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 问曰:岂得虚诳妄取者亦可作为染净[1]缚解之因乎? 答曰:可尔。譬如幻女可作为不知其性人滋生染惑的系缚因,而如来化身实则可为修积善根有情的涅槃解脱因。 《佛说胜心经》云:“善男子!譬如有幻师作化时,见幻师所作幻女而爱欲缠心,因人心生羞愧,从座起去。去后于此女人,作意不美、不净、无常、苦、无我。”乃至广说。[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第十六云: [佛告诸苾刍:“汝等谛听!非但今时,乃往古昔,于中天国有一画师。其人因事,往诣余国至已,还向画师家停。然而主人作一转关木女,彩色庄严,令其供给看侍。对前而住,客便唤曰:‘来,于此眠卧。’其木女默然而立,斯人念曰:‘主人发遣此女看侍于我。’即以手挽,其索即断,身手俱散。极生羞耻,便作是念:‘今者被其私里辱我,我应对众而为耻辱。’斯人即于当门墙上画自己身犹如自绞[3],入门扇后隐身而住。主人怪晚日高不起,即往看之,开门乃见自绞而死,便作是念:‘彼人何故自勒咽喉?’复见木人聚在地上,缘我胜彼由斯致死。其国立法,有人死者,先奏王知然后殡葬[4]。主人急告王曰:‘中天竺国有一画师,来居我家,我作转关木女供给。彼为是人手挽索断,斯人羞耻自悬而死。愿王检看,我愿殡葬。’王即勅使往看,使者告曰:‘汝且斫索令断然后检看,为是自悬而死?为是主人勒杀?’是时主人即以斧斫唯加斫壁,客便告曰:‘为死活耶?’既对王臣,深怀愧耻。”佛告诸苾刍:“于意云何?尔时画师者,即舍利弗是。作机关木女者,即大目干连是。于彼时中由有工巧而能胜彼,今用神通还复得胜。[5] 复次,苾刍!汝等谛听!乃往古昔,别于一方聚落之中有二画师,共斗技能,皆称我好、明解工巧。俱诣王所,白言云:‘我明图画。’第二亦云:‘我能图画。’时王即令壁上各画一面:‘画已能知,我不信说。’其一画师,时经六月乃画一面。其第二者,但唯摩饰壁面。其画了者,即白王言:‘我画墙了。’王共群臣来观画彩。告曰:‘大端正。’第二画师白王:‘看我画作,由前壁画光影现斯,以薄衣覆。’王见此事,甚大怪之,云:‘更胜彼。’其人礼王足已,白言:‘此非我画,由彼壁画于此影现。大王!为复画者端妙?为复此处端正?’王言:‘如汝作者,甚为端正。’”佛告诸苾刍:“汝意云何?尔时六月磨作画师者,即舍利弗是。时经六月画师者,即大目连是也。于彼时中由其工巧而能得胜,今复神通而还获胜。] 广说如上。 如喻所比,虚妄不实的种种万法亦可作为婴愚异生的染惑系缚因。 [1] 染净:佛书所说染污轮回、清净涅槃或烦恼、清净两类事物。 [2]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譬如幻师以此阴身作种种戏,能令智者见即解悟。 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昼闇山为僧设食。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于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唼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既行欲已,闻诸比丘讥呵嫌责,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我等若当知汝如是,宁饮毒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而作是言:“尔众比丘见我行欲便致瞋忿,见我断欲杀彼女人复致嫌责;我当云何奉事众僧?”时诸比丘见其如是,纷纭称说扰动不安。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用示众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于彼木中有何欲杀?我欲安于众僧身故设是饮食,欲令众僧心得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岂可不闻?佛于修多罗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我今为欲成彼语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无寿无命;识之幻师运转机关,令其视眴俯仰顾眄,行步进止或语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实无我。” 即说偈言: “先观彼相貌, 想像起倒惑, 横生女情想, 入于欲网羂。 深实观察者, 知身都无我, 如彼善幻师, 以木为女人。 意行于颠倒, 愚谓为众生, 于此幻伪中, 妄起男女想。 智者善观察, 阴界及诸入, 缘假成众生, 分分各别异。 和合众分故, 能作于诸业, 诸行无男女, 亦无有寿命。 色欲及细滑, 威仪并处所, 如此四种欲, 回转婴愚心。 一切智亦说, 幻伪欺世间, 如彼幻网中, 化作诸色像。 生死网亦然, 现五道差别, 忧喜与瞋忿, 愁恼及斗诤。 如彼众扰乱, 犹如鬼遍身, 心起诸作业, 同彼鬼无异。 从心起于风, 因风造作业, 众生见造业, 种种诸色像。 于此业行中, 起威仪形色, 不解其容止, 便横计我想。 此身名机关, 脂髓皮肉发, 三十六物等, 和合以为身。 愚者计众生, 而实无宰主, 但以风力故, 俯仰而屈伸。 以依于心故, 则能起五识, 然此心识者, 念念皆迁灭。 愚者起痴觉, 计此身有我, 口业若干种, 身业亦复然。 言笑及威仪, 皆如幻所作, 此中无有我, 用离宰主故。 而斯虚伪法, 无寿无知见, 妄起于想像, 陷没诸凡夫。” 如彼幻师所说之事真实无异,时诸比丘闻其说已皆得见谛,是故当知诸法如幻,能知是者,则便能断诸行之源。] [3] 绞:拼音jiǎo,古代还特指勒死,即用绳缢死犯人的刑罚。 [4] 殡葬:拼音bìnzàng,出殡和下葬。 [5] 《杂譬喻经·木师画师喻》云: [昔北天竺有一木师大巧,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带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看客,唯不能语耳。时南天竺有一画师,亦善能画,木师闻之,作好饮食即请画师。画师既至,便使木女行酒擎食从旦至夜,画师不知谓是真女,欲心极盛念之不忘。时日以暮木师入宿,亦留画师令住止,以此木女立侍其侧,便语客言:“故留此女可共宿也。”主人已入,木女立在灯边,客即呼之而女不来,客谓此女羞故不来,便前以手牵之,乃知是木,便自惭愧,心念口言:“主人诳我,我当报之。”于是画师复作方便,即于壁上画作己像,所著被服与身不异,以绳系颈状似绞死,画作蝇鸟著其口啄,作已闭户自入床下。天明主人出,见户未开,即向中观,唯见壁上绞死客像,主人大怖便谓实死,即破户入以刀断绳。于是画师从床下出,木师大羞。画师即言:“汝能诳我,我能诳汝,客主情毕,不相负也。”二人相谓:“世人相诳惑,孰异于此?”时彼二人信知诳惑,各舍所亲爱出家修道。]
Scroll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