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问曰:若立缘起为不生等(八不)特相。 世尊却言:“无明缘行……无明灭故行灭……”[1] 如是,复云: 一切行无常, 悉皆生灭法, 有生无不尽, 唯寂灭为乐。[2] 如是,又说:“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3]。” 复次,于《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护世品》中说:“复有四法而能护世。何等为四。一者、不贪。以不贪故不堕恶趣。二者、不嗔。以不嗔故不堕恶趣。三者、不痴。以不痴故不堕恶趣。四者、不怖。以不怖故不堕恶趣诸仁者。如是四法乃能护世。复有二法而能护世。何等为二。一者、有惭。二者、有愧。具是二法即能护世。” 复次,又说:“从他世来至此世,从此世去往他世。” 以是义故,所言缘起听[4]有灭等事故,云何此不相违? 答曰:“正是因为闻言缘起听有灭等事故,论主为显了不了义契经圣教的简别相故方撰此中观正论。此中所言缘起谓有生等诸事者,实非观待已离无明眩翳的无漏圣智界性而言。”若不尔者,观待何事而作此言?观待由无明眩翳障蔽慧眼的心行境界故言。观待见真性慧,世尊则说:“诸比丘!此即第一义谛,谓无虚诳妄取萧然解脱者是。一切诸行皆是虚妄劫夺法。” 如是又说:“此名真性,无有颠倒者可名为真。此等皆是虚诳相。此等皆名虚妄幻术蒙骗婴愚小儿。” 复次,《杂阿含经》云: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复次,契经云:“比丘!若起精进,昼夜完具正知正念妙观正法,即可得见灭一切诸行的安隐寂灭胜位——知法无我……” 由人不解如其所说圣教契经的密意故,便于此起疑谓:此中何等名真性了义说?何等名别义不了义说?尤有人因少念薄智,谓不了义为是了义者。为从理教二门[5]遣除是二人的疑惑和颠倒识[6]。论主[7]便造此正论。 此中所言: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8] 等者即是所示正理。 所言: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9]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10] “佛能灭有无, 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11] [1]《佛说大乘稻秆经》云: [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2] 世尊曾于《杂阿含经》九五六经中曰: 一切行无常, 悉皆生灭法, 有生无不尽, 唯寂灭为乐。 [3] 《佛说大乘稻秆经》云: [问曰:何故名因缘? 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4] 听:拼音tīng,〈动〉接受,听信,接纳。 [5] 理教二门:谓正理与圣教二门。 [6] 颠倒识:七种心识之一。对各自知觉外境生起错乱之心识。如执声为常之分别心与见白海螺为黄色之根识。前者由愚痴等不能如实了知事物本性之长时错乱因,后者由患胆病等之临时错乱因,觉有实际无有如其所举之自境,故名颠倒识。 [7] 论主:谓龙树菩萨。 [8]《中论·观缘品》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9]《中论·观行品》云: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10]《中论·观本际品》云: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11]《中论·观有无品》云: 佛能灭有无, 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12] 引证:拼音yǐn zhèng,意思是用前人著作作为明证、证据。 [13] 圣教:拼音shèng jiào,音译作阿笈摩。圣者所说之教法。即指佛所说之教与圣贤等所撰述之典籍。又总称经、律、论三藏及其他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 Scroll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