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十课

·

   

    复次,是乾慧论师[1]仅欲彰显自己对因明[2]论式的通幽动微[3]而已。应知,在口许齿应中观见的同时,还用自续论式的所为可谓是漏洞百出[4],汇聚诸多大过的破罐破摔[5]之举。何以知之?是人于此所用(自续)论式谓曰:“第一义中,诸内入[6]等定无自起义,以有故。譬如已有的思体。”[7]

问曰:此中云何要加所谓“第一义中”之简别[8]耶?

若谓:“世俗世间中认许有生,故而(是生)非是所破者。若使论破则有违反世俗言许的妨害。”

驳曰:此不应理。于世谛中,亦不认许可自生故。

如《佛说大乘稻秆经》云:

“彼名色芽亦不自作,亦不他作,不自他共作,不自在化,不时变易作,不从微尘生,不从自性生,不从自体生,亦不从无因而生。”[9]

又如《方广大庄严经》云:

如种能生芽, 是种即非芽,

 亦非离于芽, 不断亦不常。[10]

本论<观我品>中亦说: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若谓:观待彼宗[11]加以(‘第一义中’的)简别者。

驳曰:此亦不然。彼等所立于世谛中亦无从认许故。当知能从二门[12]俱破已离于无倒正观二谛的是诸外道邪宗是名功德一件。是故观待彼宗说言(‘第一义中’的)简别者,亦不中正理。

若谓:就算是观待世人而加此(‘第一义中’的)简别者,亦复不能使其富有实义。就从(俗谛)世间亦复无法知晓[13]谓可自生。因为世人并不用若自生、若他生等之推求,但知由因生果。论主亦作是论说。以是故知所加简别(谓‘第一义中’者),于一切时处诚[14]为无用。


[1] 是乾慧论师:谓《般若灯论释》的作者——分别明菩萨,又作“清辨论师”。

[2] 因明:为五大明处之一。消除客观存在上的错觉详细抉择所量外境,能量内心以及心境认识法的学科。

《菩萨地持经·持方便处力种性品》第八中说:

 [菩萨何故求闻法?菩萨求佛所说法者,为受正法次法向故、为他广说故。

 菩萨求因论者,欲知彼论过故、欲降伏异论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广故。]

[3] 通幽动微:拼音tōng yōu dòng wēi,意思是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4] 漏洞百出:拼音lòu dòng bǎi chū,释义:百:极言其多。有很多漏洞。形容文章、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

【出处】鲁迅《病后杂谈之余》:“留心研究起来,那就漏洞百出。”

[5] 破罐破摔:拼音pò guàn pò shuāi,释义:比喻明知有缺点、错误,却不加改正,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6] 内入: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入。

[7]《般若灯论释·观缘品》云:

“第一义中,诸内入等无自起义,世所不行,以有故。譬如思异部回转,不令解故。”

[8] 简别:拼音jiǎn bié,简择差别之意。又曰简异,别异,分异,略曰简。谓简择诸法之同异,而明其差别也。因明用语。论辩时建立论式时明确概念、避免过失的一种手段。

唐·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五云:“凡因明法,所能立中(宗是所立,因喻而能立),若有简别,便无过失。”

[9] 一、《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𦼮喻经》云:

“然假如是缘种子生芽,其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时变易作、不自性生、不系属作者无因得生。如是种子以地、水、火、风、空、时和合故而生。”

二、《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云:“彼名色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合生,亦非自在天生,亦非时化生,亦不从本所生,亦非无因缘生。是法实从父母、众缘和合得生。然彼名色芽本无主,亦无取舍,自性因缘如虚空幻化。”

[10] 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音乐发悟品》云:

譬如种子, 能生于牙,

牙与种子, 不即不离。

[11] 彼宗:此中所言“彼宗”者,谓数论外道义。

[12] 二门:谓从世俗、胜义二门。

[13] 知晓:拼音zhī xiǎo,知悉;洞晓。

[14] 诚:拼音chéng,〈副〉确实,的确 [indeed]。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