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明句论 第一品 观缘品

第二课

《中论释·明句论·观缘品[1]

月称菩萨 著

梵文曰: མཱུ་ལ[2]་མཱ་དྷྱཱ་མི་ཀ[3]་བྲཏྟི[4]་པྲ་སན་ན་པ་ད[5]་ནཱ་མ[6]

莫拉玛雅达莫嘎哲德札三那巴达那玛

藏文曰:དབུ་མ[7]་རྩ་བའི[8]་འགྲེལ་པ[9]་ཚིག་གསལ་བ[10]་ཞེས་བྱ་བ[11]

哦玛匝为追巴策萨瓦

华文曰:《中观根本慧论释·明句论[12]

稽首礼敬圣文殊师利童子![13]

遣住二边[14]处, 得生佛慧海,

妙法藏深性, 随证以悲[15]宣。

能以见地火, 焚毁异教薪,

遣除世间中, 一切意中暗。

无二慧语集, 令天等所化,

 制胜于三界[16], 尽毁有敌军[17]

稽首礼龙树, 不随乾慧[18]风,

言简语隽妙[19], 明释中论颂。


[1] 观缘品:一、清辨,《般若灯论释》作〈观缘品〉。

 二、安慧,《大乘中观释论》作〈观缘品〉。

 三、佛护,《佛护论》作<观缘品>。

 四、《中论·青目释》则立名为<观因缘品>。

[2] མཱུ་ལ:梵语。Mūla。华语音译作“美拉”,谓“根本”,义谓统摄一切所诠中观之义。

[3] མཱ་དྷྱཱ་མི་ཀ:梵语。madhyamaka华语音译作“玛的雅玛噶”,义谓“中观”。

[4] བྲཏྟི:梵语。华语音译作“哲德”。谓释论。

[5] པྲ་སན་ན་པ་ད:Prasannapadā,华语音译作“巴拉萨纳巴达”,义谓“净明句论”。又作“显句论”、“明句论”。

[6] ནཱ་མ:梵语。华语音译作“纳玛”,指名为,义谓立名。

[7] དབུ་མ:藏文。华语音译作“哦玛”,义谓“中观”。

[8] རྩ་བའི:藏文。华语音译作“匝为”,义谓“根本的”。

[9] འགྲེལ་པ:藏文。华语音译作“追巴”,义谓“释论”。

[10] ཚིག་གསལ་བ:藏文。华语音译作“策萨瓦”,义谓“净明句论”。又作“显句论”、“明句论”。

[11] ཞེས་བྱ་བ:藏文。华语音译作“谢夏瓦”,义谓“立名为”。

[12] 《中论释·正理庄严论》云:

[二、立名的原因:

论名即从所诠的论义、能诠的辞章和功用的立场而立名。

三、立名的所为:

立名的必要可分为四:

一、一般来说,立名的必要是为了让人仅从名相即能了义,进而能轻而易举地明了取舍。

二、特别就从所诠、能诠和功用来立名的目的是为了让利根者,仅仅听闻到论名即能生起明达本论的所诠(义理)、能诠(辞章)与功用的智慧。

三、论首立名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轻而易举就能听闻到论名。

四、用梵文与藏文双重立名本论的目的是为了让末学对梵语留下语言的惯习,显示其法源清净,也体现了译师与班智达学人对精确译文的娴熟性以及令末学对译师及班智达学者的知恩图报。

此中前两种所为即从论主文字辞章中体现,后两种所为是从译师与班智达的译文字句中体现。]

[13] 此译礼句是由梵文译成藏文时,西藏大译师巴曹尼玛扎(日称)所加。加译礼之必要:一者、是按藏传佛教的传统,表明此论类属对法藏;二者、是为增上智慧而遣除违缘令其翻译善始善终,以祈求三世诸佛智慧总集之圣者——文殊师利童子加持。

 《正理庄严论》云:[“顶礼佛、法、僧三宝!”;“顶礼圣文殊师利童子!”;“顶礼圣龙树菩萨!”本论就从经论二者而言,即如前说当属正论的范畴。正论当中应属于显明中转无相法轮中直接阐明(般若)见地境界的经典之作。就从大小乘而言,本论当属大乘的论典。大乘当中类属于因乘智度般若波罗蜜乘。就从所向三法藏而言,此论类属于主要开示殊胜慧学论藏的范畴。诸译师及班智达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翻译之初,为了遣除违缘并能遵奉译例而作礼赞文时,由于本论阐明了一切法藏的究竟实义或心髓真性故,总礼佛、法、僧三宝;以及特别揭示了诸法的胜义实相——离诸戏论的般若胜慧故,别礼智慧本尊——圣文殊师利童子;由于作者远远超胜于其他诸论主故,次礼论主——圣龙树菩萨。]

[14] 一、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之余》时说:

[巧出者,二谛不相违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智者不能坏,愚者不起诤故。是法亦离二边,所谓若受五欲乐、若受苦行;复离二边,若常、若断,若我、若无我,若有、若无,如是等二边不著,是名巧出。诸外道辈自贵其法,毁贱他法故,不能巧出。]

二、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集散品第九之余》时说:

[复次,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

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

[15] 月称菩萨于《入中论自疏·菩提心极喜地品》中说: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佛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一胜因,救脱系缚生死牢狱无量无依众生为相之薄伽梵大悲。

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等二颂。

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生声闻等,以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等果故。

设有一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而不现生证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获得所求果报,如定业果。

圣天云:

“现已知真实, 现未得涅槃,

    他生决定得, 犹如已造业。”

《中论》亦云: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无依而自生。”

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

如云: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等。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

《法华经》云:

“我等今者成声闻, 闻佛演说胜菩提,

    复为他说菩提声, 是故我等同声闻。”

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独觉之福慧辗转增长胜出声闻,然无福智资粮、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

声闻、独觉,要由如来说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但诸能王复从何生?

论曰:

“诸佛复从菩萨生。”

设作是念,岂非菩萨亦从如来说法而生,名佛子乎?云何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耶?

此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世尊之因,谓时位差别及劝令发心。约时位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约劝发心说,如曼殊室利菩萨,劝释迦牟尼世尊及余诸佛,最初发菩提心。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说诸佛从菩萨生。

由圆满因最尊重故。既说因应供养,则果应供养自可知故。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无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励力爱护。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赞叹菩萨。

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

此以圣教正理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又诸菩萨以何为因?

论曰: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谓哀愍,行相体性如下说。无二慧谓离有无等二边之慧。

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

“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相等。新生无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达。菩萨所发此心,名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

菩萨正因,即此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之三法。

如《宝鬘论》云:

“本谓菩提心, 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边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

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

《宝鬘论》云:

“若大乘经说, 大悲为前导,

    诸行无垢智, 有智谁谤彼?”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槃而般涅槃。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辗转无间长时增长。]

[16] 三界:拼音sān jiè,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17] 有敌军:谓令一切有情坠堕三有生死轮回处的敌军——烦恼障义。

[18] 乾慧:乾是干的意思,没有水的意思。干慧就是没有定水滋润的慧,干巴巴的慧。这样的慧,没有实际作用,就像土里没有水,不能成为泥土,没有泥土的粘性,不能做墙皮,不能铺地面,不能搞建筑。干慧也是,说得口干舌燥的智慧,实际上都不是从自己的胸襟里掏出来的,不是实证的,意识学来的推出来的分析出来的,这只是学语之流,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修行的最初一个阶段,若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究竟,那就止步不前,不能入到真宝山中。

[19] 隽妙:拼音jùn miào,表示美妙。

返回《明句论》目录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