十二品 <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1],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一切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2]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3] 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4];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一(破四边苦)分二:一、说对方之宗;二、驳斥彼宗。 一、说对方之宗: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痛苦的产生方式有四种: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 未入宗派的世间人虽然执著痛苦,但对痛苦的由来并没有确定的认识。而在执著痛苦实有的宗派中,具代表性的见解有四种: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此处的“作”与“生”意义基本相同。 关于自作,数论外道认为痛苦是由自性产生的。 关于他作,声闻十八部及胜论外道认为痛苦与因缘为他性,即依各种因缘产生了痛苦。 关于共作,裸体外道认为:一方面痛苦与自身五蕴无别,依五蕴而生,所以是自作;另一方面,痛苦要依其他因缘的聚合,所以是他作,自作他作都有,所以是共作。 认为痛苦无因作是顺世外道的观点。 顺世外道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因果规律完全不成立,万事万物中都没有因果,一切是无因自然而有。比如荆棘树的锐刺,太阳东升而西落,水往下流……这一切是自然而生,并没有因果[5]。还有一种认为,种子生苗芽、农民春种秋收等现量能见到的可以承许为因果;而前生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无法现量见到的并不是因果关系。这与现在世人所受的教育一样,其目光非常短浅。 二(驳斥彼宗)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如是宣说诸苦之果由自作等因而生则不合理。 以上四种宗派分别以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为痛苦之因,但这些观点都不合理。那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中观宗认为,名言中痛苦依因缘而生,胜义中痛苦是空性的。 二(广说)分三:一、破自他各自之所作;二、破自他共作;三、破无因作。 一(破自他各自之所作)分三:一、破观待蕴而作;二、破观待人我而作;三、自作不成立他作更不成立。 一(破观待蕴而作)分二:一、破自作;二、破他作。 一、破自作: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痛苦五蕴若由自身造作则不从缘生,但不从缘生不合理,因为有了此五蕴,才有彼五蕴的产生。 五蕴的本性是痛苦,所以此处的痛苦即是五蕴。 数论外道认为诸法自生,痛苦五蕴也由自身造作。 破曰:如果说现世的五蕴从自己而生,则否定了因缘生法的道理,实际上现世的五蕴应该从前世的五蕴而生。 依前世五蕴而有今世五蕴,此理为内道及某些贤善外道所共许。不仅如此,一般世间人若能善加观察也能通达此理。比如识蕴,世间有很多回忆前世的实例,它们并非虚构,完全是现量可见的事实,这足以说明:以前世的心识为因,善恶业为缘,在未出现对治智慧的前提下,今世的心识相续不断。再看行蕴,其中有许多善的心所,虽然成年人的善心可以归结于从小的培养与熏习,但小孩的善良禀赋又来自哪里呢?只能是前世行持善法的习气延续到了今生,所以从小便体现出同行等流。想蕴、受蕴也是如此。那色蕴如何体现这种缘起呢?比如,某些人出生时身上就带有伤疤,这个伤疤其实就来自于前世身体的伤疤,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中观四百论大疏》以一个比喻说明了这个原因:茅棚里有一碗酸奶,茅棚上有一只鸽子,酸奶与鸽子之间有茅棚顶相隔,酸奶上面却留下了鸽子的脚印。这就是奇妙的缘起[6]。 佛陀说过,前世与今生之间并非无有间隔,但只要具足前世五蕴的缘,今生的五蕴就会无欺显现。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种子与苗芽虽未接触,但种子无间就能产生苗芽;同样,业因与果报虽未接触但业也能生果。 但有人认为:种子生芽是合理的,因为种芽之间时间极短;而善恶业因生苦乐果报不合理,因为因果之间相隔太久。千万不要这样认为!这极其合理。为什么呢?一方面因果都无自性,另一方面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显现,这就是性空缘起的道理。前世五蕴出生今世五蕴也是在这一缘起规律上安立的。既然如此,说五蕴自作五蕴而不观待因缘则不合理。也许有人会想,前世五蕴与后世五蕴是否是一体呢?当然不是。《释量论》第二品说:众生这一世的五蕴是下一世五蕴的因[7],但前后的五蕴并非一体。 二、破他作: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 如果此五蕴异于彼五蕴,则可以说此五蕴从他而作。 上一偈中,我们成立依前世五蕴而有现世五蕴,并以此遮破自作,本颂却要遮破现世五蕴依他作。从表面看,似乎中观宗的观点前后相违,但实际并不相违。因为中观宗建立的是缘起法[8],前后世五蕴都不成立自性;但此处对方的观点中,认为前后世五蕴为实质性他体,这是我们的所破。 小乘宗认为,现世五蕴依他性的前世五蕴而生。但这种观点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现世五蕴与前世五蕴无法同时成立,而他性必须观待同时成立的两个事物。比如两个人,二人同时存在才可成立他性;一人在一人不在则不成立他性[9]。不在的人与虚空无别,在的人与虚空如何成为他体呢?显然不合理。同样,前世五蕴与今世五蕴并不是真实他体,因为前世五蕴存在时今世五蕴的一个微尘都未生,那它如何与前世五蕴成为他体呢?若能成为他体,那柱子与石女儿也应成为他体。反过来讲,现世五蕴存在时前世五蕴已全部灭尽,如果二者是他体,那虚空与柱子、石女儿与瓶子也都成了他体。所以中观宗认为前后世的五蕴不成立他性。既然前后世五蕴不成他体,也就不能成立他作。 每一颂都有关键性的推理和破法,掌握了这一关键,不仅很容易破斥对方观点,自己理解起来也不费劲。 [1]《中观四百论·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2] 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 [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校量功德品》云: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4] 四边苦:谓自作苦、他作苦、自他共作苦、无因作苦。 [5] 一、顺世外道与密行派谓言: 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 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 二、《金七十论》云: [复次,执自然因师说:“见自性得解脱,是义不然。解脱自然得故。 如前偈说: 能令鹅白色,作鹦鹉青色, 是因能生我,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间,自然为因。是故自然解脱不由自性。] [6] 《四百论大疏·破我品》云: [比如,将盛有湿泥般凝乳的容器,搁置在有很多层茅草加顶的舍宅内,凝乳中虽然分明可见有屋顶栖息灰色鸽鸟的足印。但鸟足却无论如何也无法真实涉足其中。] [7] 《释量论·成量品》云: 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 [8] 缘起法:由众多因缘和合生起后果,或彼此互相依存、观待而后形成的无则不生的关系。如由种子生起苗芽,由生而有老死,望彼面而有此面等。 [9]《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是已破他生之他,今当宣说因果之他非有。颂曰: 芽种既非同时有,无他云何种是他? 芽从种生终不成,故当弃舍他生宗。 如现有弥勒与邬波笈多,互相观待乃见为异。然种子与芽非同时可见,种子未变坏定无芽故,与种同时既无有芽,故种上无离芽之他性,若无他性,则说芽从他生决定非理,故当弃舍他生之宗也。《中论》云: “如诸法自性,不在诸缘中,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