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十七课

《无尽意菩萨经》云:“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行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诃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1];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2]

如是《三摩地王经[3]》亦云:

当知善逝宣说空, 是诸了义经差别,

若说有情数取士, 当知彼法不了义。[4]

是故为明所说生等皆为虚诳妄取相故,论主方才撰此掷地有声[5]开显缘起物性论。

问曰:若谓生等不然,为明一切诸法悉皆虚妄不实故,论主方著此论。若事如是者,凡虚妄不实者即名无所有故,诸恶不善业应堕于无,以无恶业故,是诸恶趣亦应名无。善业、善趣亦应为无。以无善趣、恶趣故,一切生死亦应名无故,岂非一切所作皆空无有果耶?[6]

答曰:依缘世谛,为治此等执为真实的世间凡愚,我等开示诸法虚妄不实。诸贤圣人则不见些许若妄若不妄相。

问曰:于彼遍知诸法皆为虚妄者,岂可谓言有业有生死?

答曰:此亦不见随有一法为有为无相。

如《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是中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是中无业无起业者,无有身业,亦无口业,亦无意业。是中无有上中下差别,圣性平等如虚空故;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是性离一切法,随顺涅槃故;是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垢故;是性无我,离我我所故;是性无高下,从平等生故;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是性无尽,毕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是性安乐,涅槃为第一故;是性清净,离一切相故;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乃至广说。若有颠倒妄执是则不能明达诸法虚妄,谓法有定性而耽著者,即是因为耽著诸法谓此真实而耽著之。故而造业,轮转生死。处颠倒妄执故,也就无由[7]获证灭度之福分。


[1] 欣戚:拼音xīn qī,释义: 喜乐和忧戚。

[2]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八般若波罗蜜多品》云:“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了义经?舍利子!诸菩萨等善能通达,即如先说所有广文,是则名为不了义经,如是广文不应依趣;即如先说所有广义,是则名为了义经际,如是广义则可依趣。又舍利子!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惑染,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烦恼业尽,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诃责染污之法,名不了义;若有宣说修治清净如是法者,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若说甚深难见难觉,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摩纳婆、作者、受者,又说立有种种受蕴无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义,不应依趣;若诸经中,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起亦无出现,无有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数取趣者,及三解脱门,如斯言教,是名了义,则可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趣了义,不趣不了之义。”

[3] 三摩地王经:华语译作《月灯三昧经》。藏语译作《三摩地王经》,收于大正藏经集部。本经称佛陀为月光童子宣说“一切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谓得此三昧能速得一切法及无上正等正觉。此三昧因月光童子所问而得,故又称月灯三昧。

[4]《月灯三昧经》云:

于了义经常宣畅, 如佛所说而演说,

若说我人及众生, 即知方便为引接。

[5] 掷地有声:拼音zhì dì yǒu shēng,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6]《中论·观作作者品》云:

若堕于无因, 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 无所用作法。

若无作等法, 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 罪福报亦无。

若无罪福报, 亦无有涅槃,

诸可有所作, 皆空无有果。

[7] 无由:拼音wú yóu,没有门径或机会。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